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康 张洪忠 等丨认知的罗生门效应制造:深度伪造在俄乌冲突中的案例分析
摘 要 俄乌冲突是深度伪造首次被全面运用于战争场景中,两条对俄乌双方最高领导人的深度伪造视频是标志性案例。分析发现,两条视频制造认知的罗生门效应特征显著,在发布时间点和主题上具有明显针对性,内容上相互博弈;在Twitter平台上,两条深度伪造引发了网民“真与假”的认知困惑并带来不同情绪,进而影响了网民对后续相关内容的判断;两条深度伪造视频得到较大范围的海外机构媒体关注,并表达了对深度伪造的忧虑与警惕。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数字罗生门的含义,并提出了从信任角度予以探讨的思路。
关键词 智能传播;深度伪造;俄乌冲突;传播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深度伪造(deepfake)是采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方法来伪造图文、音频、视频等内容的一种技术手段。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国外社交媒体平台Reddit,该词语由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伪造(fake)合成而来。陈昌凤等将深度伪造视为一种合成媒体(synthetic media),它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的算法技术,进行自动化的智能生产,操纵和修改数据以实现媒体的传播行为[1]。深度伪造的概念其实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一个更加中性的表达是“深度合成”(deep synthesis),即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算法和模型生成包括图文、音视频等内容的技术,高度仿真性是其核心特征[2]。
图像和语音是深度伪造的重要应用对象,其中,面部篡改(facial manipulation)是深度伪造的主要技术手段,技术核心是生成对抗网络(GAN)。Tolosana等根据篡改程度的高低,将主流的面部篡改行为划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的人脸合成(entire face synthesis)、身份互换(identity swap)、面部特征篡改(attribute manipulation),以及表情互换(expression swap)[3]。语音伪造也是深度伪造另外一个重要部分,包括语音配音、语音转换和语音合成等三种类型[4]。早期深度伪造的案例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导人、女明星、喜剧演员等身份上,制作者将这些人物的脸编辑到娱乐、搞笑、色情或政治视频中[5][6][7]。研究预测,深度伪造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地用于报复、勒索、网络暴力、假视频证据、政治破坏、恐怖主义、市场操纵和假新闻方面[8]。也有学者提议重视深度合成技术的积极用途[9],如游戏、电影、教育媒体、数字通信、医疗保健、材料科学以及电子商务等。
在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中,武士被杀后,盗贼、武士的妻子以及武士的亡魂三位当事人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向审判长讲述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案发经过,使得事实真相扑朔迷离,真真假假难以辨别。深度伪造技术即在视频传播环境下虚构与捏造了不同事件版本,使人们即使“眼见”,也不一定为真,从而可能对网民的认知产生或大或小的罗生门效应。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后,社交媒体成为俄乌“认知战”的一个主战场[10],社交机器人、算法推荐和深度伪造等智能传播技术在双方信息战和舆论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22年3月中旬,社交媒体上分别出现俄乌双方领导人发言的虚假视频,这是深度伪造技术在认知域应用的标志性事件。以深度伪造为代表的一系列智能传播技术深度介入战争舆论,标志着网络战和舆论战的范式转变,传播成为现代战争的关键因素[11]。那么在真实传播场景中,深度伪造是否以及如何产生认知的罗生门效应?本文选取两条有关俄乌领导人的深度伪造视频为案例对象,借助文本分析法对两条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的网民评论和机构媒体报道进行比较研究,探究深度伪造视频的特征和传播效果,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两条深度伪造视频在俄乌冲突认知域博弈中表现出什么内容特征?(2)两条深度伪造视频对俄乌双方产生了怎样的传播效果?
