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禾牧万穗 原宿自然环保农场 2023-03-23


国庆假期,原宿举办了第二次朴门永续入门工作坊。

这是一次以实践、体验、感受为主的工作坊,辅以理论课堂与讨论分享,旨在让大家从日常生活实践、感官感受与分享、理论与背后的哲学思想等层面了解朴门永续的理念和生活方式。


工作坊包含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五个主题,每天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别是:

1. 朴门是什么

2. 感受与观察大自然

3. 如何展开可持续生活?——关注我们的食物

4. 如何展开可持续生活?——减少能源消耗

5. 设计我的理想生活


在工作坊中,我们循序渐进,与大家一起入门朴门永续设计,探索可持续的生活之路。

“善用多样性,并为赋予其价值”。这是朴门设计的原则之一,它不仅是针对种植,对于人也同样适用。参与这次工作坊的小伙伴们,也是各个卧虎藏龙,都有一颗有趣的灵魂,大家在彼此的交流碰撞,也让这六天的时光变得无比丰富、生动、难忘。

因此,我们将工作坊中的精彩片段记录下来,希望对于同样向往自然生活的你,有所帮助和启发。



🍃

2022原宿国庆朴门永续入门工作坊的回顾 之

(一)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每次活动开始的例行见面会上,会让大家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回答这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

这次来到农场的,有新朋友,也有老朋友,大家正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在农场有着不一样的经历和体验,也对这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期待。那又是什么,让我们在这一时间、这一地点相遇的呢?

大家的答案,串联起一幅幅形态各异的人生地图,而当把这些地图重叠交织在一起,说不定,我们正在走的道路,也被照见得更清晰了一些。


以下是大家的讲述。




♦ ♦ ♦


燕琼:
“摔了一跤,摔到土里来了。”

我是四川人,但是我定居在上海,从上海来的,然后在上海待了十八九年,过着社会上非常主流的那种生活,就是追求所谓幸福的那种生活。但是又对这么一个地方一直向往,这种很原始的生活,接近土地的生活。

之前有很多冲突,因为身在城市,可是心里是在向往这里。但是最近一些因缘巧合,在城里面发生一些很大的变动,促使我来了这里。


我这次疫情我是全程被关了的,关足了三个月。我们在上海足不出户,是真的。我不知道你们在座的有被关过多长时间,我进过方舱,但我运气很好,就是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面,但是这个都不是重点。对我来说住宿不是重点,因为我是农民出身,我是 70 年代过来的,我们那时候比现在还要艰苦。

我想讲的是方舱里面的那些人,进去就是等那个食物,其实你肚子可能根本就不饿,但是每个人都恐慌,他们对土地没有连接,他们也不知道食物从哪里来,他就会焦虑。五点半发饭,到了五点三十五,如果饭没有来,大家就开始群里面就开始炸锅了。你知道吗?真的会有这种现象。然后听说喝水对身体比较好,我们每个人进去会发一箱矿泉水,有个人当天一天就喝掉十瓶,最后喝吐了,你知道吗?对于“喝水对健康好”这件事他失去了最基本的辨识力。

这就是没有主心骨,你对源头没有连接。我们讲的源头就是,你去跟泥土玩,像我们农民就知道把种子放下去,它会长东西出来。我看到这个现象,其实我在里面得到了一些属于我的平静,就是看到了我们这一生是在干什么。

所以我其实前面我分享说我是在主流当中,就是说追求幸福啊,追求关系啊,追求物质啊,这种主流。所以突然就是...我也是失恋了,生意失败了...反正摔了一跤,上来了,所以摔到土里来了。



♦ ♦ ♦


元沅:
“看起来很野,反而挺好。”

我最早是 15 年 11 月份来的原宿。那时候原宿跟现在大不一样。我觉得我跟原宿还是很有缘分的,那时候其实比现在还荒凉。那时候地很大,比现在还大,现在被村里面占去了一部分。


以前地很大,然后东西又很少,只有那个铁皮房,但是我一来就觉得很好,我从来没有觉得这样不好,真的,很多人要来了以后要过几天才适应,我就不需要经历那个过程。那时候带我侄子来,他那时10岁,然后几乎每年都来,每次来都觉像回家似的。

