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断完善财政学学科体系建设

张译心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9-03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财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财政学理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围绕我国财政学的发展现状、在新时期遇到的挑战、学科未来建设方向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学者。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财政学是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介绍,我国财政学学科体系建设正处于从点状突破到体系完善的关键时期,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近些年来,学界已经深刻认识到,财政的“收、支、管、平”渗透到国家治理体系的各个方面。由此,财政学学科定位和基础理论取得了较大进展。财政学开始与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融合,对财政收支政策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结合国际经验和地方调研,财政学研究者展开了对国家财税政策、预算管理、财政管理等实践问题的政策导向研究。此外,鉴于中国地方政府在国家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特殊重要性,大量财政学论文开始聚焦中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与地方官员激励问题。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看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财政学学科基本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学科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规范性和创新性。当前,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实践部门的普遍重视。这些学者善于从中国实践中凝练出具有规范性的公共经济理论与政策。中国的创新性研究为公共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和人类知识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学者成了推进全世界财政学学科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科建设面临新挑战我国财政学学科建设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均面临着新挑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方红生认为,在科学研究方面,财政学界对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的研究进展缓慢,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方面还有待加强;对数字财政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难以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服务人才强国战略作出重要贡献。“现代财政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深化财税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现代财政制度更加成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教授谢贞发看来,这一重要任务决定了当前我国财政学学科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比如,如何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定位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如何进一步健全税收分成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地方主体税种体系,如何分析总结中国财政扶贫工作的绩效和经验等。当前,公共支出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重要方式,在提升国民福祉方面承担着日益重大的责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倪志良表示,公共支出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共享的公共产品,降低了攀比效应带来的幸福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在用于居民个人消费的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之后,人们对于健康、教育、环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需求日益成为影响个体幸福感受的重要因素。政府在公共物品与服务方面的优化,可以极大提升国民幸福感,这种影响效果甚至大于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因此,财政学研究者应就事关民生的“幸福经济学”做更深入研究。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乔宝云告诉记者,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财政领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首先,我们需要不断深入实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其次,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基础理论,深刻揭示公共经济活动的动态规律性,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再次,我们应不断创新技术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支持;最后,我们要不断扩大开放,强化与国际领先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汪德华认为,构建、发展新时代的财政学学科体系,需要积累植根于中国土壤的学术新知,需要服务国家财政实践。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当前中国财政学科应注重以下三点:一是整理新中国的财政实践和经验,采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挖掘;二是注重增强已有实证研究成果的可信性,努力将碎片化的知识体系化;三是适应技术条件的变化,重点研讨人工智能时代的财政问题。方红生告诉记者,当前,应聚焦政府间财政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和数字财政这三大研究方向,并围绕这三大方向组建跨学科、国际化、创新型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向政府提交高质量的政策建议。在人才培养上,应构建跨专业、个性化、连续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邀请高水平研究团队和优秀企业家共同授课。

戳“阅读原文”,查看往期学术干货!
精彩推荐
只争朝夕 推进理论与实践双重创新
新中国成立70年与中国经济学发展暨《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出版座谈会召开
2019年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值得关注的十大主题
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
中央第十五巡视组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反馈巡视情况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星  排版编辑:刘星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