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开宝: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

胡开宝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6-28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此后,我国积极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并推进这一外交理念的实施,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一些国外媒体常常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产生误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与我国存在差异,致使这些国家的民众或媒体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甚至采取敌视的态度。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推动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理应获得与自身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为此,我们可以多形式、多方式、多维度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努力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及其举措为更多国家所理解和认同。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努力开创对外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多形式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话语构建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采取一定的方式,有意识地生产具有特定内容、特定表达方式的话语,如言说、表达和叙述等。通常,话语构建形式可分为物质形式和符号形式。前者是指双边或多边国际会议、记者招待会、高层论坛或学术会议等,后者包括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在内的语言文字形式以及包括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在内的多模态形式。相比较而言,物质形式更加直观、生动,更容易让受众接受,往往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影响。符号形式中的文字形式间接、抽象,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滞后一些,不过更为持久;而多模态形式则比较直观,但对相关问题的阐述没有文字形式那么深刻、全面。为此,我们可以根据话语构建的目标,采取不同形式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不同话语构建形式的优势,以取得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最佳成效。目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主要以符号形式为主,包括政治文献等书面文字形式和口头语言形式,较少采用学术会议等物质形式和影像资料等多模态形式。近年来,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为主题的各种专题论坛或会议先后召开,《大国外交》等纪录片也正式发行。运用这些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但运用话语进行对外传播的效果还需进一步提升。

外交话语是一种对外宣传的话语。除了保持已有的话语建构优势,我们还可以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等多种形式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通过对“一带一路”英译在英国、美国和印度等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应用趋势进行分析,我们发现2017年5月北京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一带一路”新译名“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的应用频率达到最高峰;每当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英译名在英国、美国和印度主流媒体报道中的应用频率处于峰值状态。显然,我们在采用文字形式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同时,可以更多发挥物质形式尤其是双边或多边会议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更要研究如何对这些形式进行有机组合,以卓有成效地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具体而言,我们可以积极组织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和实践的国际学术会议或多边论坛,在国外报刊或网络上发表相关系列文章,拍摄并发行相关的外语专题视频或纪录片,力求全面、深入、生动地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和偏见。

第二,多方式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话语构建方式是指在言语交际中人们用以表达思想的方式,一般划分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民间话语等方式。政治话语是政治家或其他参与政治的人员为实现一定政治目的而使用的话语;学术话语是人们生产、传播和消费公共知识的话语;民间话语是指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通俗、具体、生活化的话语。相比较而言,政治话语较为庄重、严肃,但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较大;学术话语比较严谨、客观,可信度较高,但不大容易为普通民众所理解;民间话语贴近普通民众,因而容易为他们所接受,但往往不够严谨。

有必要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体现了我国政府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话语。要让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在国际上有效传播并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一是构建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学术话语。学术话语可以凭借其严密的逻辑推演和充分的论证来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内涵、特征及重要意义,从而为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提供学理支撑,增强其说服力和感召力。二是构建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民间话语。采用民间话语,可以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让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实际,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并产生共鸣。事实上,当今各国的外交也需要民众积极参与,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而民间话语往往能够在对外交流中发挥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们更多关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治话语构建,在学术话语构建方面所做的工作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尽管我们出版了一些中文学术著作详细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和原则,但这些著作更多面向国内受众。而且,在构建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民间话语方面也需要加强。为此,建议加强学术话语和民间话语的构建,以促进国外民众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一方面,可以与国外知名出版社合作,出版发行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外文学术著作,召开相关专题的国际学术会议,或者在国外媒体上发表学术文章,以理性和严谨的态度全面而深入地向国外学者或民众介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和举措,力求使他们全面而客观地理解其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着力构建面向国外普通民众的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民间话语,撰写一些外语普及型读物,以国外民众能够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系统介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此外,还可以采用民间话语,将深奥、专业的学术语言转化为言简意赅的生活话语,通过不同形式的媒体向国外普通民众传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

第三,多视角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在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过程中,要注意话语构建与翻译、传播的相互脱节问题。一方面,我们在构建话语时,较少从翻译视角进行思考分析,往往过分强调话语的民族性,常用一些本土色彩浓厚的术语,增加了翻译方面的困难。而且,外交文件的起草与翻译往往缺少统筹设计、相互协调。另一方面,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需要与运用话语进行对外传播有机结合起来,需要考虑话语所表达的思想以及这些话语的翻译是否能有效地被其他国家民众接受或认可。

实际上,外交话语的构建、翻译与传播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果不构建外交话语,就谈不上外交话语的翻译和传播。一旦外交话语得以构建,就必须对其进行翻译和运用其进行对外传播,否则外交话语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为此,我们首先从翻译视角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这既要考虑到所构建的话语能否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又要分析话语是否适合于翻译,话语译名是否切合受众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文化习惯。其次,从传播视角考察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我们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要求,在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时既要“存异”,即从自身文化传统和外交理念出发,也要“求同”,即挖掘不同国家文化价值方面的共通性,所采用的话语方式尽量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以赢得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认可。此外,可以建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翻译与运用话语进行对外传播的联动机制,从翻译和传播的视角探讨中国特色大国构建的原则、形式和方式,切实解决构建、翻译与传播之间相互脱节的问题。最后,建立和完善我国外交文件起草部门、翻译部门与传播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机制,协调解决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提高运用我国外交话语传播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成效。

(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构建、翻译与传播研究”(17ZDA31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形象研究中心主任)


精彩推荐:

中国社科院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张潮: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创新

李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奋斗精神

唐登蕓:弘扬五四精神 担当时代使命

谱写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春篇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岩  排版编辑:刘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