我见证了原宿的一个变化,而且它持续在变化。因为原宿其实一直没有说很盈利,实话实说能持平已经很好。这个可能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不一定是个坏事。一般人一开始有块地,肯定是想这也搞,那也搞,除非不考虑钱的话可能一下子都上了,但是因为钱总是不够,所以很多东西你就没有办法想一下子都搞,所以看起来有些地儿就先搁着,荒着,慢慢地,自然而然你会有一些可能更适合的想法,或者是自然呈现的一个结果。是所以我觉得原宿现在很多地方好像看起来很野,我觉得反而挺好。



♦ ♦ ♦


晓霞
“来这里寻找初心。”

我是福建人,但是我在上海已经生活了 20 年了。了解到原宿也是因为之前我是在三生谷上了一年的线上课程,然后就开始了解到生态村,了解到朴门这些东西。了解到原宿其实蛮搞笑的,因为我是看了一个朋友发给我的一篇推文,讲的是和村民吵架的事儿,然后我就给好几个朋友就分享了这篇文章,跟他们说你们要学学怎么吵架这个事情,我就觉得很有意思,觉得能写出这篇文章的作者应该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所以我就会想找一下这个作者是谁。

因为我是一个对文字比较敏感的人,看了原宿公众号的推送,我就觉得很踏实,很朴实。你会感觉到她是真的在生活,而不是说有一种被架在上面的一种理想、理念。所以我觉得可能是这边创始人的自我风格,和我还蛮贴近的,因为我也是比较随性的,不会像有些人那样,会觉得你要把他丢到一个荒凉的地方,他一定要想我在造一些什么,那边要造一些什么,我要引多少人来...我就是喜欢比较自然的这种状态。


另外的话,我其实对自然建筑更加感兴趣,我觉得这些房子让我想起来我小时候的一些经历。因为小时候我是在乡下,我是半夜两点钟在车上出生的。对,就是回老家的那条山路,突然间我就蹦出来了。

我们老家的房子也是爷爷奶奶徒手造的。那里是一个非常原始的山林,他们喝的水都是井水,要自己打上来;也要自己烧柴...就是那种泥土的气味,甚至说就是那种屎味,就会让我感觉非常的亲切。

所以小时候就有一这样一种回归山林的种子在吧。虽然就从小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回去其实会各种水土不服,但还是每年都要回去。我的本职工作是在 WeWork ,也是在做社区营造,但它是商业化那种,所以本质上它是要赚钱,但是这里是真的想过一种比较理想的可持续生活。

所以我其实很害怕的一件事情,就是最初的想法会慢慢地变质。我之前高中老师说过一句话叫做: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说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会有很好的想法,但是慢慢地就会失去自己的初心。所以我选择原宿是因为,我觉得这里还是有那种初心在的。


♦ ♦ ♦


碧清
“身在城市,心向自然。”

我是福建人,但是我现在定居在新加坡。
因为疫情封锁,就好几年都不太能回来。然后这次是因为公司出差,就趁着公司的机票回来的,不然就特别贵。我其实可能是在两三年前的时候就有看到原宿的微信的公众号,当时我了解澳洲那边有很多朴门课程,但是我常回国,所以我想看国内有没有,然后就搜到了原宿,就关注,所以偶尔都会看一些文章。

我觉得来这里的初衷...我自己是农村的,但是我其实动手的能力不是太好。但是你是在出生在那样的地方,然后尤其我现在也是一直都在城市,一个非常精致的城市,非常现代化的城市,所以那种向往也会很深。然后我自己会经常去徒步之类的,所以我是对大自然还是有很多的敬畏和向往。


那天写工作坊申请表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个是问有没有宗教信仰。其实以前每次人家问我的时候,我就说我信仰大自然,然后我就觉得,哇,我写这个答案会不会显得很好笑。但是我觉得现在我会愿意去说,因为我觉得大家都是这个样子,这一群人可能向往的就是大自然。所以现在我敢这么说,会觉得我们有共同的信仰。对,但我可能又和你们绝大多数比起来,那个信仰现在看起来是会更浅一点,因为我还没有 hands-on 地去操作这样子的一个理念。对我来说,我觉得可能会是一个开始吧。可能你们已经在这里耕耘了好多年了,但是可能会是我的一个特别的起点。



♦ ♦ ♦


国琼&胡昕
“走在半农半X生活之路上的公益人。”

我们两个因为其实一直都是在 NGO 工作很多年了,所以我们跟可持续生活跟这些其实是比较近的,所以对这个话题不陌生。

但是我们两个因为确实都是城市人,现在在杭州,从今年开始,我们也想说,对于我们两个这样子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人,也希望多学习一些可以跟土地打交道的一些更具体的知识。因为我们也想未来是不是可以过这种半农半 X 的生活,因为我现在还离不开我的工作,我的工作也还是很有价值,我很希望能够再把它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我们今年开始在杭州一个农场,在那边去学习种地,租了一个很小的地。我们基本上每个节气会去那边,所以大半年的跟下来,我觉得我们已经对怎么样种菜有一点点心得了。


