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倒计时26天】泪目!退休教师万言回忆棠中峥嵘岁月!
棠中—我心中永远的爱
退休教师 张利龙
(张利龙老师捐赠“棠湖中学第一枚校徽”)
棠湖中学1991年建校从最初占地仅二十八亩,到如今初中部八十多亩、高中部四百余亩,宽敞的新校区校园、宫殿般漂亮的校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眼醒目令人欣喜。政府巨额投资建设棠中这样一所普通中学,全国罕见,而这又绝非偶然。棠中不光是双流教育的一面旗帜,也堪称中国西部教育战线的一颗明珠。我1992年应聘调入棠湖中学工作,先后任教高94、95、96、98、99和2002届英语,其间兼任过94、96和98届班主任和外语教研组长,退休后又负责学校退休党支部和退管组工作十多年,目睹了棠中怎样在艰难的境况下崛起,也以一个共产党员教师应有的赤诚全心地投入其创业与发展。弹指一挥三十一载,往事历历在目。
棠中创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原双流县政府本意是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在县城新建一所初中,命名为棠湖中学,因校长黄光成一再坚持才获准试办高中。1991年聘调教职工三十余人,初中四个班,高中两个班。最困难的是高中生源,不少学生是校长通过各种关系争取来的。黄甲学生张家蓉由父亲陪送来学校报到,看到只有一幢教学楼,周围一片农田,哭喊:“这叫啥子学校啊,我不读!”闹着要回去,她父亲强拉住她:“你表叔在这儿当校长,你都不来读哪个还来?” 这是1994年张父在女儿高中毕业考上华中理工大学后告诉我的往事。开校初期,学校没有食堂,师生三餐都要步行去教育局食堂;没有厕所,现在的校门右边花园当时是空地,用席子围成两个圈,中间放些个粪桶,一边是男厕另一边是女厕。老师们大多在学校周边租住民房,师生洗澡去附近的原联谊轧钢厂(后拆厂建成现今“流溪别院”小区)。
我1992年应聘调来棠中时条件好多了,至少解决了身体“进出口”基本问题:有了食堂和厕所。第二教学大楼竣工后,空余的办公室和教室用作师生宿舍。我获得优待独住一间,就是一教楼三楼凹处那间办公室。现在的第一教学楼右拐二楼办公室,当时就住了七位老师,其中有曾飙、刘东辉、张卫东等,他们戏谑地称为“一套七”住房。三教楼及其后面的花园当时还是一片乱七八糟的空地,花了三天功夫整平,1992年9月11日就在那里举行的建校一周年庆典。学生上体育课是在棠湖公园旁的县运动场(2015年拆建成现今的 “棠湖帝景”小区)。创业初期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对于我们当老师的不算什么,其实大家都明白眼前的艰苦不会持续很久。真正艰难的,是要在短短的三年里,把大批成绩低入口的学生转化成为出口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相当艰苦的努力。棠湖中学创业成功,正在于此。这样一所新学校,生源差理所当然。从建校开始,全校上下同心,坦然面对困难,努力克服困难,无论学校管理还是各科教学,下苦功夫,使真功夫,做细功夫,硬是叫全社会不得不刮目相看。棠湖中学创下好多个第一:1994年首届高中毕业生高考升学率获全县第一而且此后连年持续,1996年成为双流历史上第一所省级重点中学,2000年成为双流第一所全国示范高中,首任校长黄光成是双流第一个全国劳动模范。
棠中效应
棠湖中学1991年建校以前的双流教育状况,现在很多人或许不甚明了。1988年我从重庆铜梁中学调入双流,曾在中和中学工作过四年。评估教育教学质量,无论怎样讲,高考升学率都不能不说是一杆秤。我初来双流时,对全县高考升学率之低深感困惑:偌大一个县,高完中十多所(含工厂及科研单位子弟校),全县高考上线总人数竟不过百来人。记得当时县政府分管文教卫生的杨润华副县长曾在一次全县高三工作大会上悲叹“为什么双流高考连年滑坡啊”,台下的全县各校领导和教师都默不出声,杨副县长接着又补充了一句“计划生育也连年滑坡”,引出一阵哄堂大笑。双流教育走出低谷,始于棠中。全新的棠湖中学, 1994年首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成绩一炮打响,以280%比例大大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升学指标任务。棠中的成绩不可能让兄弟学校无动于衷,竞争机制自然形成,全县高考成绩迅速大幅度递增,仅两三年后双流全县高考上线就突破了千人大关,其后连年在整个大成都居郊县之首,双流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又势必影响和带动起成都周边各郊县,这便是省市领导归结的“棠中效应”。
