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防疫是不有点肆虐了?
| ◎横贯线 | ◎作者 李不是
最近,全国各地封控、静默的区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频繁。一些地方出现了只有一例就封城的“一阳止”现象,绝大多数人就只能跟着陪绑。
于是,各种糟心事随之而来。
比如只能吃软面食品的老人,临走前也没能吃上一口“送不上门”的馒头或蛋糕;比如环卫工被封在厕所;比如农民工兄弟在网络上抢不到菜,三天只吃了两包泡面;比如孕妇在医院面临医护人手紧张的情况;比如大货车司机车窗被封;比如有些人的家门被锁;比如一颗白菜卖到46块;比如,据说还有在广场上搭睡铺隔离的。
第一,过度防疫是否有点肆虐了?是否该遏制一下这种现象?
第二,精准防控不该只是句口号!科学防疫应该成为主流了!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和国家卫健委是个公开场合就在讲,要科学防疫,要精准防控,要拒绝过度防疫,要拒绝一刀切。
那么,既然明确提出了,也三句不离精准防控,那就要落实到位,执行到位。
曾经,上海搞过一段时间精准防控,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我依然赞叹这种勇气。而今,我们也必须厘清两个逻辑:
第一,不能因为上海的精准防控失败了,就认为精准防控干不了。
第二,不能因为上海的精准防控失败了,就认为一刀切才是最好。
我们必须得统一一个底层逻辑,那就是既然大都认可精准防控才是合理的,科学的,趋势性的,我们就应该更多地探讨如何精准防控,更多地实践如何精准防控。而不是把它当成口号,嘴上喊喊过过嘴瘾就完了。
大的讨论,自发性的试验,皆无不可。
总而言之,疫情三年了,我们不能再这么“一刀切”地蛮干瞎干了。
一向被视为“骑墙派”的胡锡进,这两天说了一个观点倒是符合民心。他认为,有些地方错误理解动态清零,为了清零其他都可“休克”,把动态清零搞成了静态清零。他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止过度防疫的做法,比如:
1:不得随意扩大封控范围,国家卫健委应该再出一版防控方案,就如何实施防疫措施做出更加量化、可依据的规定。比如一个居民小区新出一个病例,到底是封整个小区还是所在楼栋,甚或是一个单元。应该封多长时间,具备什么条件可以解封,能说清楚的尽量说清楚。
2:一个街道或乡镇进入静态管理,需要什么层级批准,能说清楚的尽量说清楚。
3:各地只要履行了所有防疫规定,尽职尽责了,就要免于追责。即便形成规模性暴发,追责也要谨慎。只有发生严重渎职行为,追责才应发生。
4:什么人需要被集中隔离,也要明确规定,不能随意划圈圈。
其中,胡讲的问责制度就是眼下“一刀切”背后的根结。之所以很多地方搞“一刀切”,原因正在于一旦没防控住就容易被问责,而过度防疫顶多被点名批评。设身处地地为这些官员想一想,他们确实有他们的难处。
其实,上海精准防控之所以失败,也有诸多分析。比如低估了奥密克戎的传染性,比如过于自信地缩小到极小的范围,比如未能结合常态化核酸等举措。
但这些都不意味着,精准防控是做不到的。
再退一万步说,即便某些地方出现一例就封城的,能不能学会做减法呢?比如连续几天核酸检测后,切成地域小网格,一个小区安全了,就适度给一个小区解绑;一个村安全了,就给一个村解绑。如此有区别的对待,有节奏的做减法,总比“一刀切”地全部陪绑要好吧。
疫情三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我总觉得,是可以借鉴数学的力量,生物学的力量,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力量,来与病毒精准对抗的。我们把卫星送上天,多细的细节都能精准把控,那是不是也可以在精准防控上有相应的算法和做法呢?
这其中的道理我讲不清,但我总觉得是有可能做到的。
总而言之,无论如何,疫情已经三年了,大家都累了,折腾够了,更折腾不起了。病毒都知道不断演进和变化,难道我们还不如病毒吗,就只认封控这一招吗。
世界上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病毒就被难倒了,更不能因为一个病毒就把智商给整退化了。
精准防控到底搞不搞?怎么搞?是时候给个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