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审思人口聚居时代的教育培养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人口持续向城市流动和在城市定居,尤其受经济活跃程度和产业吸附能力等多方面影响,人口更是向特定区域和特定城市高度聚集,进而形成以城市人口高密度聚居为主的社会发展形态。《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2》指出,我国即将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预计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70%,2050年将达到80%左右。在人口基数大和空间有限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多数城市容纳人口的重要逻辑之一即是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率。这也促成区域性城市群和特大型城市出现,以及造成城市空间人口密度的不断提高。这一方面给城市社会管理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另一方面也对当前的教育培养指向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毋庸置疑,作为影响人口素质的核心要素,教育必须积极响应人口高密度居住的社会发展形势而展开自我反思与调整,及时优化教育培养指向与内容体系——应该教授学生哪类知识与技能以帮助其面对未来世界,究竟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成才机会,进而推动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学生学习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一直以来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面向,而在人口高密度聚居时代则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首先,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知识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城市的工作生活蕴含着诸多既有抑或新近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即将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学生需要在未知且不断变化的城市环境中去应用所学知识和接受新知识。其次,受第四次工业革命影响,新兴科技在当下和未来的城市运行与发展中的作用将不断被强化。及时了解和熟悉运用新兴科技产品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素养,而科技及其产品更新换代频率加速,愈发要求人们对所处世界持开放学习态度。同时,还需具备学习的敏感度和持续学习的进取心,以有助于学会不断探索和适应新的工作生活形态。再次,信息社会下的城市是各类信息的集散地与源发地,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信息源之一。因此,个人对海量且错综复杂的信息处理的质量决定着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品质。
鉴于上述社会变化,当前教育培养学生的重点有必要做出适时调整。一是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在当代仍显得极为重要,但需要改变传统上以考核学生机械记忆为主的标准化测试,而应通过鼓励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多元评价方式,以问题分析与解决为教学导向,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热忱和不断学习接纳新知识的动力。二是适当增加课程中新兴科技内容的比重,并在教学上从着力于学习已知转向侧重探索未知,引导学生积极使用科技知识,设计相关实验以不断去了解和发现,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操作性,激发学生开展更高层次的学习合作与思考,树立主动理解新兴科技和未来发展的意识。三是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素养,其中既要关注学生对信息技术本身进行熟悉运用,又要使其能对各类信息做好甄别遴选与整理分析,以此让学生懂得识别、挖掘与运用信息,避免陷入海量信息的沼泽,从而突破地理空间与物理时间的束缚,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工作生活。
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与经济理财素养
因产业发展吸引大规模的就业人口是形成高密度聚居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而特定地理空间内人口密度的提高也会带来社会竞争与挑战的增加。这又集中反映在新科技、新生产模式和新商业形式等的迅速产生与应用上,以至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均可能更替式交互发展,进而不断形塑城市的就业创业环境和经济运行模式,给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工作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一是人口聚集促成社会再分工与分工精细化,一方面,工作机会与机遇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工作要求和入职门槛普遍提高,获得就业机会与创业空间的品质取决于自身所具备的工作技能。二是科技革新带来产业升级转换,日常工作受到市场供需关系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双重影响,这使得未来工作的种类和所需技能均充满变数。三是市场资本化推动消费经济发展,现代化城市因远离土地生产,居民日常所需的生产与生存资料皆须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所有的城市活动都由消费来驱动且呈现出货币化特征。
因此,为避免学生未来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节,规避在迅速变化的职业场域中技术性失业,以及降低个人与家庭经济收支不平衡的风险,有必要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与经济理财素养。一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学会职业规划与自我投资,充分认识到未来职业工作的阶段性,能够依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在职业生涯各个阶段做出适当的投资来提升自己的技能与资质。二是培养可增长性职业技能,在赋予学生特定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外,还需教授其更广泛的知识,包括合作协作、技能创造性和情感同理心等,以帮助其在不断变化的职业场域中运用所学专业和承担机器自动化所不能胜任的工作。三是提高学生对多变市场的财务自我管理及其应对能力,让学生理解工作所得的薪酬待遇之于个人与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善于对消费能力进行自我评估管控和对家庭消费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从而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同时让学生较早地了解经济财务管理,学会基于市场信息对财务的保值与增值做出分析,从而懂得经济收支的中长期管理。
增强学生积极的个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社会解构与再结构化的过程,其中个体解放与社会团结又常常存在结构性矛盾。因此,如何协调好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课题。而在人口高密度聚居时代,人口构成的复杂性与人口高流动性让此类问题显得更为突出。诸如人口居住致密性与社会风险增加,个体自主性与社会分工精细化,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同理心的养成,地理交往距离缩短与社会关系陌生化,社会认知差异性与社会关系网络不稳定,人口多元性与社会身份认同,市场资本化与社会不平等,以及技术革新带来工作不安全感与社会焦虑等。由此可见,当下个体与社会之间表现为一种松散、紧密与紧张并存同构的关系,因而如何维护二者的内在张力和激发双方的发展动力,以此构建出动态平衡且竞争有序的社会关系是现代城市的发展难题。
为更好发挥促进个体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作用,教育则需要进一步注重培养学生在面对日益高密度紧凑的社会运行时的一种积极个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提升情绪管理能力,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和言行举止作出合理的认知与评价,能够基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主动进行自我提升。同时对新近接触的世界与人保持开放与包容的心态,能够因应环境变化及时做出积极的社会适应和实现身份的自我认同。其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交际沟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能够准确理解他人和精准自我表达;另一方面拥有社会同理心和“求同存异”的理性态度,善于在平等分享、相互尊重中达成共识,在团队合作与问题解决过程中展现自身价值。最后,强化学生的法律规则意识,帮助其认知到个体在社会中所应承担的职责范畴与具体内容。增强学生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的责任感,让其充分认识到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规则协调一致的重要意义,以及深刻体会到遵守法律规则之于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
(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新户籍制度下西安市义务教育学位需求预测与优化配置研究”(2019Q00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8M64356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申报工作的通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责任编辑:刘岩 排版编辑: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