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能在普校随班就读就代表“融合”成功吗?

大米和小米 大米和小米 2022-01-08



昨天,一步一步,重度自闭症孩子顺利进入普校融合!的文章中发出后,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谦谦一样,进入普校学习。


融合教育一直是大米和小米很关注的话题,国内的一些专家和的家长领袖很提倡融合教育。


然而,一位大米和小米的读者对融合教育的效果提出质疑,他说: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就是针对这个质疑展开的,我们采访了这位读者、国际应用行为分析学会认证BCBA曾松添以及正在推动国内普通公立学校的特殊教育的欧小云,一起来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融合教育?以及融合教育的有效性又是怎样的?

 



基于国外研究,

对于融合教育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路回

应采访对象要求,此为化名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在读博士

 

我们进行融合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和提升孩子的社会性。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

1.孩子进入到融合班级中就自然而然的发展出更好的“社会性”吗?

 

2.学会行为规范,能够进行交流互动就是发展出较好的社会性吗?

 

3.在儿童和家长报告中,“我们交到了很多新朋友”就是实现了被社会接纳?

 

对于上述评价标准,国外研究者通过研究都发现其存在局限性——

 

1.孤独症儿童的独特性,单纯对社交技能的评估不代表儿童能够进行频繁的、积极的社交行为。

 

2.孤独症儿童对于“朋友”的界定,比正常儿童更加宽泛,很多自闭症儿童认为,跟他一起玩的孩子都是朋友,欺负他的孩子是在跟他玩……(绝大多数报告的“友谊关系”都是单向,缺乏互动关系)。

 

于是,有研究者们将“社会参与(Social Involvement)”,或许是一个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考察孤独症儿童在融合班级中是否与同学们有自然地互动。

 

结果发现:只有约半数的儿童能够融入班级,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的朋友数量会出现减少的情况。不过,也有研究者发现,不同融合方案会显著地影响孤独症儿童融入班级的水平。

 

并不是孩子在普校学习就是融合教育,即使他们进入普校,他们也可能是“孤独”的。因此需要通过实证的方法,找到有效的融合方案,帮助他们真正融入班级。

 

 


随班就读是一种教学形式,

但不等同于融合教育



曾松添

马萨诸塞州大学波士顿分校助理教授

华盛顿大学特殊教育学博士

国际应用行为分析学会认证BCBA

 

首先,对于这个质疑,我想说:融合必须是有具体支持的融合,但也不是说,融合了之后,自闭症孩子就一定能和普通孩子一样,拥有那么多的朋友和社会关系。

 

如果以好友数量作为衡量指标,融合是永远不可能成功。

 

我们关注的是孩子有没有接触好友的机会和场所,是机会平等,不是结果平等。讨论融合教育的实际有效性,目前没有大样本对照实验,去对比自闭症孩子参与融合教育与否所对应的长期社交进步,但我们能做的是给他们一个有支持的融合环境,保证过程的公平。

 

其次,许多家长担心孩子进到普校后,一是跟不上课程,二是容易受到同学霸凌。对于前者,我们需要在融合教育的框架下设置多元化的安置方式;而霸凌问题是学校本身的校风和德育建设问题。

 

美国在这方面的历史教训是很深的,也是为什么近年来不断加强全校范围的积极行为支持研究和实践。

 

反观国内,一看到孩子有行为问题就要求他休学退学,这样一来,不仅没能解决问题的根源,孩子的沟通能力也没有机会提升。

 

再者,融合教育是一个金字塔形式,随班就读位于底层,它只是融合教育的其中一种形式,但绝不等同于融合教育。

 

真正的融合教育需要多种安置形式,还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评估和需要设置教学,其教学目标是综合的,关注的是孩子整体发展,尤其是对社交情感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提升。

 

以自闭症孩子的多元化安置为例,根据2018年1月最新发布的《美国特殊学生教育法的国会报告》,有能力将80%以上的时间花在普通教室的学生只占39.6%;其他60%的学生都需要实施多元化的安置(如资源教室、特教班、特教学校和医院等)。

 

这还涉及到环境最少限制原则,这个原则提倡,在考虑孩子的安置问题时,要首先落脚于普通教室,如果不行再调整普班学习的时间和场所,而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在一个班学习,这仍然是过程公平的问题。

 

最后,融合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这就好比食堂,一楼集体菜(大锅饭),二楼围桌餐厅,三楼私房菜。其中,二楼和三楼是有菜单的,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量身定制,实施餐单式教学。

 

在美国,他们不仅有二楼和三楼食堂,还有专业的厨师队伍及相关的多元安置点;反观国内,仅仅只有一楼大锅饭食堂,人人都吃一样的,有能力的家长能到到外面加餐,没有能力的家长可能会投诉大锅饭不好吃,但如果饭堂把客人轰走,那就是盗融合教育的名。


 

 


融合不是目的,是手段


 

欧小云

广州市欧初文化教育基金会秘书长

 

