爱情片失灵后,电影市场还需要情人节档吗?
今年的情人节档的票房表现可以说是不如人意的。五部新片的当日票房总和仅5526万元,加上此前继续在映的几部大片,总票房2.13亿元,不及去年情人节档成绩的一半。
而且有趣的是,这次情人节档中,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影片并不是爱情片,而是之前春节档上映的影片。
此次情人节档的市场反响不佳,究竟是由于今年个别影片质量不好的随机因素,还是一个类型电影的整体疲态?小档期的竞争力如何才能减少不稳定性?
今天我们不只聊一部情人节的电影如何之烂,而更想从一个档期的生态,关注电影市场的新发展走向。
今年情人节档还呈现出影片类型与档期属性之间的关联度弱化的趋势。随着现在影院恢复开放,越来越多影片等待上映。排片时院线应优先类型上和档期主题契合的片子,来吸引特定的观影群体,还是那些不挑时机、受众更广的影片?
除了势头强劲的大档期,小档期还可以成为错峰上映的不错选择吗?不放假时,还有多少人愿意抽空走进影院?情人节档这样小档期如何保持对观众的吸引力,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样本。
小档期可有大潜力
创作惰性抵消受众优势
情人节档的失利从爱情片的失灵开始。该档期中的三部爱情电影中,想看人数最多的是光线旗下的《不能流泪的悲伤》,首日票房3602万元,截止至18日累计票房仅4338万元。配角许光汉成为该片每次宣传都不放过的话题,也间接反映出其卖点不足。
无需多说,影片的品质直接影响卖相。不过我们可以看到,青春爱情片质量不佳,其实已早被诟病,但口碑对票房的反噬,到今年才开始大范围发酵。
去年《十年一品温如言》的剧情和表演都没什么可圈可点的,还是一举拿下了1.43亿元的高票房。
市场的反馈影响着投资的热度,故事品质薄弱的爱情片未来不长久了。不过在一轮淘汰开始之际,我们不禁思考,爱情片为何就成为了烂片的重灾区?
从类型的角度来看,爱情片本身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从爱情反映,本不乏深度值得挖掘,古今中外在这一领域都创作颇丰。而且在投资最多的青春爱情题材电影中,男女主演员的养眼颜值和明星效应,便于扩大该类型的市场号召力。
今年爱情片的情况和喜剧片有些许类似,都是受众广却市场表现不佳。春节档唯一的一部喜剧片《交换人生》就由于质量不被认可票房很少。
也可能正是依赖着轻轻松松做到受众广的类型优势,近年来的爱情电影创作中滋生出很多惰性,逐渐习惯挣快钱的发展模式,并在前几年的电影市场中没有受到充分的打击。
情人节的爱情片本不应与票房毒药画上等号。
在2014年的情人节档,《北京爱情故事》创造首日票房1.01亿元的纪录(至今排在猫眼情人节爱情片票房榜的前五)。随后能获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爱情电影越来越少。
今年520期间还会继续上映一批爱情电影。期待在后续的几个电影档期中,国产爱情片从淘汰劣作到涌现佳作之间不要隔得太久。
找准特色与类型多元的辩证
往年我国的档期往往立足于相关的节假日的属性,进行排片和宣传,来与针对性地吸引观众。而在今年的情人节档中,与档期属性关联度最高的爱情类型电影,不是带动其票房增长的主力军,也标志着该档期中,电影类型和档期之间的关联度降低。
爱情片在情人节档期的失灵,也标志着人们观影习惯的变迁。往年电影市场上很多票房增长依靠的是氛围型观影,不也就是说人们并非是出于对某个电影的期待,而是在节日氛围的带动下才想去看看电影。
这也得益于在电影院观影所拥有的社交属性。就像春节时人们为了陪父母、六一时为了陪孩子而买电影票,在上半年的情人节以及下半年的七夕时,情侣们往往不用太在意影片好不好看,都会在节日的契机下相约走入影院,找一部主题和当日氛围匹配的爱情片看看,在仪式感中满足陪伴需求。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去年《十年一品温如言》和《好想去爱你的世界》的票房实现破亿。
但节日氛围拉动类型片成绩的作用,在今年的电影情人档期中被弱化。如果爱情片本身不好看,情侣们更愿意挑一个其他类型中口碑更好的电影看,或者干脆选择其他社交活动代替观影。
类似的情况其实在此前的春节档中已有了苗头。虽然今年春节档的整体行情不错,但喜剧作为与春节档关联度最高的类型电影,却没冒起多少水花。
喜剧片和爱情片这两类票房号召强的电影的式微之下,电影档期的排片策略也许会发生衍变。
随着与节日氛围和特定类型影片的捆绑被弱化,档期和非档期之间的边界也就更加模糊。这让人思考档期本身存在的意义。
此前业内也有人指出影片在档期扎堆上映有局限,不如在保质的基础上,分开在全年的多时间段上映。影院在一个时间段内上映影片的类型多元化,可以给观众更多的选择,不必受限于情人节必看爱情片的习惯。
于此同时,差异化营销的策略也会有被打折扣。这其中的分寸,还有待我们在今年后续几个档期的实践中不断摸索。
此外,我们还要看到,档期中某类型的部分影片出现过失利,并不意味着电影档期注重类型化的策略失误。情人节绑定爱情电影,利用好节日契机,通过对一类影片的集中宣传,也是刺激观众的观影需求的可行策略。
在这个大方向下,抓好每部影片的质量,才是长远之路。毕竟在同一类型下,撒工业糖精的爱情,与集中反映人性幽微的爱情电影之间的距离,如同玩媚俗梗的喜剧片,与看穿生活之苦的喜剧片之间,距离还是挺大的。
无论类型多元还是单一的档期策略,最终都必须回归到对影片质量的把控。这也是今年情人节档给电影市场的最大教训。
今年情人节档期的成绩可谓是令人喜忧参半。一方面,爱情烂片的大潮终于退去,进入一段冷静期,督促着爱情片这一类型电影向精良化转型。另一方面,春节档后的首个小档期遇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
当然随着开放的持续,被疫情打乱的定档逐步恢复,在三四月我国陆续会有更多的电影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2023年的2月的电影市场的尴尬还在于它仍处在一个略混乱的过渡期中。
情人节档的表现,是转型期中国电影市场中的一个小小的风向标。大档期的繁荣我们有目共睹,而小档期的发展空间也不容忽略。
六一档等单日档期的市场容量较为有限,情人节档的潜力值得被进一步挖掘。抓住观众有愿意观影需求的时机,推出满足节日社交需求,同时质量有保障的影片,才能带动电影票房的长线增长。
此外对我国电影各个档期的发展而言,究竟是突出档期自身的节日属性,主打某一类型的电影来激发观影热情;还是在排片上尽量多元化,满足不同群体的口味,弱化档期与非档期的区分,会更加安全,也是值得院线在未来进一步思考的。
无论如何,影片的质量迟早都会作用于档期票房。今年情人节中爱情烂片受到的教训,给其他档期的发展都提了一个醒。
撰稿 编辑 | 朱彦
好物推荐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