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和我们做邻居吧!| 原宿2020新村民招募计划

禾牧万穗 原宿自然环保农场 2023-03-23




我们花了5年时间,等你来。
我花了大约5000分钟写下这15000字,你要是愿意花50分钟看到结尾,我猜我们之间一定已经建立了某种联系。


《原宿2020新村民招募计划》
文章目录

一、关于我们(新村民计划背景说明)
    ·  我们是谁?
    ·  为什么想要更多的人一起生活?
    ·  新村民与原宿的关系?
    ·  我们在做什么?
    ·  我们可以分享什么?
    ·  为什么要选择原宿?
二、土地与人
    ·  土地与人的关系——为什么需要生活在乡下?
    ·  土地年限和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问题
    ·  土地——不要压榨自己,同样,也不要过分压榨土地
    ·  能量守恒,互为养料
    ·  原宿的乡居并不完美
    ·  申请做村民:我们要在这里做什么?你可以做什么?你可以收获什么?
    ·  人——期待什么样的你?
    ·  写在最后:为什么要和你说这么多呢?
三、原宿新村民计划项目说明






 关于我们(新村民计划背景说明)


 我们是谁?

我们是谁?
不熟悉原宿的朋友可以查阅往期文章 🔗《原宿简介》
(两年前整理的,虽不能精准概括,却也能窥知大概。)


 为什么想要更多的人一起生活?

两三年前,有朋友问我:原宿的愿景是什么?
我说,原宿的未来,应该会是一个社区的形态吧。
 
她说,具体一点呢?
 
我想了想说,应该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们生活在一起。有长期生活的,有短期体验的,也有短暂参观拜访的。
 
那他们可以在这儿干什么呢?朋友继续问。
 
他们可以带着自己的工作来,也可以在这里重新开辟自己的事业,或者有一部分人就是纯粹的生活在这里,他们可以在这儿种地、养花、盖房子,画画、写作、染布、做家具。。。做她想在自然里做的任何事情,或者有人就是想来看看我们和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想要更多人一起生活?
 
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我们既需要人为耕种的蔬菜粮食、需要修剪专业的绿化树苗,以此来保证我们的日常所需和初期的生存,也需要适当杂草、野花野草、未经修剪的杂树林、栖居在湖边树林里的各种野生动物们来增加生物多样性。

人也如此。我们希望建立一个真实而多元化的社区。这里不应只有耕种者或建设者,生活中有艰苦、劳累,也应有鲜花、美酒、佳肴,更应该有音乐、绘画、歌舞。人群中不应只有青壮年,应该还有老人、孩子甚至初生的婴儿。
 
在过去的五年,我们照料这片土地,并不只因为我们自己的生计。
我们迎来送往了很多志愿者、体验者,而我们也总预感着,将会有更多的人长久而持续的生活在这里——我们也为他们看护这片土地,把我们的心力、时光和劳动都投入在这里,静等他们加入。
 
一个完整的社区中没有谁是“闲置、无用的”,就像大自然中没有无用的物种一样。一片叶子从树上掉了下来,相对继续生长在树上的叶子而言,掉在地上的那片叶子就是无用的吗?当然不,它至少成为了土地的养分。这就是自然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所有的人都是给予者,大家都是互为养料的存在。
 
所以,我们想要更多的人一起生活。让我们互相成就彼此。
 
通过很长时间的酝酿和讨论,我们终于开始落实“新村民计划”,希望同样热爱自然生活的你,可以早日到来。你也可以通过下文的叙述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里。


 新村民与原宿的关系?
 
新村民个体,在原宿是小家和大家的关系。原宿是一个大圆圈,就像一个大家。我们、独立居住的长期居民,就像一个个小圆圈。这些小圆圈彼此独立,保持距离,或互相有交集,或者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根据自己的需求及阶段不同。

这就是我们之间和我们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稳定不变的,也可以是游离的、变化的。

然后在圆圈之外,还有一些游动的小点点,它们就像是一些短期体验或来访者,这部分人群是流动的。可以很快经过,也可以慢慢流过去。
 

 我们在做什么?
 
在回到乡村认知和技能都一片空白、什么都不会的时候,我们从自然建筑工作坊开始了对外的交流与学习。2015年6月原宿进行了国内首次自然建筑工作坊的尝试。后来类似的工作坊持续做了有两三年。
 
2015年原宿土袋房建筑工作坊

工作坊是一个特别好的形式,可以把大家链接在一起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尤其是这种团体协助的户外实践。但是有时也被盲目追捧、成为一种不切实际的新时尚。很多人花费不菲学习并没有好好利用起来这个价值,逐渐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好像也不能给予到大家更多。所以我们想暂停一下。以后肯定会继续,但什么时候什么形式暂时还不确定,应该是遵循当下的内心吧。
 
前两年在原宿陆续做了以不期待不评判为主题的“女性工作坊”、以自然探索为主题的夏令营、亲子营、大学生的自然营、以及为春节想换一种过法的朋友们提供一个临时家庭的“春节庇护营”...
 
