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海观潮”2019年报道回顾

张清俐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9-03

2019年,是中华民族豪情激荡的一年:新中国70年来的辉煌成就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激发起全民族强烈的爱国情怀。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召开,精准脱贫、金融风险防控、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等举措取得显著成效,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奠定良好基础。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海观潮”版,精心策划系列富有思想性与学术性的文章:以史鉴今,全面总结提炼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与成就,从理论高度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把握时代前进方向;立足当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汇聚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力量,为科学研判重大现实与理论课题贡献智力成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引了方向。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展望未来,“学海观潮”版愿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携手同行,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以理论的力量回应国家社会所需,以学术的思考探寻时代发展大势,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力量。

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力量

2019年10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学海观潮”版刊发系列文章。《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华章》一文认为,在这70年中,全国各族人民迸发出了无穷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取得了一个接一个壮丽辉煌的中国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体的价值地位和历史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新的发展征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更好地激发和释放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激情和创造能力,依然是我们今后不断取得胜利及成就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吹响新时代奋进的号角》一文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越是关键时刻,越要强化思想指引、理论指导,越要认真学马列,深刻理解、自觉贯彻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在媒体记者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引发强烈反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一文认为,长征精神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长征精神主要生成于红军长征时期,又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演进内涵不断丰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长征精神在与时俱进中与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相契合,为党和军队的事业提供了有力精神支撑。

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强调,“要把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作为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学海观潮”刊发《学好党史国史 筑牢共同体意识》一文认为,通过学习党史国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这一大道,能够洞悉历史发展的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通过学习国史,有助于探寻出更加适合我们自己的治理路径与方法;学好党史国史,有利于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深入总结新中国70年经验与成就

70年来,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学海观潮”版刊发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密码锁钥”》一文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旺盛生命力,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风华相得益彰,不仅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靓丽风采,而且贡献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社会政策70年发展历程与宝贵经验》一文认为,70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社会政策的具体体制机制和运行方式不完全一样,但始终根据当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取得了成就,积累了经验。《新中国70年社会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一文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表现在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与中国实际国情相适应,坚持以民生建设为重点,坚持理论创新推动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各项事业取得巨大进步。“学海观潮”版刊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文认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现阶段,我国工业化发展、产业结构演进出现了新特点,加快结构调整的紧迫性越来越强。通过创新驱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当前引领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重要进展》一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社会保障惠及范围持续扩展、社会保障制度政策日益完善、社会保障治理体系不断进步。《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一文认为,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战略目标,是集指明方向、任务、路径于一体的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行动纲领。

生态保护、三农发展、脱贫攻坚,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海观潮”版刊发《坚持生态优先 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文认为,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必须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准确把握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一文认为,适时适当地加强农业调整和农村建设,不仅是经济工业化所必需的,而且具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生态发展的意义。《文化减贫是精准扶贫助推器》一文认为,文化减贫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升贫困群体可持续脱贫能力、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的重要方式。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学海观潮”版刊发《准确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一文认为,我们要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精心组织和实际突进,很好完成既定重点任务,逐步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国法治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法治篇章》一文认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法治建设和法学理论发展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新时代党内法规建设扎实推进》一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建设进入发展“快车道”,集中体现在净化政治生态、筑牢思想基础、提升组织力量、发扬优良作风、严明纪律规矩、规范权力运行等方面。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崇高使命,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大责任。“学海观潮”版刊发系列文章,反映“三大体系”建设重要成果,吹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回应时代重大课题的号角。

《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一文提出,建设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国学派,首先需要一个具有高度自觉的、具有反思意识的学术核心或者学术带头人,需要展开对真问题的开掘,深深植根中华大地的土壤,以五百年内必有思我者的学术气概,代表中国本土学术的思索与西方平等对话。我们正在经历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变革的时代,必然会产生表征时代精神的伟大学派,使独具中国气派的中国学派卓然而立于世界学派之林。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深入探讨和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辉煌历程、伟大成就、宝贵经验,“学海观潮”版刊发《从更加宽广的视野研究好新中国史》一文提出,新中国史研究要认识和把握新中国的奋斗历程、成功经验和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南,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把当代中国的发展放在中华民族漫长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放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时代进程中,来考察和研究,这样才能使新中国史研究适应时代、国家、社会和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要求。