棠中效应,源于棠中。1991年才新建的这样一所学校,三年后完成了基本建设,地盘两次扩展至八十余亩,五年后即1996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中学,新世纪之初被评为国家级示范高中。在历年“中国百强中学”的全国评比中,棠湖中学都享有盛名,在后来这些年学校获得的各种荣誉更是数不胜数。如此辉煌成效,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办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创就绝非偶然,一靠有好校长,二靠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棠湖中学手写学生复习资料)
棠中校长
校长是学校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校长好坏决定学校成败。
棠中首任校长黄光成,原是黄甲初中的校长,他有“三强”:一是头脑睿智,性格豁达,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特强;二是为人善良,仗义厚道,凝聚力极强;三是勇于进取,勤于思考,前瞻性很强。手里拿着仅仅两万元的棠中开办费,他敢于玩转。建校初期他曾在全校教职工会上提出学校的十年奋斗目标:“头三年必须完成学校基本建设,第二个三年要争取成为省级重点中学,第三个三年力争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名校。”当时曾有教师对这个蓝图公开表示怀疑,然而这些目标无不全都一一实现了。黄光成调任棠中校长时,向县领导要了两个大权:人事权和财权。有了人事权,就能招聘优秀教师也能解聘不合格教师;有了财权,就能为改善办学条件大展身手又能利用经济杠杆大胆改革。棠中的崛起引来众多生源。过去成都郊县要数新都一中声望最高,成都有一个说法:“四七九不能读,北上新都南下棠湖。”生源即财源,大量的择校费收入为棠中弥补了国拨经费的缺口。2007年我退休时曾做过调查,政府对棠中十六年投入的固定资产建设总金额共1300万元,而学校的固定资产总额是5400万元,也就是说,除开政府投入,其余4100万元占总额百分之七十五的固定资产,都是全校教职工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挣来的,这是校长黄光成带领全体棠中人为经费不足的国家教育事业所做出的不菲贡献。在棠中教师管理方面,黄光成校长总是强调师德第一。他曾做过大胆尝试:以师德为标准,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无德解聘。
为使学校普通教育适应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早在1993年黄光成就决定建立本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心,逐步完善了现代化教学设施。全校增设电脑课,这比后来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早实施了两年。棠中是双流第一所建有科研室的学校,全校教育科研的蓬勃开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成效。他先前提出的校训是“开放,民主,求实,创新”,随着办学的深入发展,他在育人理念上深入求索,提出了“仁德志譞”的新校训,旨在把提高青少年素质的教育目的更具体化,同时还要继承中国教育的民族传统精华。黄光成校长早在1993年冬天就被查出患有多种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肺气肿等,后来又查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他以顽强的意志抵抗病魔困扰。过去他的办公室里常有一个电炉,上面熬着一罐中药,好多次他让校医到办公室给他输液,一边熬药一边工作,一边打吊针一边打电话。他2007年退休后专事棠外办学,患上肺癌仍坚持工作,人们都赞他是条硬汉子。黄光成2018年病逝,作为棠中的开山校长他的贡献功不可没。