2018年原宿女性工作坊

2019年“冥想小屋”亲子建造夏令营

2016年大学生自然营

我们按照自己内心的期望创造了一次次特别的活动,离开传统路线和惯性思维,以期引起人们对传统商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思考与反省。但不是每次活动都能完美演绎我们的思想,取决于参与人群的适应程度和我们自身引导力量的大小。不过这些有价值的尝试我们会坚持持续的做下去,原宿期待将一个人的力量变成一群人的力量。
 
原宿每年比较重要的一次工作坊:朴门永续设计国际通用基础课程,自2016年以来每年都会举办至少一次,这是原宿比较重要的超长时间大型聚会。每次都会聚集一些有趣又有理想的朋友来这里。工作坊里,学习交流一些“技术”已经并非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在15天的时间里重新认识自我,挑战我们的身体、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沟通,似乎是更为有帮助的收获。
 
2016年朴门永续课程

2017年朴门永续课程

2018年朴门永续课程

2019年朴门永续课程

还有持续了5年的志愿者、生活体验项目。有人会来和我们一起度过一段时间,短则一两天天,长则几个月。他们可能随时会来,也有一段时间什么人也没有,这些都有可能。这些长期的项目里,是一个观察自己、探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好机会。
 

没有对外活动的时候,我们种粮食蔬菜、养动物、建房子。
 
种植上我们学习自然农法,但对其中部分做法并不执着。比如目前阶段只是做到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用老种子留种。但是对免耕、不除草并没有严格的执行。更严格的做法可以慢慢来实现。当然这只是原宿个体在现有状况下的做法,是适合原宿现阶段的,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案,也不一定适用其他人。
我们知道最后的长期而主要的精力还是会放在种植上,与土地相处是要用全部生命去做的事情。
 
不定期的,我们会开始做一个新建筑。但什么时候开始和什么时候结束都没有明确的计划。有三两天便做好框架的,也有搁置一两年的。出现这样的状态是因为总是有比眼前的建筑更紧急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处理,所以经常一放再放。我们知道这件事是重要的,但是并不焦虑它未完成。只是暂时的排序前后而已。我也相信总有一天,会轮到有一项建筑计划被安心的、有条不紊的去进行。
 
今年开始有计划的养育一些动物,鸡鸭鹅羊们,慢慢可能还会增加一些别的品种。农场的杂草太多了,需要更多的动物来吃它们,找到平衡的点,杂草就会成为很好的资源。适当的动物们会为农场整个生物链的有序循环做有益的补充。
 

这就是我们在原宿大部分时间在做的事情、以及做事情的节奏。简单重复的劳作,闲暇做做手工和加工食物,不定期来一些未知的朋友。热闹的时候多姿多彩,寂寞的时候安享孤单。
 
简单的说,就是在生活。
听起来很美好,对能安在当下的人也确实如此。
 

 我们可以分享什么?
 
2014年经过一年时间和政府拉锯式的漫长拖沓的谈判和沟通,我们终于签到了这块接近200亩的土地。

五年多来,原宿从一块光秃秃没有一根杂草的土地,到现在的枝繁叶茂,有了树林、房子、人,各种野生植物像雨后春笋一样每年都会出来一些新品种,野鸭野鸟越来越多,动物家园里的动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各种用泥土、稻草、芦苇等自然材料手工做成的房子,等等。经过这些年的落地,收获也愈来愈丰富饱满。
 
土地回馈给我们的免费而珍贵的野生物种……
 
有吃不完的食物、我们分享给动物、回馈给大地......
 
除了自己住的房子,老吴给动物们也做了简单而温暖自然的家园、给了它们一生足够舒适的生存空间。看着动物们在园子里自在生长,我们很满足。
 
当然,更重要的是,原宿有了更多的朋友。
 
人情味与自然的味道混合在一起,陪伴着原宿走过春夏秋冬艰难险阻…一些温暖的瞬间、有力的拥抱、贴心的字句、一个眼神,都足以让我们铭记终生,让我们在未来任何时候都能保有温暖、及爱的力量。
 
在这五年里,原宿也积累了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我们享有的,已经足够多。
 
我们想将自己拥有的:
健康的食物、新鲜的空气、土地、自然简单的房子、友好的动物、广阔的空间、生活的技能和思考、有趣的朋友们。。。分享给更多人。包括土地的从权利到责任。
 
希望在原宿遇到更多有趣的灵魂,大家一起好好有意义地生活。
 

 
 为什么要选择原宿?
 
