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组测序,到底可以为人类的未来带来什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书名:《共同的生命线》
作者:约翰·苏尔斯顿(John Sulston)
乔治娜·费里 (Georgina Ferry)
出版机构:中信出版社
类别:基因组类
尹哥评分:7.5
本书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苏尔斯顿和科学作家乔治娜·费里联合著作,由中科院院士杨焕明和中科院研究院刘斌联合译。和吉姆.沃森在1968年发表的《双螺旋》一样,这本书注定是基因研究史的殿堂级纪实作品。
由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选出来的20世纪三大科技成就——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都堪称大科学工程的典范。所谓大科学工程,就是为了进行基础性和前沿性科学研究,大规模集中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建造大型研究设施,或者多学科、多机构协作的科学研究项目。很明显,这大大区别于个体科学家凭兴趣导向的自由探索性项目。大科学工程的实施一定是由政治保驾护航的,甚至要举国乃至跨国体制的组织,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会由科学发现开始,带头技术发明,引发产业联动,从而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突破式进展,是一种科学研究范式的创新。
人类基因组计划正是典型的大科学工程,由美英两国联合发起,美英德法日中六国均参与其中(华大基因正是为此应运而生),花费38亿美金,用13年时间方才完成了第一个“人”(混合染色体样本)的基因组测序(目前华大基因完成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仅需要4000人民币,2天时间)。
只有当事人才能讲清楚这样一个超大型计划的前因后果,而苏尔斯顿恰恰就是几乎贯穿此计划全过程的关键人物。苏尔斯顿是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他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一件看起来“烦透了”又极其重要而匪夷所思的工作——在显微镜下画线虫细胞的发育过程。线虫是一种透明的蠕虫,成体线虫有959个细胞,可想而知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多大的韧性和定力。这样的精神恰恰是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所需要的特质。
在他回忆的笔触下,你会看到政治与文化,科学与商业,情怀与无奈……一众矛盾复合体的产物,无论是项目奠基人的远见、项目参与者的坚守,还是塞莱拉公司的“自私”、默克公司的大爱,我们永远都要感谢亲历这个项目的每一个人,感谢他们的贡献和他们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所定下的原则:共有、共为、共享。这也是这本书的书名——《共同的生命线》的来历。
我虽然对人类基因组计划比较了解,但看到细节之处亦颇有戚戚焉。如果没有杨焕明、汪建这几个华大创始人在40岁的热血,今天中国的基因组学会怎样?2019年我也到40岁了,也当学习前辈“豪气山河贯,迈步跃从头”。
如果要提点建议的话,就是这本书里没有提到中国科学家的贡献。2000年6月26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冷泉港会议上曾感谢了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中国承担的1%任务部分,由华大基因和彼时的南北方中心共同承担,其中华大基因承担了87.5%的工作,这一切也必将铭刻历史。
更多书单推荐,请点击下方“尹哥书单”小程序↓↓↓
推荐阅读
2.低温环境下,新冠病毒可在手机屏幕上存活28天?世卫的回应来了
3.(文末有彩蛋)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4.创刊208年首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文,抨击美国政府抗疫不力
☟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学习更多靠谱的科学知识。
关注后,
点击菜单栏“文章”,阅读尹哥聊基因精选文章。
点击菜单栏“视频”,观看尹哥演讲视频和科普视频。
发送数字0,即可申请加入尹哥的粉丝圈“尹力场”。
发送数字8,即可通过关键词搜索往期文章。
【声明】生命科学与基因技术正在高速发展,针对同一研究课题,不同团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甚至相悖的可能。另受本人知识结构及参阅资料准确性的局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欢迎读者随时纠错并参与讨论。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原文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