棠中第二任校长熊伟,1992年应聘来校时才二十九岁,是个开朗活泼幽默风趣的小伙子,数学教学功底厚实,班主任工作也做得相当好。他极富正义感,对不正之风嫉恶如仇。他事业心强,聪慧勤奋,做事果敢,为人坦诚。作为老教师,我感到棠中的未来太需要这样的年轻人,于是我同黄光成校长商量共同担任熊伟的入党介绍人。无论是在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一年的培养期间,还是在入党后又一年的预备党员考察待转正期间,熊伟都表现实实在在毫无虚华。从担任教务处副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到黄光成校长退休后接任校长,他曾多次找我听取意见和了解群众意见。2004年他任副校长主管教学,有个书商来校联系销售复习资料,熊伟告诉他:首先要通过年级组和教研组集体审核看资料是否适用,然后再商讨买不买和怎样买。那书商趁熊伟因事走出办公室,就在他抽屉里放了两万元现金,再用手机电话告诉他。熊伟闻言非常气愤,感到自己的人格受了侮辱,立即召那书商退还巨款,当面严斥了他的丑行,并明确告诉他:他的资料无论多好本校一律不买,而且不准他今后再来学校兜售。熊伟同时断然下令各年级组和教研组,凡是教学所需要的资料一律只准到新华书店选购,由此一斑可见浩然正气。熊伟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教育和教育管理的理论,勤于探索,勇于实践,敢讲真话,敢于管理。他根据各年级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分不同年级分别对全校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在教育和教学改革方面不断开拓创新。他带领全校开展的“三格教育”和“三段教学”蜚声川内及至全国。
2013年,熊伟被调去双流中学任校长,副校长刘凯接任成为第三任棠中校长。早在刘凯任副校长期间,我就听到有老师们称赞:早上第一个到学校的一定是刘凯,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也一定是刘凯。我负责退休管理工作才同刘凯校长有些实际交往,他对学校的退休老教师们非常关心爱护,不光是体现了他作为领导者的仁慈厚道,更是他尊重棠中创业历史和坚持传承棠中精神的心迹表现。2014年11月,退休后回重庆养老的原学校科研室主任左自伟病逝,刘凯校长考虑到其家庭不顺等许多实际难处,及时先派遣总务处和科研室负责人赶去重庆料理后事,随后又亲自前往悼念并办理丧事,令左自伟的亲友们感动不已。刘凯作为棠中第三任校长,明摆有四大功勋:一是赫赫棠中新校建成,从争取领导批准到新校的设计、修建、经费到位、设备配置及至高中部搬迁等等具体事务,需要花费多少心血、跑多少趟路、费多少口舌,稍有现代中国办事常识的人都不难想象;二是带领全校师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特色的教改模式吸引了全国各地来学习取经者络绎不绝;三是充分发挥棠中优质资源开展实实在在的教育扶贫工作,特别突出的是凉山州过去濒临“垮杆”的木里中学,通过棠中的帮扶硬是成为全州响亮名校,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贺小晴专著长篇报告文学《天边的学校》赞颂了棠中扶贫全过程;四是通过上级核准棠中创建了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为祖国培养国防专门人才。刘凯校长是个实干家,率领“大棠”在原有的基础上教育教学稳稳实实迈上新台阶,继续一路凯歌。
棠中教师
1996年夏,省教育界的领导和专家们来棠中进行省级重点中学的最后评审,校门右边现今的保管室就是当年的会议室,那是学校唯一配有空调的房间。全校教师加上好多家属近百人,自发地拥在校门口坝子期盼结果。当肯定结论从会议室传出,顿时爆发出的欢呼笑语声如雷鸣,令评审团的领导和专家们感到震撼。他们说:走了那么多所学校,从没看到过像棠中这样的情景!棠中有如此爱学校的教师队伍,岂有不成功之理!
棠中教师绝大多数都通过严格招聘考评,来自五湖四海,在其过去工作之地大多是优秀骨干,担任过中层干部职务以上的大有人在,这样一支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在双流堪称独占鳌头。棠中创业成功,是全校教师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成果,是集体力量的结晶。棠中从一开始就提倡“打整体战”的集体奋斗精神,教师个人才智尽可充分展现,但从不支持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教学成绩的评估重在看整个年级,全校实行年级组长负责制,年级组长就是“二校长”。我校教师参加县学科教学大比武,参加市、省或全国的优质课大赛,无不载誉归来,获奖者是个人,而背后无一不是集体支撑。无论谁去赛课,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以及信息中心的老师们总是集体反复研讨,从课堂设计到课件制作,集体帮助参赛教师作充分准备。当你向获奖归来的教师道喜时,没有谁第一句话不是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成绩啊,全都是大家的功劳啊!”那并非客套话,确是实情。