人们为什么要来到原宿而不是选择别的社区呢?
前面提到的朋友问了我一个犀利的问题。
 
那时我对于这样的理想是否能实现,除了看起来有些盲目的自信,实在想不出能用言语表达同时具有强说服力的理由来。
未来的社区生活在我心里还只是一个感性美好的梦想,有点遥远,影影绰绰、若隐若现。回看我当初的描述,与别的家园相比也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都是在追求理想中的自然生活。为什么我说不出原宿更核心的价值在哪里?我想可能是我头脑中对于社区理想大抵还是来源于别人的言论或某些书本的描述吧,我没有形成自己对社区特有的体会、经验或思考。
 
从外部大环境来看,原宿真不是一个理想的长期居所。
离城市不够近(不在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又不够远(未能远在庐山地偏心自安)。一切理性的投资者皆会认为这个地点是个鸡肋一样的存在。
没有青山、没有汩汩的山泉水、没有古宅、没有老村子必备的参天大树、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及一切让人难以自抑的情怀标签,也没有足够让人停留下来的充满文艺气息的“人文环境”。
 
原宿所在的村子以及附近的村子就是普通的苏北农村、新闻媒体里经常出现的“新农村”形象:水泥马路、带着霓虹灯味道对环保人士来说是光污染的绚丽路灯、不洋不土看多了有审美疲劳的乡村别墅,都是新农村标配。
路上遇到的村民,他们的眼神里除了好奇,可能还有精明、算计、戒备和不怀好意的揣测,并不仅仅是你想象中的淳朴、简单、热情、大度。
 
在写满现实欲望与价值标准的大环境里,我们依然坚持着与外界审美、成功学不匹配不一致的自我价值。同时也不希望对立于他们,尽量保持一种和谐、平和的共生关系。
 
现实并不能阻挡追求精神家园的脚步。从活在象牙塔到真正落地的生活,帮助我认清了生活的真相,我愈发的热爱生活、愈发珍惜我脚下的这块土地。什么也阻挡不了大自然的馈赠。能安在当下,那对我们来说自然在哪里便都是一样的。
 
所以,如果要说原宿有哪里不一样的,可能不是它的房子、人、地理位置、设施条件、野生的湖或晨曦间的美景,而是在这里有了面对现实的力量吧。不至于在一个群体的迷幻里错失了方向、偶尔走出来才发现自己与外界多么格格不入。
 
希望这是一个能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帮助内在成长的地方。如果来到这里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享受到自然健康的食物、学习到生存的技能、交到有趣的朋友,等等,可能只是来到原宿附带但又必然的福利而已。
 
希望大家都能具备认清生活真相的能力,也都能拥有认清真相后继续热爱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老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有些地方原本就山清水秀,已经足够美丽自然,政府及大众的认知也提高到一个层次,无需我们借着回归自然、保护的由头,满足自己对自然的索取。可能在类似原宿这样自然资源日渐匮乏日渐被破坏的地方,人们经济活动太多频发、大众对此的认知度不够,更需要唤起周围的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环境、对自我生活方式的反省。
这也算是为原宿的合理存在找到一个稍显牵强却又冠冕堂皇的理由吧。
 
 
 

 土地与人


 为什么需要生活在乡下?


为什么要生活在乡下?
生活在乡下、拥有一块土地、建设自己的祖传家园,等等说法不同但相似的好处,已经有很多人写出来了,我相信比我的描述更美好、更有意义。但我更想去描述被大家忽略的一些客观现实,乡村真实的样子。它们和那些美好并不相悖或冲突,很多时候,是一体的。

从本质上来说,乡村的美好和意义是相似的。乡村面临的尴尬处境与难题也是接近的。
 
回到乡间的初始,一切从零开始重新面对生存、认识生活、认识人性善恶、认识最接近生命本源的一些东西。
 
我们经历过人生中最最艰难的时期。
就像是两个无知的孩童,还在蹒跚学步时,却要开始独自面对人间一切议题。要快快长大、要学会在乡间生存的技能、要面对如何养活自己的家园,这是一个外来人能否继续在乡间生活的必要条件。农民生而有之的东西我们要靠自己非与常人的努力才能维系,谁说农民贫穷一无所有地位低下?在我们面前他们有至高无上的优越。
我们还要面对如何与外界和平共处的问题、要面对外来入侵如何保护自己的问题。
 
在面对这些问题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精气神不要受到伤害,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养分。在这些经历与成长里,是自然保护了我们,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得以滋养。这也是为什么经历那么多还要继续生活在乡下的原因。
 
 
 土地年限和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问题 
 
开始来时,村民把我们当成投机倒把的商人。有人说,我们肯定撑不到半年就要跑路,后来半年到了我们还在这儿。他们又说,我们肯定要不了年底就要跑路,怂恿干活的人赶紧来讨要工钱,甚至怂恿土地的原主人们来到我们的地里挖树苗、借上坟的机会来烧一烧树苗、破坏我们堆放在地里的门窗木料等等......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借各种机会怂恿一些有勇无谋的村民来搞各种破坏活动,试探我们的底限。
 
当然,这都是两三年之前的事情了。
现在,已经过去了6年,我们还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今天的村里已经很少有人再说这些无厘头的闲话,故意的扰乱也越来越少。绝大部分村民和我们相安无事,大家在田间地头遇到都会客气的招呼闲聊几句。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未来一定会如何顺利与永恒。今天的我并不确定原宿的明天一定会如何。我也无意做拍胸脯超越事实的承诺。
 
