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璟:新时代是学术期刊发展的新航标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时日越久,意蕴愈加深厚。尤其是伴随着对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确定,更为我们指明了学术期刊发展新的航标。
学术期刊发展需要新的航标
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取得了很大成绩,从数量到质量都产生了重大变化。就数量而言,6000余种学术期刊堪称世界第一,而其巨大辐射力也较好地反映并反射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进程,显现了学术期刊本身所应承载的反映与指向功能。但与这一宏大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不能不说,造成这种景象的部分原因在于学术期刊自身“造血功能”不足,没有形成内生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肌无力”现象同样客观地存在于学术期刊身上。这种“肌无力”,不仅体现在学术期刊的体格庞大上,更重要的是,它仅仅是显现而未能彰显出自己的学术使命,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在的存在状态。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它也呈现出一些与时俱进的变化,但与新时代的要求差距甚远。我们注意到,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学术期刊的办刊体制、办刊理念、刊物品质基本延续了下来,期刊的栏目设置、话题确立、话语统一与迅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相比,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相比,学术期刊的变革则显得有些止步不前,没有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期刊的行政化、“趋同化”现象严重,期刊编辑内在活力、创新性不足等实质性问题并没有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而得到较大改观,仍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基于这种情况,显而易见,学术期刊要获得生命力,必须需要新航标的指引,这个新航标就是新时代的理念。
把握并践行新航标的基本路向
学术期刊发展新航标命题的提出,本质上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图景的体认。从总体上说,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图景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这造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比较小,处于一种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状态,不能很好地为国家发声、为中国社会发声,为人民提供美好的精神产品。但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又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结合这一定位与认知,如何张显出与国家发展相符的中国学术期刊的大国气象,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中国的学术期刊如何既充分引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又承担起“发声”的传播作用?这一切还得从学术期刊自身的“破冰”抓起。
当下的要务之一或发展路向就在于正确认识“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理据,以此为办刊的基本准绳。一个时期以来,在中国学术期刊的办刊路向上,存在着路向不清、视野不够、格局不大的问题,体现为刊物发展中小、弱、散的特征,其间显现出办刊的自为性不足,不能准确反映并引导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局限。基于这一判断,我以为,学术期刊应该恪守初心与本色,始终以学术立场、学术方式践行自己的使命,发出自己独有的声音,期刊应与学术研究旨在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相承,“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应强烈关注现实,致力于用学术期刊自己的方式反映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人文变化、社会发展风貌,当然,也包括其间显现出的诸种问题。而其中心或者说旨趣在于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 服务并作出贡献,在这一过程中,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从而践行新时代的新路向。
充分彰显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而要真正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一个重要的表征或前提就是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彰显出新时代的本色,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术期刊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换句话说,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要充分显现中国智慧。在这里,中国智慧既包括展现中国立场、中国价值、中国问题的学术文章,展现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也包括构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学术期刊。就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7月4日致信祝贺《求是》杂志创刊60周年时指出,学术期刊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理论宣传水平,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由此可见,作为具有重要国家与社会属性的学术期刊,应在理论建设、思想宣传、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等领域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要充分认识学术期刊所内含的创新意蕴,形成富含中国风格、具有中国标志的期刊样态,要以中国智慧打造新时代的学术期刊。惟其如此,从期刊大国到期刊强国才会成为可能。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和成功经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标识性概念的提炼、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这既是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良好契机,也是中国学术期刊前行的要旨所在。在新时代这个新航标的昭示与指引下,中国的学术期刊必将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版图上翻开中国新篇章。
(作者系《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精彩推荐
白纯:为时代明德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黄坤明: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创造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业绩
陈之骅:新时代历史研究的工匠精神与品质锻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中青年科研骨干培训班
王翔: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理念内涵与宪法意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宗悦 排版编辑: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