胡昕正好今年有一些空闲时间,所以他 8 月份在千岛湖生态村那边专门学了 PDC 课程。上完之后十一我们就是想找一个农场,再多一点去感受这种生活。



♦ ♦ ♦


郭超
“来到农场的第42天。”

我是志愿者,来到这里今天是第 42 天。

因为之前大部分时间是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也还算是比较能够适应,我可能以后也会在农村生活,所以 20 年关注原宿以后一直想过来,但是当时又想着去学一学木工,20 年就去了东北学木工。现在有很充足的时间,所以就在这里申请的是一年的志愿者。


42天,到今天,我感觉也学到了很多。就包括你们刚才有提到这个原宿的野,我昨天也体验了一次。昨天我们从镇上回来之后,因为上午不在家,整个农场没人。等我们从镇上回来,我就听见湖对岸鸡圈里面的鸡在惨叫,然后我就往那边跑,发现那边就有一群外来的狗在咬一只鸡。我当时以为,他们把鸡已经消灭了一大半,因为数了数,只有 11 只鸡在里面。但是等到晚上再去喂的时候,发现鸡好像又回来了——那群狗只吃掉了一只鸡的屁股,这只鸡还在坚强地活着。



♦ ♦ ♦


崔崔
“不够坚定?那还是爱得不够深。”

我就不用做太多介绍了,大家应该都认识我吧...其实能说的也挺多的,但是还真的一下子不知道从何说起。本来是想把时间更多的给大家,或者有特别想问的,你可以问一个问题。


问:“对于这条路,怎么那么坚定呢?”

那可能是喜欢吧,这个我可以分享一下。因为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他会说我们也很喜欢,也很向往,但是为什么就跨不出来呢?
其实我觉得很简单:还不够爱,爱得不够深。
就像你爱一个人,很多人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爱了,就是他会觉得我也感觉挺喜欢这个人的,但是好像如果说要牺牲一些这个那个的时候,他又在纠结,那就是不够爱。你真正遇到爱的人的时候,你会不顾一切的。飞蛾去扑火,它都会去扑的。真的,所以说就是不够,就是那个程度不够,程度够的时候你不会思考太多,你只想奔着你那个目标。当然前提是大家不要飞蛾扑火,就是说一定要确定这个目标是正向的,不是瞎搞的。要保证这个是中正的,是正向的,而且是有前途的,那你就去吧。只要足够喜欢,一定会坚定地做下去。



♦ ♦ ♦


子懿
“农场包容着慢热的我。”

我是18年夏天的时候来农场做志愿者,一直到现在。在去年的时候,去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然后今年又回来了。因为从 18 年到去年感觉已经很适应,很习惯这里的生活。


因为在外面工作过了一段时间,才会觉得好像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喜欢的生活方式更加确定了,相比于城市,还是更喜欢自然的生活。我觉得这里更符合自己的节奏,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很慢热的人,对于那种快节奏的生活还是不太能适应。我觉得这里能够允许一个人慢下来,让自己的生活没有那么急躁,能够包容自己的成长速度。

当时我来农场也是因为对朴门感兴趣,通过搜索朴门,了解到这里。我也觉得在这儿有学到很多东西,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对于朴门的了解都在一点一点加深,对自我的认识也在一点一点加深。



♦ ♦ ♦


花花
“原宿的女性们是我的毕业论文研究对象。”

我最开始来原宿是 2020 年,跟崔崔相谈甚欢,然后崔崔就说写篇文章。我当时因为是准备开始研究生学习,但是因为疫情一直在念网课。然后崔崔就说你其实可以想想原宿为什么这么多女性(看,我们今天还是女性同胞们为主)。当时我觉得还不知道怎么写、从哪写,因为刚刚来什么都不太知道,但是后来慢慢也熟悉了。

我在原宿之前其实有一年的耕读经历,就觉得原宿某种程度上就算我第二娘家一样,可能每一两个月,就会来一下。后面在 21 年 10 月,又参加了 PDC,后来我就出国念书了。

我真的是把原宿当成了我的案例材料分析。没有做太多的,在座其实有几位伙伴我访谈过,但主要是读了很多原宿的文章,感觉是跟崔崔进行了隔空对话——在我认识她以前,甚至我来到原宿以前,也看着农场一步步地向前走。