从法律层面上看,我们的土地合同期限是:2028年+。
2028年是国家对第二次农村土地承包制的期限,承包责任制的第二个30年。现在第三次农村土地承包制已经出台,国家将继续维持30年承包制不变。合同约定原宿的土地到期后若国家没有强制统一收回的政策,我们将可以持续接下来的30年。
 
我们这块土地不全部是基本农田,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一般用地,所以从一开始它就存在着各种可能性。合约上允许我们在一般用地上做一些非永久性建筑。为了更长久的家园稳定,有条件的时候也可以买断它的使用权限。
我们还争取了13亩建设用地的指标,等待有合适的机缘来启用这个资源,让我们可以合法的永久性使用这13亩土地。
 
在土地年限、是否担当得起“良性的投入回报”这个问题上,我们做过很多的讨论、各种设想和预演。任何一个具备理性思维的人都会将我们从看似不问世事的理想拉回现实的难题中。很多次我们主动或被动的面对这个问题,有时是好心的朋友衷心提醒、告诫甚至警醒我们重视。
 
我们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理论数据支撑的盲目自信、让一切顺其自然的发生的“消极被动”的态度都容易引起讨论者的疑惑不满,我们为此发生过激烈的辩论。
对于暂时处在不同频道的人们,我无法用语言去解释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一切。对于某些未发生的结果我能够有一定预感,但我不愿意以信誓旦旦的形式让那些未知的事情成为一种承诺。
 
后来在对外的一切未知不确定的事情上,我皆不做任何保证。这并非推卸责任,而是希望大家在别人没有承诺的基础上能更加理性客观的面对自己的需求。而非在依靠别人描绘的美景中暗示自己做出选择。
 
我们向着与原宿终老一生的目标中过好当下每一天,做每一天应该做的事情。我并不因担忧明天原宿会如何而在今天的步伐上有所怀疑停滞。
当然我们对未来并不执着,无论会迎来什么,我们都将坦然接受。即使明天有形的原宿即将不在,我们也并不后悔今天的付出。只有纯粹的“投资”或“投机”行为,才会如此计较“得失”渴望“回报”。因为那仅仅是生意,无关生命、健康、或其他。更何况,回报本来就不仅仅是一种存在形式,是我们用狭隘的认知局限了“回报”本身。
 
我总是固执而没有恰当理由地认为,我今天走的每一段路都不会白走,某些物质在这种形式上消失或减弱,必然以另外一种形式反馈到我们的生命当中。我更在意每一天的当下,至于未来如何它们会自有安排,何必将明天未知的恐惧强加到今天来呢。
一旦我对今天的付出心怀不能回报的恐惧,要么是我做出选择时的动机不够纯粹,要么是在警醒我这一项选择是否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是否会有冲动的可能。在一些难以抉择的事情上,我一向以撇开一切利益关系、干扰因素,是否能遵从自己当下内心的方向,以此来判断是否可行。
 
在做了这样的思维转换之后,我觉得当下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无论天气阴晴,情绪好坏,身体疲累,因为我本没有特别的预期和判断。所以对我来说,每一个发生,都是有益的。舒坦愉悦幸福满足的时候,是自然在回馈我,难受生气纠结为难的时候,是老天在考验我,为了让未来的我更坦然面对愉悦美好,让我们“德能配位”,必先要“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有很多人询问我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或是遵循哪一种“生存之道”?
 
我说,原宿没有商业模式。
我们只是从各个层面分享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这也算是模式的话。
 
人们已经习惯了将自己的行为模式套上标签,似乎那样才是安全的,也才是便于理解的,哪怕只是停留在一个说法上,也一定要给自己找到一个归宿。
 
他们对我们表示担忧且质疑:什么模式也没有,那你们靠什么存活?你们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好好活着?他们举了很多失败的例子来告诫我们、劝阻我们、建议我们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曾经在外界的种种压力之下,除了线上的远方的朋友们,身边几乎没有人支持我们。那些黑色时光里,老吴说,不管明天如何,我们安心过好今天的每一天就好。哪怕明天原宿就不在了,这块土地又被拿回去了,我们依然安心做好今天该做的事,安心睡觉安心吃饭,等待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
所以在这样的信念下,我们活到了今天。
 
或者从另外的层面来看,我们存在的形态和模式完全不适用于商业社会的模版,或者已经根本不需要再用那一套来套用。一切给我们加持的能量都源于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和起心动念的纯粹。
 
所以这一段是借原宿成长的历程,来告诉你我们的立场,也希望在这些问题上,和我们保持同步,我们才会步调一致的往前走,才能真正“活在当下”。
既不希望大家因为太过理想美化做出冲动的选择,也是想鼓励一下因为种种自我限制而难以跨出第一步的朋友。
 
 
 土地 —— 
不要压榨自己,同样,也不要过分压榨土地 

 
有人问过我:为什么是200亩地?
(注:2019年被政府收回30多亩土地用于集中居住项目,现面积约为160亩左右) 

有好心的朋友从投入产出比帮我们分析土地的效益。
 
我曾经做过几年策划,帮一些企业做品牌建设、撰写商业计划书。从理论上我非常熟悉传统商业模式的套路,但很多时候那都是在纸上谈兵。用传统思维模式我不能说他们错,但是我的内心却不认可这样的“盘算”。
 