二、两条内容博弈的深度伪造视频特征
作为第一次运用于战争场景的深度伪造视频,它们直接针对双方最高领导人,且发布内容、发布时间都极为接近,在网络上产生了广泛讨论。本文从深度伪造视频的镜头、场景、语言、非语言符号、说服策略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拆解深度伪造视频的内容特征。
(一)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深度伪造视频
2022年3月15日,乌克兰广播新闻媒体Ukraine 24遭到黑客攻击。黑客通过文字滚动新闻在电视直播中发送了有关泽连斯基的虚假消息,并在其网站上发布了泽连斯基呼吁士兵“放下武器投降”的深度伪造视频,该视频随即在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这条视频时长68秒,画质较粗糙,视频中泽连斯基身穿军绿色圆领T恤,站在印有乌克兰国徽的白色总统讲台后面,讲话缓慢,声音沙哑。视频发出后,泽连斯基本人在他的Instagram等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回应,斥责了这种“幼稚的挑衅”行为。
该伪造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的原始出处尚不明确,Facebook和Instagram等平台已经以虚假信息为由对其进行了删除。目前公开可见的关于这一视频的最早内容来自Twitter账号@Mikael Thalen发布的推文,推文中的视频全程用红色字幕注明“DEEPFAKE”,该用户在推文中说明了该深度伪造视频的主要内容和发布来源(图1)。
对深度伪造泽连斯基的视频进行公开辟谣的Twitter账号@Mikael Thalen属于个人认证账号,自我披露的身份为美国互联网报纸每日点报(dailydot)技术栏目的撰稿人。该账号创建于2009年4月,拥有3.3万多个粉丝。其发布推文多是热点新闻,其中涉俄乌推文大部分为支持乌克兰,反对俄罗斯的内容。未有海外机构媒体账号参与转发。
深度伪造泽连斯基的视频制作质量相对粗糙,容易引起公众对视频真实性的质疑。视频为固定长镜头,经初步辨别便可发现多处画面存在问题,比如画质不清晰、场景单一(浅色背景)、人物面部与颈部的肤色存在差异、人物头肩比不协调、人物上半身无肢体动作、眼神始终注视镜头等。这些粗糙的画面细节让视频人物缺乏真实质感,不免使人怀疑视频的可信度。
此外,尽管人物发音与口型大致正确,但声音较为沙哑,与泽连斯基本人账号发布的发言视频中的音色不完全相同。从讲话内容来看,高频使用情感词语是该视频的主要特征。视频原台词为:“亲爱的乌克兰人,亲爱的捍卫者。当总统并不容易,但我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首先我决定让我们回到顿巴斯。现在我要做另一个艰难的决定,我要向你道别,建议你放下武器,回到家人身边。建议你活下去,因为我也会这么做。”尽管视频中人物的讲话没有对俄乌冲突的战争局势做出具体分析,但给出了“艰难”“道别”“家人”“活下去”等情感性关键词,并建议士兵放下武器。
(二)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深度伪造视频
就在深度伪造泽连斯基视频发布后一天(3月16日),Twitter用户@Serhii Sternenko发布了“普京宣布停战”的深度伪造视频,并以俄语配文“俄罗斯联邦领导人宣布停战。俄国士兵趁你们还活着,赶紧放下武器回家去”,如图2所示。不久后,这位用户跟帖表明这一视频为深度伪造。此后,未有组织或个人声明对该视频负责,普京本人和俄罗斯官方也没有进行公开回应。平台方面,Twitter并未删除该视频,而是在推文下方标注警示语——“保持警惕,受操纵的媒体”。
发布这条深度伪造视频的Twitter账号@Serhii Sternenko创建于2014年12月,账号的用户身份为乌克兰人,其粉丝数量为11.87万。该账号此前发布了一系列涉及俄乌冲突的内容,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在该账号发布的深度伪造普京的视频推文中,参与转发的账号中存在大量支持乌克兰的用户,不过同样未发现有海外机构媒体账号参与转发。
相较而言,深度伪造普京的视频制作更为精良,通过多景别切换、人物动作、微表情等方法使得视频仿真性更高,迷惑性更强。在78秒的镜头里,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场景环境和镜头切换等方式被先后组合使用。在语言符号上,讲话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普京本人的风格和立场,如开头“亲爱的同胞们”“谈判的结局对俄罗斯来说绝对是成功的”,结尾处“生活与和平将继续”“亲爱的俄罗斯人”等话语表达比较符合普京一贯的讲话风格。在非语言符号上,普京时有摆手、扭头、皱眉、三秒左右眨一次眼等动作和微表情,几乎还原了真实普京的外在形象。尤其当人物谈及重点内容时,配合手势动作,使得视频内容更加真实可信。在场景环境上,视频直接选取总统办公室为环境,符合大众对普京讲话时的一贯认知。最后,与深度伪造泽连斯基的视频相比,这条视频前后共出现4次远近景别的切换,多景别的演绎使得场景更加逼真、人物更加真实。