我也很认同那个点,就是在原宿有的时候很野,有的时候大自然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会觉得它有一种多物种的力量,人并不是中心,而身边有很多其他小生物,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逻辑去生存,可能要去遵循很多自然的法则。

我就把这些东西写成了一篇文章,也是向我在原宿遇到的这些女性朋友们,当然也有其他性别的朋友们致敬一下。



♦ ♦ ♦


海爷
“从消费主义回到生活的原点看一看。”

我是花老师的家属。
也是 20 年来的原宿,花老师一直往村子里面跑,那个时候我就追她,然后就一路追到村子里面来了。


花老师是研究亚洲女性的。然后我做的工作是搞人的,我的本职工作是干讨债的,我是一个催收,对,我是个催收员,真的,一个催收员。就是天天和情绪、冲突,和跟人有关系的东西打交道。大家知道疫情这三年这个我们行业特别火,因为大家的信用都受到了一些压迫,对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面,会积累很多很多的关于人的这个部分的能量,这个能量可能是正面的,有可能是负面的。

然后花老师是 9 月份回来的,回国之后,我也借着她的回来,有一个 landing 的过程。在这个 landing 过程当中,我们去徒步,爬山,露营,然后一路走到这里,我们开始想回归到更自然的部分。因为在之前的一个月当中,我们去了很多形式的自然,去了很多形式的野外,但是虽然是我陪花老师 landing,但是我自己的感觉就是那些形式又挺消费主义的。现在爬山也是消费主义,露营更消费主义。所以我们又想回到一个原点看一看。



♦ ♦ ♦


半夏
“在农场,一个人的日子里,是对自我觉察的训练。”

2019年底,我第一次来到农场,申请的是长期志愿者。
我来农场的原因跟大家的都不太一样,各位可能是因为对朴门或自然建筑感兴趣来农场的,但我都不是,那个时候我连朴门、自然建筑是什么都不甚了解,我纯粹是因为心情不好。
但在那之前,我看过一本书,日本盐见直纪的《半农半X的生活》。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我不禁直呼:天哪,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啊。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希望能找到自己的X,但也一直没有找到。后来离职了,依然迷茫,依然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想着要不就先从“农”入手吧,找个农场体验生活试试看。然后就找到了原宿农场,怎么找到的,已经忘了,只是看到他们有在招长期志愿者,就填了申请表,然后也没想太多,就来了。
来农场之后,我对朴门和自然建筑依然没有什么兴趣,但对我而言,那段农场生活最大的收获可能是个人的自我成长。因为是冬天,再加上后来的疫情,那段时间,农场里经常就只有我一个人,每天的工作就是打扫卫生、摘菜、洗菜、挑豆、挑大米这种,几乎不需要用脑的活儿。这样也好,这样我就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细细地揣摩自己。我开始重新往回看,开始追忆这过往的30年,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半年之后,我离开了农场。离开农场之后依然还是迷茫,但还是有一些不同,比如我好像慢慢学会了反思,学会了觉察,每当自己情绪变动时,我就会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呢。现在想来,这些好像就在农场生活时,一天天训练出来的。


♦ ♦ ♦


四旬

“大家好,我是四旬,我是这里的新村民。我是参加了上一个建造工作坊,然后我觉得原宿挺好的,就在茶室去租了一年,东西是 29 号刚刚搬过来。”

四旬的自我阐述比较简短谦虚,那就由小编来补充一下吧~

刚刚来到农场做新村民的四旬,来到农场是因为参加9月份的21天自然建造营。前不久才大学毕业,年纪虽小,身上却有着年轻人少见的沉稳和自律,以及一个艺术家的灵魂。四旬正在学习音乐,玩各种各样的乐器,有两份和音乐相关的工作。原本打算长驻景德镇,并寻一处地方用自然的材料搭建一个录音室,来到原宿便是为了了解更多自然建筑。

21天建造营结束后,四旬改变了原本的计划,打算作为土团房茶室的新村民,继续在农场生活。于是回景德镇打包了两天,包了一辆货拉拉运来了所有家当。

四旬说,原本觉得做音乐需要各种设备、高级的发声装置,但是在自然建造的过程中,因为崔崔强调,在开始的练习时,要尽量避免工具的使用和依赖,而是充分地利用双手来建造。这为四旬带来启发,音乐也是一样的,设备永远都是外在的锦上添花的东西,而不是根本。大自然中,原本就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关键在于演奏音乐的人本身,用简朴的乐器和设备,一样可以制造出动人的音乐。