我想与土地建立链接不仅仅是考虑“投产比的问题”
 
在生态社区的几个维度里,经济维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很多时候很多人经常走着走着就变成了唯一的一环,因而偏离了自己的初衷。我想一定会有一个可以平衡的办法。
 
这一点,我希望未来要加入的你们,可以保持和原宿一致的观念。
 
这片地对我们来说足够大。
在可持续问题上我们因为土地的面积挣扎过,帕斯卡老师在法国购买了一块土地,他告诉我20亩地足可以让一家人住的很舒服,可持续发展也会更顺利一些。
很多人也觉得把我们现在200亩上做的所有事情浓缩到20亩完全没有问题。
 
我们也拜访了解过其他农场的模式,有的人有自己的老家做农场,有的人只需要足够自己居住的地方。聪明的人都知道会用“更低成本的运作同样的事情”。
 
从“投产比”这点来看,我们确实比较“愚笨”。在20亩可以做到的事情上却背负照顾10倍土地的工作量和精力。所以有很多人质疑我们,批评过我们的“商业模式”不切合实际。我们甚至没有“精耕细作”地利用每一寸土地、最大化的用它来换取“价值”、或者换取我们自己的口粮。
我觉得他们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想要的仅仅是为了自己舒服的活着吗?如此我们不必有原宿也同样可以让自己很舒服。在善于运营的朋友眼里,那20亩之外看似杂草丛生的大片树林沟渠田地和一直没有创造效益的60亩野生池塘就真的是“无用”的吗?
 
我仔细反复思考这些问题。
 
有朋友说原宿是我们的使命,是原宿让我们背负、成长、以及蜕变。。。
那么原宿的使命一定是让更多人“舒服的活着”,而不仅仅限于我们自己。
 

前天有人问我,你怎么有闲心在这儿学习吹箫?
他觉得我应该很忙,应该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怎么还能有闲心坐在这儿悠闲的吹一个小曲呢?
 
我们一定要把自己压榨到极致吗?让自己时刻筋疲力尽方显得是尽职的?
每次我看看自己喜欢的一些事情,即便它们是不能创造经济价值的,我也依然开心,就像看着农场大片自在生长的林子一样。
 
当有些事情不尽人意时,未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去发展时,不妨先放放,试着先去接受当下的状态。伺机再做打算。武林高手对峙,一方武功不如对方,难道一定要去拼死攻击吗?暂时让步,停顿一下,或许苦练可以长进功力,或许对峙转变为言和。
 
就像原宿在国内首创、持续做了几年的自然建筑工作坊,突然停下来一样,我们不愿意模式化的复制这样的事情,有匮乏的感觉,内心暂停的声音非常强烈,想让自己充盈一些。所以我们就暂时做些别的事情来替代它。
并不是说自己热爱的事情就要永远不停脚步的去做,那也是对自己所爱的压榨。
 
有时候短暂的停留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假若停下再也没有出发也没有关系,也许正是停留帮助证明了那并不是自己真正所爱。
 
今年的疫情打乱了原宿的计划。上半年的课程和活动都取消了,感觉一下子无所适从。但又有一个声音说不要担心,一定可以找到替代的方案。这也许是一个好事。是在帮助原宿寻找另外一个突破口。
我们借机慢下来,可以观察到原宿的内部,啊,原来有这么多好的资源,有这么多可以关注的植物。以前可能走路经过它们,但是没有时间慢下来好好去观察它们,研究它们。
疫情也让人们关注到自己的内在。有很长一段时间,农场没有人来打搅,在白天也将大门紧闭,我们一边劳作,一边和和自己对话。每天都很满足自在。
 
所以这个半年,虽然要面对一些冲突与挑战,但是我们一直是处于一个充盈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反过来会帮助原宿更平稳的处理来自外界的冲突与危机。
 
我突然明白,原来这也是这些年对自己的态度:如果每天的24小时,都要用来养活自己,那么也会将自己压榨到极致,没有办法顾及生活、健康、家人、心灵等等。
 
我们每个人都像土地一样,具有一些“资源”。比如有人会画画、会弹琴、会做设计,会建房子,做家具等等。但是如果他把这些才能都“市场化”、“商业化”,利用这些技能去换取经济,那么,他终将失去自己。
 

林子里有一些野生食物,我们有时候会采摘一些来吃,吃不了的就留给鸟儿吃,或者给地里的小动物们吃,最后它们又终会以各种形式回归到土地。每年最多取用土地上10%的产出,其他留下来在土地上自在生长。

我希望在这片地里,能形成它小小的独立的生态循环——就像地球有热带雨林一样,它们就在那里,保持水土用也好,给动物也好,不一定都非得“有用”,“对人有用”。
 
过分的利用“资源”,对土地、环境,对自己,都是一种榨取。
我们都需要好好陪伴自己,而不是一直在压榨。
 
 
 能量守衡,互为养料 
 
人们都需要爱、技能、劳动力、物品、金钱。
很多时候它们互相守恒并互为养料。
 
有人研究,每天目标性的工作在3小时左右,其他时间用来做自主创造的工作部分。这样的时间分配对人比较友好。也更容易滋养人。
 
我们不鼓励为了经济过分的压榨土地、包括压榨自己的技能和能量。如果需要,可以有更好的方案。比如简单生活减少支出、只取自己所需、多元化的形式,以此来保护土地保护自己的能量。
 