棠中教师在教学上最舍得下功夫,课余时间里,常有不少老师仍跟学生在一起,或与学生谈心,或辅导学生学习。多少夜晚,学生宿舍早已熄灯,可好多老师还不离开办公室,多少教师回到家中还继续工作到深夜。从校长到教师,棠中人一心扑在工作上,顾不上家庭,顾不上注意自己的健康,真是到了忘我的境地。语文高级教师王显明在抓高三毕业复习的最后阶段,远在重庆开县家乡的母亲病危,他何尝不想赶回母亲身边尽孝,但他不肯在学生的关键时期弃之不顾,直到母亲去世,他也顾不上回去看娘亲最后一眼。在棠中,带病坚持工作的大有人在。数学高级教师周旭曾晕倒在课堂讲台上,住院几天后,不等痊愈就赶回自己的岗位。棠中第一个倒下的是来自达州地区的初中物理教师唐德竹,他把自己身体的病痛当成小毛病,唯恐耽误了自己所教毕业班的学生,一直拖到寒假休息期间才去检查,一查不得了,已是癌症晚期,1999年去世,英年四十二,他教的学生无不失声痛哭,全校教师痛惜失去这位勤勤恳恳和蔼可亲的好同志。孙光乾是棠中资格最老的数学高级教师,全校都尊称他“孙大爷”。退休后头两三年里,他不顾自己有病,继续坚持给学校奥数班上课。他身患癌症先后动过两次手术,在总务处报销医疗费时严嘱知情人员在全校将此事保密,他临终叮嘱其妻吕巽(时任本校教务处主任):不准惊动学校领导,不准开追悼会,不准给学校领导和同事们增添任何麻烦与劳累。他的后事料理好多天之后,大家才知道这一切。这位忠厚的棠中一号长者离世二十年了,他一直活在大家心中。
我在棠中曾与很多老师同头执教共事,他们各有特色、各自都有闪亮之处,他们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教风、精湛的教艺等等,不断供给我精神营养。他们是我教书育人的镜子,促使我在教师岗位上好好做人、好好做事。我无法用笔墨描述太多的好同事和他们的事迹。数学教师洪显中与我是“老庚”,曾同教高95届和98届,他任年级组长率领全年级各班教师统筹兼顾严谨治学,他掌握教师活动经费却非常廉洁民主公正,他性格刚直遇事不对劲容易冒火,他当5班班主任对学生可是特别的好。2015年暑期老班长周小龙(毕业于中国公安大学,在公安部门工作)组织主持了毕业二十周年同学会,几十位同学从祖国各地赶回母校,大家回到当年的教室坐上当年的座位,回味当年的学习生活,他们以此生有洪显中老师为幸,自称属于“洪家班”弟子。他们说:出社会闯荡十多年,才知道母校棠中是多么纯洁;见识了社会各色人等,更知道母校老师们是多么可爱。有一位男生说起当年他曾犯过错误,班主任洪老师没有严厉处罚而是耐心细致地教育规劝,使他认识和改正错误,如果换个苛刻的班主任老师他就未必会有今天。
棠中的成就离不开各部门的密切合作步调一致,从教务处到总务处的教辅职员老师们都爱岗敬业勤恳奉献。财务室李景莲是1991年建校的元老之一,凡是学校支出她总精打细算尽可能节省下每一分钱,凡她认为不合理的开支,无论是谁哪怕对校长她也敢公开吼号,堪称红管家。
外人常以为棠中经济效益很好,教师收入就一定很高,其实不然。2000年10月以前,我们教师的收入在档案工资基础上多不了几文。以本人为例,我担任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当班主任,还兼任英语教研组长,每月总收入只在档案工资基础上多四五十元。身处市场经济时代,谁不希望自己的钱包鼓大些。但大家都能理解黄校长讲的简单道理:如果只顾眼前利益,把钱尽多发给大家,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但是国家教育经费紧张,若不用学校自己挣的钱尽快改善办学条件,棠中就没有未来。为了学校的前途,为了全校教职工长远未来的好日子,创业就是需要大家都勒紧裤腰带。我们棠中教师知书达理内心都明白,钱能体现劳动的价值,但钱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不少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确有实际难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收支不平,发点牢骚并不奇怪。但意见归意见,工作归工作,棠中人从没有谁因为不满待遇而在工作上懈怠。
棠中既是培养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同时又是培养大批优秀教师成为优秀干部的炼炉。棠中建校以来,先后有好几十人从教师队伍中提拔任干或输送到其他学校以及党政部门担任领导工作,至今尚未发现有谁贪腐堕落。