四旬说,
“对于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有一段时间,可以通过跟随在一个社区或某些个人实践,慢慢修正我们的行为、思维习惯,而不是简单的单纯学习某种‘技术’。”


一边练习吉他一边参加见面会的四旬


四旬的经历太有趣,见面会的时间又有限,后来我们用一天的晚上邀请四旬分享她所参与的“寻谣计划”和个人的创作项目。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可以看看:

以及四旬的个人公众号:



♦ ♦ ♦



Emma的意外归来

Emma是在最后一刻报名的朴门工作坊,真的是意料之外的惊喜。Emma是原宿的老朋友,2016年她参加了原宿的第一次PDC课程,课程结束后又在农场做了三个月的志愿者。重返原宿的Emma依旧热情亲切,自动担当起见面会的主持人。

对她来说,回到农场就像是回到了家一样。在这里,她曾经收获过一段美好的爱情,也收获了一段慢下来的美好时光。时隔多年,故地重游的Emma笑着和这里的新朋友分享她在这里的经历,把我们带回到六年前的农场,恍惚间仿佛时空交错重合,也让人更加珍惜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在这几天,在原宿的短暂重合。



未完待续...





关于原宿朴门永续入门工作坊

原宿自2016年开始举办第一届14天朴门永续设计基础课程(PDC)以来,往后的每年都会至少举办一次PDC,已经连续七年。这些年中,我们一边举办课程,一边看到朴门永续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

“生活即朴门”,朴门永续并不是多么高深莫测的道理,实践朴门永续的生活也不一定要完成一次PDC课程,每一个对于可持续、自然生活有向往的人,都可以通过了解朴门,运用朴门永续的理念,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带来积极的改变。

“朴门永续入门工作坊”的想法就这样应运而生,它不似PDC具有相对固定的课程内容框架和高密度的理论知识,也没有那么长的时间跨度,我们希望这个“入门”级别的工作坊可以更加地贴合我们的日常生活,把更多的重心放在农场的在地实践、体验和分享讨论中来,让更多的人,哪怕是从未听说过朴门永续的小白,也能获得一些关于可持续生活的启发和思考。

在内容方面,“朴门永续入门工作坊”也将具备更多的拓展与延申的空间。传统农耕、循环农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而朴门永续当中的很多理念和方式,本就来源于各种文化的传统智慧。所以朴门永续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只是在近代的工业化发展浪潮中,被我们遗忘了。所以在PDC课程的现有框架基础上,我们想做的是继承与发展,更多地回望传统,让朴门永续的发展与传播更加适用于中国的文化和土壤。在农场,我们想要实践和分享的内容还有太多太多,所以我们想把那些在PDC中来不及做、来不及分享的东西,更多的放在入门工作坊中,希望每一期的工作坊,都会有不同的精彩~

工作坊人数方面,“朴门永续入门工作坊”沿袭了我们一贯的小班制传统,8个人左右是目前农场接纳能力最适宜的人数,这个人数既可以形成舒适的学习和讨论交流氛围,也能让我们充分地关注到彼此,照顾到每一个人,也突出每一个人。

照顾彼此,关心地球,公平分享,小而美。这是朴门永续所持有的伦理和原则,也是我们所希望原宿工作坊所呈现的方式。像一棵树,缓慢扎根,按时开花结果。



| 更多阅读

原宿非服务型社区,日常生活需要自助互助,且基础条件简朴,对跨出城市生活的舒适区有障碍的朋友谨慎报名。

为节约咨询时间和人力,减少沟通成本,建议大家详细了解关于原宿的现状、食宿环境、理念和规则、等相关信息,再谨慎报名。

👇

关于 原宿自然环保农场
什么是“非服务型社区”
一个乡野农场的夏日“生存”攻略
公约 | 来原宿之前你需要了解的
原宿农场交通指南(2021新版)
2022原宿志愿者/生活体验/新村民招募——后疫情时代的,另一种活法:褪铅华,穿旧衣,读书、种菜、盖房子

2022年7月朴门永续入门工作坊回顾
小白如何“入门”朴门永续?
看了这些(附视频),你再也不想随便吃肉了
“我的理想生活”

初次接触的朋友,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朴门永续”

朴门永续设计手册:自给自足的丰盛收获
原宿和“朴门永续”实践之路上的引领者们
聊聊朴门 | 以及那些和永续农业相关的大佬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