自然建筑有一个原则:建自己所需。
类似梭罗的生存理念。
 
这也是后面的家园计划中,每户房子的面积不超过80平方的原因。不希望人的居住空间占用太多土地,应该让更多的土地回归自然,应该让人有更多的时间呆在户外。不要像农民的院落里,将每一寸土地都铺上水泥,搭建成房屋,哪怕大部分时候那些房屋都是空置在那里。
 
劳作也一样,只做自己所需的。多余的时间和资源,用来滋养自己。

土地更应如此,不必将所有的土地都精耕细作。除了必须的粮食蔬菜之外,应该留有更多的空间给那些野生物种,让它们得以自在的生长,吸引更多的动物们来栖居。
 
小小的但足够自己栖身的房子,大大的院落,富余的吃不完的食物,数不清的植物,广博丰富的物种,可以随手触摸的丰沛的阳光和雨水、会给我们一个足够滋养生命的自然。幸福生长的动物们、丰盈的能量、充足的体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收获的各种能存续生命的种子,等等这些都让我们感到生命的富足和感动。
 
陈滢戏称原宿是小国寡民的状态。
 

曾经有人疑问,为什么原宿的能量场域很足,但是作为生态村的重要维度之一的经济维度一直做不好?
我曾经也百思不得其解。
似乎照着别人去做,或者按照别人的建议,与原宿的目标也不相悖,应该是容易做到的。但是为什么就不那么做呢?
 
虽然也有担忧,但是心底某个地方,又是胸有成竹。虽然我自己并不知道这样的底气来自哪里,并没有客观现实的依据。所以面对别人的质疑,我无法用语言表述。
 
终于有一天我明白了,一切都只是时间而已。这段经历注定原宿是要走一段与别人不同的路。但是如何走,一定不会有直接的答案给出来。压力与磨难都是在考验我们,是否能遵从自己的内心,来找出这条清晰的路。
 
人在很多时候的选择都是身不由己的,在各种压力下能保持自我本心,做出抉择,是需要足够强大的心力。
 
我给自己做最简单的评判是,去除外界所有的压力、道德捆绑、有形无形的诱惑、撇开这些有可能对判断有影响的因素,我会选择走什么样的路?
有时候,去除障碍,出现的选择更多了,路也变得四通八达,同时也让选择变得更难。
我会继续问自己:
这条路是否持久?是否有可能会走一段就要厌倦?而半路折回?
选择这条路的价值和意义何在?
我是一个喜欢不断探索的人,如果这条路太容易,轻易到达终点之后,我又将何去何从?
有些事情,即使听从别人的建议现在去做了,就能轻松简单的解决其他问题吗?
 
这些年,我终于明白这片土地并不是对等的“付出——索取——投入——消耗”的关系,正如人与人的关系不是索取与交换,不是付出与回报,而是互为彼此的养料。
虽然做这样的平衡,我们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耐心,才能到达理想的状态。但是我愿意,遵从内心的选择。
 
 
 原宿的乡居并不完美 
 
原宿的冬天大风、湿冷、万物干枯;夏天闷热、多雨。苍蝇、蚊虫多。有日本纪录片小森林里经常出现的气候。
我们在平常的日子里劳作偏多,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风花雪月、桃前李下。大部分时间伴随我们的是劳累、辛苦、难熬、枯燥、冷清、安静。
 

人,一定都是希望和理想中的人一起生活吧。原宿某些地方看起来让你充满向往,但是已经在原宿生活的我们却并不一定是最理想最完美状态的人。我,太随意粗心又自满自傲。老吴,太较真又简单急躁。我们有梦想,却走得很慢,慢得让人着急不满甚至快要看不到希望。其他人,我不确定你会在这里遇见谁,却一定也有让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
 
但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最持久的,除了美好,一定是真实和真诚。只有彼此真正的坦诚相待、接纳对方的缺点、包容彼此的不完美甚至过错、给予对方成长的时间与空间,才能保持最持久的和平共处。

这块土地虽然还不是最终梦想的样子,但我们每一天都为它变得更好在持续努力着,当下的每一天都有意义,这种感觉让人觉得踏实。

 
 
 申请做村民:
 我们要在这里做什么?
你可以做什么、收获什么?