2019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甲骨学120年的辉煌成就》一文认为,在几代学者努力下,甲骨学取得辉煌成就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学科。甲骨文研究在继承中发展,以不同时期涌现出的标志性成果,显示出其120年发展历程的阶段性特征。而新中国70年的研究,经历了“后五十年”的“深入发展时期”“全面深入发展时期”,和2000年后跨入再创辉煌的甲骨文“全面深入发展与弘扬”的新阶段。

中国法学7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大变局下,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两大奇迹”的史诗般进程的一部分,既被深深打上了这一时代进程的烙印,又书写了这部伟大史诗的法学篇章。访谈文章《中国法学70年回眸与前景展望》认为,未来30年将是中国法学事业大变革大发展的阶段。法学领域将迎来新一轮开疆拓土,进而引发学科版图剧变,推动学科体系系统性重构。法学研究的中国化、本土化趋势将大幅增强。法学理论研究将由创造性地吸收借鉴域外法理,更多转向自主性地总结提炼本土法理,形成中国气派的法理体系。对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依规治党问题的研究,将成为中国法学最具成长性的领域,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法学研究领域。

一个大国的发展不仅在于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也在于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如何加强中国学术国际推广和传播,讲好中国学术的故事,让各国民众更多、更客观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访谈文章《加快推进中国学术国际传播》认为,中国学术“走出去”的质量,包括中国学术本身的质量和外译的质量两个方面,并建议就一些国际学界普遍关注的前沿理论话题提出中国的观点和方法,发出中国学术的声音;不遗余力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用外语表述出来;将中国当代优秀学者的著作进行外译和国际出版;与国际著名学术机构合作,推进中国学者与国际学界直接交流和对话。

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当今全球格局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学海观潮”版刊发《全面开放彰显中国道路自信》一文认为,中国始终不渝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这符合中国历史前进逻辑和世界发展大势。我国开放大门永远不关闭,以全面开放积极顺应、融入、引领全球化,做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进一步厚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迈向新的前进征程》一文提出,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选择,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手段,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终极目标。路径、手段与目标,共同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对外关系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贡献卓越》一文认为,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与沿线国家大力开展合作、共建基础设施,使当地居民在短时间内切实享受到“共享融合发展的红利”;还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成功发展经验,结合沿线各国实际发展需求,实现发展战略对接,共同开创规划衔接、协同跟进的地区发展新格局,使“共享的发展”成为“可持续的、长久的”发展。这种包容普惠的全球化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在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国际法治价值追求的中国表达,也是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经济法治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关于全球治理的新观点、新主张,集中概括和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思维和外交理念,并在付诸实施过程中逐渐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力量。全球治理观的关键词和核心诉求是利益共享、规范共守和理念共持,公共产品、公共政策、公共伦理是践行全球治理观的三大路径。

《一带一路推动形成开放新格局》一文认为,与零和博弈思维不同,“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一带一路”由中国首倡,改写了国际关系演变的惯有轨迹,书写了国家互动的新逻辑与合作蓝图。《加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一文观察到,西方持续保持对“一带一路”的关注。“一带一路”话语的生成和构建,必须直面西方话语的挑战。对西方关于“一带一路”话语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合理、有效地构建 “一带一路”话语,并对西方相关话语产生积极影响。

戳“阅读原文”,查看往期学术干货!

精彩推荐
世界史:在总结反思中前进
共绘地方志事业发展新蓝图
聚焦历史、时代与文学——2019年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综述
人工智能推动民族文化翻译与传播
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
原标题:为新时代贡献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力量——“学海观潮”2019年报道回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张卓晶  排版编辑:张卓晶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