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区块链推动文化产业新发展

柴冬冬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9-03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于密码学原理将数据进行加密并打上时间戳,数据根据时间戳次序形成数据链,并以分布式的方式进行存储数据的一种技术。其本质上是一种分布式的网络数据库,是一个使用区块记录交易信息的账本。这个账本具有严格的记账规则,每个用户节点都可以查看账本上的记录,但是其中的记录内容没有人可以修改。这使得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目前,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变革效应。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与数字技术密切相关的产业形态,在这一态势下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文化产业领域,能够重塑文化产业的伦理秩序。长期以来,隐私泄露、数据盗窃、版权侵犯等道德失范问题在文化产业运营中始终难以根治,严重阻碍着产业本身的健康发展。区块链以其不可篡改性、全程留痕、可追溯性等技术特点,使平台上产生的每一个版权,自其创立之日起就有了一个时间戳,有了一个固定的记录,包括版权的归属、内容、形式等都可以进行严格的唯一性认定,而任何个体和组织在区块链系统内留下的痕迹也将被永远保存。这既意味着版权的清晰可定和独一无二,也意味着任何对其调取、访问、挪用的行为都可能被追根溯源且不可抹除。如此,复杂的版权纠纷和隐秘的侵犯行为都将被准确指认。这为建构一个公开、透明、有序且有约束力的产业运营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随着版权保护问题的解决,区块链将推动文化产业的模式更新。在数字版权交易领域,区块链可直接建立起版权方与制作者、用户之间的点对点联系,通过构建一个共享的价值链,改变以往因中介者而存在的不平等收益分配模式。在文化娱乐领域,区块链可降低用户参与到文化生产、投资、传播和消费等全流程中的成本,并且可较好解决其中涉及的权益分配不均、交易不透明和内容不公开等问题,不仅可以缩短价值创造周期,还能极大激发普通用户的创作热情,助力IP的多样化、规模化打造。在游戏产业领域,区块链不仅可以保障玩家在虚拟世界的合法财产,还可以避免虚拟资产交易中的欺诈现象。在文化旅游领域,一方面,区块链将使产品的消费变得有迹可循,降低消费者买到假冒伪劣和不安全产品的概率,使旅游消费更为健康;另一方面,通过在各区块记录旅游信息,可实现不同区域间的信息交互,游客可最直接享受到旅游地的特色体验,当地居民也可便捷地参与到旅游接待和管理中,从中受益。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通过助力版权保护与颁发信用凭证的方式,区块链将在遗产的价值认定、版权鉴定、产业链构建、流转交易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使非遗的价值得到市场化释放。总之,区块链在文化产业运营中辐射广泛,作用巨大。

区块链推动“文化+金融”的深化发展。如何提升文化金融服务的效率、提高投融资水平、构建文化企业信用促进机制等问题,是当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金融方面的迫切需求。区块链的介入首先将改变既有的文化金融供应链条。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中,往往是以核心企业为主线来对接上下游企业,各种商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相互杂糅,其中的权利和义务常常模糊混乱,难以有效确定和便捷查验,导致在实际交易时,难以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追踪,保证交易的透明性、真实性和确定性,最后造成融资的效率低下。对于这种多方参与的供应链金融体系,区块链可通过统一凭证、过程记录、企业征信等形式,将原来需要纸质作业的程序数字化,通过将各方统一整合在区块链平台之上,依托分布式账本、加密结构、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为整个流程提供真实、安全、明晰、有效的服务。不仅如此,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将以往需要依赖不同账户体系系统运作的金融企业,统一在一个账户平台之下,提升资金调转和业务对接的效率。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助力文化产业创建自身的信用体系和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从而构建一个真正健全的文化金融体系。这不仅可以为文化产业保驾护航,同时也是金融行业的新增长点。

区块链推动文化消费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在互联网经济、创意经济逐步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文化消费越来越依靠数字技术,技术消费已成为当前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改变着文化消费的内容和模式,对调节文化消费在供需两侧的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区块链作为数字技术的最新代表,在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联姻的过程中,其独特的点对点交易、网络协同合作、智能合约、共享账本和数字资产等特性,对减少消费者的消费成本、丰富消费形式、保障消费安全、提升消费体验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互联网零售中,在物流链端,可依托区块链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特征,有效避免其中的弄虚作假和隐私泄露现象;在销售端,可依托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实现商家和用户之间的点对点交易,避免了中间商赚差价,从而降低消费者的成本。总之,通过对生产关系层面的重组,区块链所搭建的安全有序的分布式网络,可有效打破头部平台企业的垄断,激发文化供给市场的活力。同时,由于区块链的高度开放性和公共性特征,普通消费者亦可以化身为参与者、投资者、权益所有者,进而打破以往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角色界限。

更为根本的是,区块链对文化产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无论是投融资体系、供应链体系、平台体系、还是消费链体系、监管体系等,整个文化产业的日常运作都将因区块链的介入发生质变。区块链好比一个中枢系统,与文化产业在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发生关联,而整个系统却不会因为这种关联的复杂性而变得失控,其运作是高效的、清晰的。区块链既是开放的,也是有序的,不属于任何组织或个人,也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可以按照自身的意志对其进行修改、控制,因为决策权将由平台上的共识机制决定。因此,文化产业原有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最终将发生变化,而生产也将逐步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传统以股权或价格为标识的价值评估模式也可能转向以技术性为参照。

近年来,受到文化与科技不断深度融合的驱动,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数字文化产业强势崛起,技术似乎已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媒介。然而,任何技术的实践应用都会存在两面性,既可以产生积极作用,也有可能带来消极影响。首先,区块链技术本身并非毫无瑕疵,也存在安全性问题。尽管篡改区块链上的数据需要掌握51%以上的算力,目前看来似乎不可能,但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下这一瓶颈将来或许能够被打破。而且,区块链的不可篡改也意味着一旦写入了错误的数据难以修正,这对其他环节的运作也可能造成影响。其次,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在带来新模式的同时,也可能对传统的版权代理、平台服务等中心化组织模式产生冲击,如果把握不好其应用的时机和形式,将会影响相关机构或企业利益的实现,甚至扰乱产业的正常秩序。最后,大众对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新业态的接受也未必会一帆风顺。比如,区块链虽能解决数字版权问题,但也意味着一些免费模式的终结,这对一些受众而言或许难以接受。可见,即便区块链确实拥有变革文化产业的潜力,但也必须建立在对区块链技术的正确认知、正确引导和正确规范基础上。因此,加快提升区块链技术的行业认知与公众认知,推动建立适应区块链技术机制的安全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和规范区块链开发者、平台运营者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还应注意到,区块链技术在当前还面临着可适用性和成熟度的问题,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目前也仅处于初步探索、应用阶段,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其落地的恰当路径、场景,以提升技术的实践空间。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

精彩推荐
全球化道路依旧前景广阔
汉代的两京与京都赋
文化经济学研究水平有待提升
改革开放后的敦煌遗书整理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应急服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冯枫添  排版编辑:冯枫添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