 
原宿并没有宏伟蓝图,从本质来看,我们只是在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持续生活劳作了5年多,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也收获了成长。今年原宿对外分享了一些自然产品,现在想要分享更多,把这里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理念分享出去,希望更多人加入原宿、我们也想找一些人来和我们做邻居。而现在,我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将生活的意义交予这片土地,同时希望分享给你——新村民。
 
从建设自己的家园开始,慢慢的建房子,种粮食、分享日常、交朋友。
换一种生活方式、让志同道合的人们结伴而行。
 
你可以选择长期(至少一年)生活在这里,做一个深度体验者、或者半农半x的践行者,将一年中大部分或全部的时间都在农场度过。

如果你是一位自由工作者,可以在这里继续你原先的工作,只是换了一个环境生活而已,也许你的生活成本会降低,工作效率会提高。如果你是一位写作者或创作者,你的灵感可能会被更容易激发,你的创作热情会更高昂。你可以在工作闲暇时出来听听风,看看草,摸一摸猫猫狗狗,一起干点农活,跺剁柴火,和我们一起感受真实的春夏秋冬,让夏天的炎热和冬天的寒冷触摸你的皮肤,激发你的感知。还可以经常认识到一些谈得来的新朋友。
 
如果不满足于资深体验,还想要更进一步,想要住自己亲手创造的土房子、想要带着家人一起生活在土地上、但又不希望耗费太多时间精力在为争取土地、与村民政府谈判各种琐事上,可以来原宿申请一块可以建设家园的土地,我们已经把前期的事情都铺垫好了,你只需准备好健康的身体,和一颗不畏艰辛的心,想用身体的劳作来换取自由的心灵,快快来建造属于你自己的家园吧。
 
如果你不光光是想生活在一块土地上,更希望将自己扎根于土地,将自己的生活可持续与土地链接在一起。你可以申请一块独立耕种的土地,只要遵守原宿自然耕种的约定(自然种植公约),就可以在土地上做你想做的事情,让土地来养活你及你的家人。这个会有点难,尤其对从从来没有接触过土地的人们来说。需要你做好长期吃苦耐劳的准备和有足够的耐心,土地会慢慢回馈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希望大家在一段长久的关系中、照见自己;在一个有共识的社区中得到滋养与成长。也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各自安身立命之所、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人——期待什么样的你?
 
这些年,我们遇见过很多人,在世俗的评判体系里,他们不一定都是所谓的“成功者”,他们大多都在寻找“无用之用”
有的人来了,在这里交换彼此的故事;有的人来了,热情的加入到劳作的行列;也有的人来了,在人前沉默不语、但他乐于和林子里的小生物们对话;或者有人就那样在那里,静静的看着大家的热闹;还有的人什么也没做,来了又走了。
 
他们就像这片土地上生长的树木、结出的果实一样, 那样的纷繁多姿,具有各自的生命样态,也就此定义了原宿的样子。
 
 
就如志愿者招募一样,原宿对一个人的外部属性不愿意做过多的局限。
新村民更是如此。
希望在理念上能有所认同,希望遇到一群同样关注自己内在的人。
 
你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有时乡村生活也会简单枯燥得让你觉得无聊(对不能守清净的人来说)。
 
  • 希望你身心健康,认可原宿理念,向往环保、轻简的生活,不只依赖城市生活习惯

  • 与他人相处遵循平等而互相尊重的原则,认可社群互助却不依赖。

  • 如果你有其他特殊技能,愿意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半农半X的实验,来这里我们一起共建。

  • 独立,和而不群。

    一群人的生活可能很热闹,但大多数时候,你需要独立面对很多问题,田园不只是向往的样子,也有冬天生不起来的火苗,和夏天的炎热及蚊蝇。盖房子是件好玩的事,但自己从设计师到建筑工人都要扮演起来。

  • 希望你有能力和意愿给予、分享给他人,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滋养和给予,被需要,被照料。

 
 
我们享受集体,但不依赖集体。
我们和他人是互为养料关系,而非索取。
 
我、老吴、志愿者们,都很乐意帮助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但是我们也需要有自己私人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希望目前阶段来到原宿的你是具有独立自主精神的(这和身体状况并无本质联系)。我们不希望在公共事务上耗尽自己所有的心和力。
 
保护好自己,保护好我们的身体,保护好我们的精气神,在目前阶段,就是在保护原宿。
 
原宿和每个人的关系不是雇佣或服务,而是一种相互的补给与滋养。
 
  
 为什么要和你说这么多呢?
 
这就是我们。
我觉得要让你在来之前知道的。
我们,是什么人,在做什么事,在想什么。
 
我觉得,彼此的契合很重要,在某些阶段,人的重要程度超出其他任何因素。
在这里,你是否舒适自在、我是否舒适自在,比我们是身处设施齐全的都市酒店、还是身在花园美景、或是安在偏僻乡野都更为重要。
关于土地的情况、面积、位置、气候条件、交通、等等客观描述,并不是不重要,我们也已经准备好了,在公众号另外一篇说明文章里,还有其他一些相关文章,需要你去自行搜索阅读,希望能提供给你想要了解的。
 