我的孩子Henry,今年33岁了,他是美国融合教育体系下的受益者,善良阳光的性格让他备受同学老师的喜爱。Henry现在独自在公寓居住,在社区当义工,跟周围的人相处地很好。

 

详见文章:

特殊孩子在美国|欧姐:你是上天给我的礼物(上)

特殊孩子在美国|欧姐:你是上天给我的礼物(下)

 

因为我清楚怎样的融合教育能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所以我选择回国推动国内普通公立学校的特殊教育。但回国之后我发现,国内以“随班就读”当作特殊教育的主体,把融合当作目的,这本身是进入了一个误区。

 

特殊教育要跟着IEP(个别化教育计划)走,根据儿童的能力和需要来考虑融合的方式和时间比例,融合是特殊教育的手段,应该使普通儿童和特殊需要儿童共同受益。

 

我的看法是:

 

第一

好的融合教育一定是双方受益

 

普通儿童通过融合教育学习如何与不同需要的人相处,认识社会的多元性,在帮助同伴的过程中了解他人的困难并提高自身能力,同时减少以自我中心,这有利于孩子成长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环境的融合可以学习适应群体生活,社会规范,融合是特殊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手段,有利于特殊需要儿童将来回归主流。

 

 

第二

个性化的教育

不可能全部在普通课堂实现

 

国内推行了二十多年的“随班就读”,不断强调支持,但支持力度却上不去。

 

为什么?

 

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没有考虑特殊孩子需要什么而这些需要,有很大一部分是无法在普通课堂实现的。

 

美国公立普校融合教育从回归主流的角度考虑,实行三种不同的安置方式:普通课室、资源课室、特教班。对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先做评估后根据IEP,按学生的学科能力和需要,分别安置在这三种环境中学习。

 

根据IEP,每个学生可以享受2-3种不同的安排,例如:普通班的一些学生会根据IEP要求抽离出来参加资源课室的小组课;而特殊班的学生也可以抽离出去参与普通课堂的融合课和资源课室的小组课。 

 

一旦孩子能力有所提高,老师会根据他们的能力重新调整IEP,增加他们融合比例(增加融合学科或者延长跟普通孩子一起上课的时间),实际上这是一种以孩子能力和需要决定的“随科就读”方式。

 

然而国内目前 “随班就读”的融合模式,着眼点是解决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位安排,无法有针对性的帮助特殊孩子的提高生活和社会技能。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教育安置方式应该多元,才能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

 

第三

家长自己全面接纳融合才有意义

 

回国推动特殊教育普校多元安置三年多,经常听到教育部门的老师说,家长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特教班。

 

很多家长追求全纳,坚持让孩子把全部时间拿来跟普通孩子一起生活、学习。其实放在一起并不等于有效的融合,特别是自闭症的孩子,他如果可以简单通过跟随而学习,那就不是自闭症了。

 

举个例子——

 

我在美国认识一个阿斯伯格综合症的成年孩子,27岁,高智商,在普校读书,成绩不错,但父母一直不愿正视他的问题。

 

直到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一年多后,因为人际关系上的压力以及不会处理突发事件等问题退学,家长才接受现实,申请接受必要服务和支持(类似国内的残障人士服务,不过国内很多家长怕给孩子贴标签,纠结不愿申请)。而当他进入到自闭症人士的圈子后,他很自在很开心,跟我孩子成为了好朋友。

 

因此,融合是可以反向的,让高功能孩子与功能一般的特殊孩子交朋友,让普通孩子参与一些为特殊孩子组织的活动,这种反向融合的方式对他们双方的正面成长都有好处。

 

反观一些家长,他们只希望孩子与比自己孩子功能强的同伴融合,不管孩子能力如何,能进普班就不去特教班和特校,说到底家长考虑的还是自己的面子。 

 

在强调融合时,往往强调别人的孩子要包容他的孩子,但自己的孩子却不会包容别人和其他特殊孩子;


另外,当自己孩子的能力跟不上普通孩子时,家长还硬要他去全纳融合,这其实会给他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会伤害他,这是很大的失误。

 

所以要做到有质量的融合,学校要有合理的多元安置体系,才能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还有家长要调整好心态,才可能为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亲爱的家长

针对融合教育

你的看法是?

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参考文献:

1.《Social Involvement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Classrooms》, Erin Rotheram-Fuller, Ph.D., Connie Kasari, Ph.D., Brandt Chamberlain, Ph.D., and Jill, 2010.9.

2.《Making the Connecti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Social Skills at School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Connie Kasari,Erin Rotheram-Fuller,Jill Locke,and Amanda Gulsrud, 2012.4.

3.《美国特殊学生教育法的国会报告》2018.1


- 完 -

整理 排版 | 小狒


加入大米和小米QQ群一起分享讨论

大米和小米一群(已满)

413811513

大米和小米粉丝二群(已满)

130358390

大米和小米粉丝三群(推荐加入)

68914346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