棠中学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教育界出现很多乱象,学校之间争抢生源是其中之一。在五花八门的生源大战中,棠中这样一所新学校必定总处劣势,招来的学生大多是一二流学校都不收的,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还有不少学生厌学,教育教学工作难度很大。通过学校老师们共同努力,耐心引导,促成尽快转化,各班创建良好学风,全校形成良好校风,使很多学生发生根本变化。如我带的94届一班学生蔡季陶,曾一度显得极其懒散,坐无坐相站无站相,上课老是把头侧放在课桌上,听讲不专心从不做笔记,后来改了,毕业后考入成都大学。永安来的学生付正楷,曾一度贪玩好耍,初三有个女生是本县富商之女,死缠着要和他耍朋友。通过争取家长配合,多方做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付正楷终于把精力集中到求学上来,毕业后考上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94届学生不乏佼佼者,二十多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是良好班风的中坚力量。班团支部书记向钢是省三好生,仅差十来分未能如愿上清华,被兰州大学录取,毕业后赴京读研究生,在美国完成博士后学业回国,现在是四川大学物理系博士导师;李正兵是个农家乖孩子,勤奋、纯朴、善良、通事晓理,上大学深造后获工学博士,现为水电七局总工程师,曾参与国家多起重要水电工程设计,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谢天鹏考入医科大学,现今是四川省肿瘤医院的知名主任外科医师;班长郭德明以优异成绩成为棠中毕业的第一个飞行员,多年前就当飞行大队长了,记得95年招飞人员再度来校时说:“要是能招到都像郭德明那样品学兼优的学生就太好了!”我在棠中任教二十多年,教过的学生无法全都记住,但好多特别突出的学生却深刻於心。如99届学生高飞(班主任闫守志),英语成绩优秀,考上清华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创业办起一家公司,双流报曾以很大篇幅专题报道过。棠中学生我最难忘怀的,是两个被全班集体抬进大学门的特困生。那是我当96届复习班的班主任期间,班上有个女生叫廖登群,开学不久常缺课,后来好几天没上学,我便乘公交车去永安,再借辆自行车骑行到将军村五组找到她家,廖登群上坡割草去了。她家的状况令我惊愕:茅草房破旧不堪,土墙开裂纯属危房;父母年迈疾病缠身,讲话都吃力;哥哥原在中和绸厂当炊事员,却因查出患有肺结核被辞退,只好回家养兔谋生。我真没想到,在号称全川首富的双流县,竟还有如此贫困之家。我告诉她父母和哥哥,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大家共同想办法,唯有让廖登群把书读出来,才有希望使家庭脱贫,她家最终表示支持。班上还有一个男生叫刘荣胜,是本校95届我教过的学生,理科成绩很好但偏科,英语特差。他哥哥对他说:“你都二十岁了还要复读,再考不上大学岂不白花钱,我没法再供你了,分家吧。父母年迈全由我负责,你那一亩多田你自己去种。”刘荣胜回母校棠中复读,农忙时节则尽可能利用周末回借田乡下种田。我到男生寝室跟同学们摆谈起这两个同学的情况,来自华阳的学生曾志马上就说:“张老师这个好办嘛,我们班上家境富裕的同学不少,我们搞个基金会,大家一起把他们两个抬起走!”此语正中下怀,我在班上组织一个 “友爱互助基金会”,让曾志当会长。同学们纷纷慷慨解囊,每个月全班收的捐赠款足以保证廖登群和刘荣胜的基本生活费用,同时对其他几个家境相对困难的同学也多少给予补贴。有些同学还额外单独给与资助,如谭章甫(海事大学毕业后入伍,武警中校军衔转业后到地方工作)就给了刘荣胜很多帮助。96年高考,廖登群成功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全免学费;刘荣胜考入四川师范学院地理系,现在是籍田中学优秀骨干教师。
当今中国处于有史以来极利于个人大展才华的最佳时期,每当获悉从棠中出去的学生佳音,总感到非常欣慰。学生成长成才,事业有成,就是对老师和母校的最好回报。
我工作的大半生在棠中度过,三十多年一晃即逝,棠中多少可爱的人和事,我无法用拙笔一一表述。棠中人的创业精神总是激荡着我的心扉,使我总想自己要是还年轻该多好!身为棠中人我感到光荣,这光荣在于:在棠中这块小地盘上,我这个小人物为教育大事业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为人民做了一个人民教师应有的奉献。棠中的光荣使我感到光荣。年入古稀,老夫老矣。自然规律无可违抗,我将来死后遗骨不会埋在棠中,但我的灵魂将永在棠中。
2023年3月
END
编辑丨蒲 欣
初审丨郭 辉
复审丨王 雨
终审丨任飞扬
往期推荐
【校庆倒计时28天】校友记忆 | 棠中学子深情回忆老校长黄光成
【校庆倒计时29天】前方高能!棠中校友文言文撰写《棠中校庆赋》祝贺母校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