让我们都更自在的安在当下。
也为了你能更理性的做出选择。





 原宿新村民计划项目说明


原宿持续做了5年的志愿者、生活体验项目。关于如何保持独立空间、如何与人共处、自由与责任、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与界限,等等方面积累了一点经验和思考,而新村民计划就像是长期生活体验的延续。如果你不只想在原宿住上几个月,不只限于在原宿做志愿者,可能是想做一段时间的自由职业者、想和一群大同理想的人生活在一起、或者是也想做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新农夫”、但又不愿意去面对“拿地、谈判、补偿”等等一系列繁琐而头疼的事情,原宿用“新村民”这个身份来欢迎你。帮助你将回归乡村、回归自然这个梦想落到实地。
 
这不是传统商业活动的交换关系。
希望你和这片土地的共生,也可以一点一点,生长出来。原宿可以分享给你:一间房、或一块土地,你可以在土地上做点什么,建房子、种粮食、养动物,或者别的什么。。。希望你将慢慢和这块土地发生关系。
 
对有些朋友来说,这才到了最重要可执行的部分。但对原宿或者对某些朋友而言,这已经是流程的最后阶段,前面那些看起来无所事事的叙述才是最核心的过滤筛选。
 
当然,无论它在您心中地位如何,我们还是按照常理制作出一些可操作流程。为了让新村民计划更加简洁,同时也不那么随便,帮助人们用理性思考面对感性的需求,设计了这几个步骤:

第一阶段
至少1个月的农场生活体验。(可在地里露营深度体验观察。)


第二阶段认领一间房或者申请一块土地。(关于建房子我们会从经验中提供可行性建议或协助。)

1、现有房子申领板房单间5800/年、土房单间(在建)6800/年、茶室+洗浴旱厕(套)12000/年、土袋房+洗浴旱厕(套)15000/年申领时间:1年起。
2、家园土地申领申请一块可以建造家园的土地,你将享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创造的快乐。土地年限:8年+(+30年或者更长的可能性)规划中的家园:每户(可建筑土地)面积约:500平左右。建筑形式:自然建筑。材料在地化,建筑占地面积不超过80平。租金:5000/年。申请时间:8年起。因家园土地的特殊性,认领家园土地费用需一次性付(第一阶段付至2028年,后30年待土地合同重新签订后再付)。
3、耕种土地申领每户可申请耕种土地:1亩~5亩。耕地租金:1200/亩/年。申领时间:三年起。可以自由种植,鼓励更多的朋友加入自然农耕,从土地里收获并对外分享。原宿将特别支持自然耕作或以手工艺、各种创作为生存的伙伴。耕种要求:以自然农法为耕种目标。遵循生物多样性、非转基因作物,不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等工业化种植方式。
说明:1、房子和土地都是基于现状认领,任何额外的添加或改造属于认领者自主负责范围。我们建立的关系是比邻而居,而非服务的双方。在长期生活中我们鼓励建立社区互助,但希望出于自愿而非义务捆绑。2、申请家园土地上的树木根据双方协商选择是否留用。3、认领现有房子的新村民可免费申请30~50平方土地体验耕种。4、水电网络等公共设施细节双方协商后确定。5、初期如需要在公共餐厅搭伙,餐费每天50元。公共厨房集中两餐,晚餐自行解决,搭伙期间,大家轮流到厨房帮忙准备及餐后收拾整理,遵守原宿厨房公约。如因个人时间关系或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厨房轮值,欢迎给厨房公共基金乐捐作为外购菜金,金额与次数不限,发自本心真诚感谢为公共事务付出劳动的伙伴们。
申请步骤:- 详细阅读新村民计划相关文字。- 填写新村民申请表》,申请农场生活体验,熟知原宿公约诸多方面。- 正式申请认领房间或认领土地,了解相关责权利。- 签订《新村民合约》,准备入迁新家园。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联系崔崔(jspumen),咨询或索取申请表。
更多详情将在合约里为你描述。
 
在“新村民计划”前期,我们会在照顾土地与动物之余,从本来的时间和心力中,适当分出一些,在熟悉流程等方面助你一臂之力,但还是希望大家本着自主自助的心态,在交通、食宿等等一些基础问题上可以自行查阅原宿公众号往期文章来获取,尽量减少沟通的时间与精力。
 
当你和原宿以及这片土地建立起联系之后,你也可以承担更多,来帮助下一位新村民。
 
长远的看,我们希望这会是一个小小社群,我们可以彼此依靠,也可以相对独立。原宿没有既定的宏伟目标,有的是我们彼此好好生活,我们每个个体活出的姿态,拼起来就是原宿的样貌。

请来和我们做邻居吧~

因为现实的原因暂时来不了原宿,但能耐心读完这篇文章的你,也姑且能算是我们心灵的邻居了!


文字 | Flower、崔崔编辑 | 子懿
文中配图均为志愿者、学员、体验者等在原宿拍摄并分享






相关阅读


来原宿之前需要了解的


《原宿简介》

《原宿农场交通指南》

《原宿社区生活基本公约》

《我们为什么需要公约?》


往年原宿部分活动回顾



或许你还感兴趣


2020原宿志愿者 / 体验者招募
走向自然,就像重新获得一种活着的能力跨出舒适区,你比想象的更自由
让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1)
让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2)在土地上,收获行动的力量
学会跟“垃圾”打交道,给大自然一份敬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