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染一次新冠,就可以终身免疫一劳永逸?

尹哥聊基因 尹哥聊基因 2022-12-2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尹哥聊基因”


尹哥吃着黄桃罐头上着网(并无疗效,只是尹哥爱吃),看到一份网友规划的“感染新冠最佳时间表”,真的是有点哭笑不得。且不说感染的时间能不能精准控制,就说您认真计算做规划的这个态度,尹哥也得说一声“服了”。
在国家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有专家根据国外的疫情经验预测,短期内将会有近80%~90%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很多人开始打起了算盘,反正迟早要被感染,那还不如 “早阳早轻松”。感染还相当于打了一次疫苗,不就正好增强免疫力吗?
果真感染一次新冠就可以获得长久免疫保护,早阳早轻松?

事实并非如此,感染新冠并不能获得终身免疫,即使有保护也只是在有限时间。

确实有些病毒,如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疱疹等,人体感染后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但很可惜,新冠不同,阳过以后还会“重阳”。国外已有很多案例,很多人感染过两次、三次,甚至多次,曾被报道的最高感染新冠次数达五次。与新冠类似的传染病还有流感,由于病毒亚型特别多、变异快,很容易从人体免疫机制中“逃逸”。所以,流感容易重复感染,而且需要每年接种疫苗。

scientific reports》最近发表的一项综合了11项研究的系统综述显示,全球暴露在病毒下的27万人中,新冠每100人每年会发生2.5次再感染,也就是说一个人一年内再感染的概率为2.5%。而医务人员的再感染概率更高,一人一年内有3.1%的再感染率。

有专家表示,感染新冠病毒后,虽不能一劳永逸,但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获得针对该毒株的免疫力,那这个免疫保护时间有多久呢?

2021年《Lancet Microbe》的一项研究,比对了6种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结果发现,再次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发生在抗体反应峰值后的第3个月至第5年之间,中位数为16个月,低于其他可统计的冠状病毒

不过,新冠病毒已演化突变为多种不同的毒株,这些毒株的免疫保护时间是否会相同?

前面说到,再次感染能力与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相关。新冠病毒原始株,以及从阿尔法到德尔塔的各种变体免疫逃逸能力较弱,因此不容易重复感染。但目前主要流行的奥密克戎变体的导致再感染的能力却很强。

以英国为例,截至今年2月,英国已报告65万例新冠再感染病例,但大部分的再感染都发生在去年12月以后,这段时间正是奥密克戎成为主要流行毒株的阶段,而相应的这些人再次感染的中位数时间是10个月

英国新冠病毒再感染数据(截至2022年2月)

统计发现,新冠病毒其他毒株在感染6个月内能够对再次感染提供85%的保护;但奥密克戎的保护作用已降低至19%,发生再次感染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今年4月20日《每日邮报》曾报道,一名31岁的西班牙医务工作者在20天的时间内先后感染了德尔塔与奥密克戎,而此前,她已经接种了三剂疫苗。这一案例刷新了最短新冠再感染间隔时间的纪录。

最后,即使同样是奥密克戎,不同亚型的重复感染率也是有差异的。

新加坡卫生部数据显示,在今年8月中旬BA.5流行阶段,重复感染率为5.0%;而到了10月份XBB流行阶段,重复感染率上升到了17.5%。

今年9月,葡萄牙的新冠感染数据也显示,感染奥密克戎 BA.1、BA.2 的人,在三个月后仍然有一大波又感染了 BA.5。


葡萄牙新冠7日累积病例(截至2022年7月)

新冠病毒还在变,目前国内变体比较“落后”,还是以BA.5.2和BF.7为主,而美欧是以BQ.1X为主,新加坡、印度是以XBB为主。BQ.1.1, XBB.3/4系列目前是国际主流,未来XBF胜出概率大。

总结以上的研究结果,新冠病毒的免疫保护时间,相比同样可以感染人类的其他冠状病毒最短;同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的免疫保护时间低于其他毒株;即使同是奥密克戎,不同亚型的重复感染率也不尽相同。虽然大多数人表示,再感染后的症状基本是越来越轻,但就算是感冒应该也没有人愿意得。想想我们身边的老人、小孩、孕妇,以及免疫力低、有基础病的人群,哪怕感染一次,也可能有比较大的风险。所以,少感染一次是一次,防护的也不仅仅是新冠病毒,其他的呼吸道病毒(如流感)、消化道病毒(如手足口),其感染几率也跟着就降低了。
尹哥在之前文章里说过,现在才刚从群防群控的上半场转为以家庭和个人防御为主的下半场,我们要从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所以,面对可能仍然在变异的病毒,还是强调戴口罩、勤洗手、打疫苗虽然感染新冠病毒获得的抗体的保护力和保护时间有限,但仍然可以通过注射疫苗产生新的抗体),做好积极预防。
尹哥之前讲过,最担心的就是医疗资源挤兑,从而影响了危重症的救治。所以,能够“有序阳性”而不是“瞬间峰值”,让我们的医疗条件、心理适应都能跟上,应该是更加合适的选择。算盘也可以这样打,只要不是所有人100%感染,那有机会不感染的10%甚至1%,是不是免疫力强、防护得好的人呢~

 参考资料:

[1] Deng, L., Li, P., Zhang, X. et al. Risk of SARS-CoV-2 reinf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 Rep 12, 20763 (2022). ownsend JP, Hassler. 

[2] HB, Wang Z, Miura S, Singh J, et al. The durability of immunity against reinfection by SARS-CoV-2: a comparative evolutionary study. Lancet Microbe. 2021 Dec;2(12):e666-e675. 

[3] Sacco, C., Petrone, D., Del Manso, M., et al.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SARS-CoV-2 reinfections, surveillance data, Italy, August 2021 to March 2022. Eurosurveillance, 27(20), 2200372.

[4] Why have I caught Covid five times? https://www.telegraph.co.uk/health-fitness/body/have-caught-covid-five-times/

[5] Morris, C. P., Eldesouki, R. E., Fall, A., et al. SARS-CoV-2 reinfections during the Delta and Omicron waves. JCI insight, 2022. 7(20).

[6] Covid: Woman caught virus twice within record 20 days https://www.bbc.com/news/health-61161529


— END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