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郭凯明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1-15

中国应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与战略性布局,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既要扩大内需,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也要延伸产业链,降低对国外资源技术的依赖。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所做出的重要谋划。我国应以扩大内需和延伸产业链为突破点,以实现效率和动态平衡为目标,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优化基础设施结构,加快形成经济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扩大内需和延伸产业链为突破点
根据宏观经济投入产出结构,把产业按生产特征分为要素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与技术密集型的先进产业,把产出按用途分为投资品、中间品与消费品。传统产业与先进产业分别生产传统的与先进的投资品、中间品与消费品,但所有产业生产过程既需要使用传统投资品和中间品,也需要使用先进投资品和中间品。从生产到需求的经济循环过程体现为所有产业所生产的各类产品既可以满足经济生产过程对投资品和中间品的需求,也可以满足经济活动主体对消费品的需求。从这一理论视角审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在全球生产分工中发挥了要素禀赋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商品贸易中满足了全球化所创造的市场需求,经济总量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从生产到需求并没有形成完整循环,市场与资源两头在外。
一方面,中国传统产业与先进产业的生产规模持续快速扩张,使总产出超过了国内生产和消费对投资品、中间品与消费品的需求,部分产品需要通过出口到外国,借助国外需求消化,这使中国产业链下游的市场需求依赖于国际贸易。当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时,在传统产业与先进产业中对国外市场需求依赖程度较高的产业,其市场需求就会遭受显著冲击。如果短期内难以实现有效的需求替代,这些产业就会被动缩减规模或转移工厂。另一方面,中国先进产业起步较晚、发展滞后,短期内难以全面提供生产过程所需的先进投资品和中间品。尤其是内嵌关键技术的机器设备与零部件,部分产品需要通过从外国进口,借助国外技术提供,这使中国产业链上游的资源技术依赖于国际贸易。当美国等发达国家限制核心技术与设备出口到中国时,在传统产业和先进产业中对国外资源技术依赖程度高的产业,其供应链就会遭受显著冲击。如果短期内难以实现有效的技术替代,这些产业就会被动面临终止生产或降级技术风险。
因此,虽然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进程为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全球化正遭遇逆流,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中国应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与战略性布局,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既要扩大内需,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也要延伸产业链,降低对国外资源技术的依赖。
以优化三大基础设施结构为推手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中国在经济领域发挥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而基础设施内涵范畴正不断发展,从传统基础设施延伸到新型基础设施和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优化基础设施结构,既有利于扩大内需,也有利于延伸产业链,从而有力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
首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望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投资集中在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新业态的探索发展,这既从需求侧优化了投资需求结构,也从供给侧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其次,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在居住、教育、医疗、环境等领域投资,不但直接提高了投资需求,并通过改善民生间接提高了消费需求,而且在长期可以提高了居民教育和健康水平,从而促进了人力资本积累。最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既增强了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比较优势,为供应链产业链各环节提供必需的公共资本,又与新型基础设施和民生基础设施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形成三大基础设施建设相互促进的互动发展。
可见,在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应重点从以下三点入手。第一,进一步明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落实措施,把国家重大工程和科技项目向新型基础设施倾斜,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第二,继续加大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加快教育和卫生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降低科技人才税负,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第三,加快改革生产要素市场,鼓励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释放改革红利提振市场信心、改善收入分配。
以实现效率和动态平衡为目标
中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结构性生产问题和分配问题相互交织。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也有助于加强分配平等,以实现效率和平等的动态平衡,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从生产视角看,中国经济面临着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的效率问题。传统投资报酬递减、人口数量红利收缩,新的经济增长动能需要加速积聚。形成新发展格局,要求提高关键技术研发与核心设备制造能力,加快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从而降低供应链和产业链对国外资源技术的依赖。一方面,先进产业以技术密集型生产为主要特征,中国先进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就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另一方面,新技术需要以一定产业为创新与应用载体,中国经济增长动能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也要求扩张先进产业供给,扩大市场应用规模。因此,形成新发展格局通过延伸产业链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第二,从分配视角看,中国经济面临着部分领域部分地区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的问题。收入基尼系数较高、城乡区域发展失衡,新的共享发展模式也有待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要求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与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升级消费结构和优化投资结构,从而降低传统产业和先进产业对国外市场需求的依赖。一方面,中国生产要素市场在一些领域还存在资源错配,通过改革生产要素市场优化收入分配,不断提高劳动收入和居民收入比重,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升级消费结构。另一方面,中国投资结构在一些领域还存在投资过度,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有效投资,既能直接扩大投资内需,又能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获得感和福利水平,从而间接扩大内需。因此,形成新发展格局通过扩大内需加强了分配平等,有望实现新的共享发展模式。
第三,新发展格局通过畅通从生产到分配的循环,实现了效率与平等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新产业与新技术发展深刻影响了生产要素分配格局,知识、技术与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分配权重将不断提高,这就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占比、增强社会流动性,从而加强分配平等,实现从效率到平等的正反馈。另一方面,收入分配格局和公共服务供给改善推动了消费结构升级和投资结构优化,对新产业与新技术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有利于发挥产业规模效应、优化生产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从平等到效率的正反馈。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相关阅读

奋力开拓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

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宗悦  排版编辑:宗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