从讲话内容来看,该视频内容表现出战争宣传的理论视角,涉及战争宣传的多个目标。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提出战争宣传的四个目标角度,这条视频的内容设计符合其中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与己方阵营保持良好关系。在提及乌克兰战后基础设施的修复问题时,视频着重强调俄罗斯将在欧盟和美国的参与下共同建立大型基金,引入了欧盟和美国等倾向乌克兰阵营的国家。其次,与中立者保持良好关系,并尽可能达成合作。在提及克里米亚归属为乌克兰后,还着重强调会尊重和维护斯拉夫民族的生活,以人道主义精神赢取中立国家和人士的认可。最后,瓦解目标斗志。视频在结尾部分着重强调“生活与和平将继续”,发布该视频的推文正文也提及“俄国士兵趁你们还活着,赶紧放下武器回家去”等内容,用“回家”“生活”等话语试图影响俄军士气。
(三)两条深度伪造视频制作特征比较
目前,由于两条深度伪造视频的制作方和第一发布方尚未完全确定,社交网络上有关视频制作的源头与动机众说纷纭,当事双方各执一词,这里进一步对比两条视频的内容特征,如表1所示,视频在主题上高度关联,但在镜头、非语言符号等技术细节上存在差异。可以发现:其一,两条视频都是最高领导人出镜,以宣布停战为博弈主题,试图达到影响对方的目的;其二,后发布的深度伪造普京的视频明显比深度伪造泽连斯基的视频在细节上进行了完善与优化,形成了深度伪造的技术对抗;其三,两条视频一前一后发布,相隔不足一天,发布时间上极为接近,而且距离开战刚刚20天,战局正酣,视频意指明确。简言之,两条视频在内容上针锋相对,具备较强的指向性和对抗性,导致了受众在视频的溯源、判断和甄别上相互博弈。
三、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真与假”的认知效应
两条相互对峙的深度伪造视频发布后,随即在各大社交平台出现了大量转发、评论和相关标签话题的讨论,尤其引发俄乌两方网民在传播意图等方面的对立性认知。社交媒体成为两条深度伪造视频传播链上的起始环和衔接环,也是罗生门效应重要的传播动因。研究分两步来检验海外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效果。一是对比两条深度伪造视频的社交媒体传播数据,二是考察后续发布的领导人视频是否存在网民信任方面的变化,即这两条深度伪造视频是否影响了网民对后续视频的信任?
以Twitter平台为例分析社交媒体上网民的转发、评论情况。研究者以时间为线索,分两批抓取了平台数据,第一次是视频发布一个月内的数据(即从2022年3月15日至2022年4月15日,抓取时间为2022年4月16日),由此观察视频发布一个月内的传播效果。第二次抓取是视频发布后半年时间内(即从2022年3月15日至2022年9月15日,抓取时间为2022年10月10日)的数据,由此观察后续效果。
首先,热度持续大约三天,先发的伪造视频热度相对高。从第一次抓取情况看,伪造泽连斯基视频的推文最早由账号@ Mikael Thalen发布,此推文已获得超过836次转发、854次点赞以及144条评论。泽连斯基本人随后对深度伪造他的视频做出辟谣回应,在Twitter平台中由账号@Hanna Liubakova发布,该推文获得评论48条,700次转发,2100次点赞。伪造普京视频的推文最早由账号@Serhii Sternenko发布,该推文获得1382次转发、5135次点赞以及163条评论。从第二次抓取情况看,经过社交平台对虚假信息的治理,半年时间范围内Twitter上相关讨论热度已经明显降低,仅存一些已标明为伪造视频的讨论内容。目前Twitter平台上深度伪造泽连斯基的讨论有92条,深度伪造普京的讨论有40条。从传播时间上看,Twitter平台上的讨论热度主要维持在3月16日至3月19日,而后逐渐走低,参见变化趋势示意图(图3,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数量)。
其次,深度伪造视频的质量明显影响网民认知。分析发现,这两条深度伪造视频的质量特征是网民讨论的焦点,亦即深度伪造视频技术本身超越话语内容引发了更多关注。在转发深度伪造泽连斯基视频的推文评论中,超过一半的评论内容集中表达了对该视频质量的批评,认为视频制作粗糙、人物身体与头部不协调、色彩和字幕不够细致等。比如用户@Pensil、@HorseyDC等表示,该视频的质量难以称得上是“深度”伪造,这就是“假货”。相比之下,在深度伪造普京视频的评论中,一些网民表明相信了视频内容为真。如有用户评论“我的父母相信这个视频”“我几乎相信了”“好伤心,之前没有意识到这是深度伪造”等。
第三,尽管两条视频质量不同,产生的信任效果不同,但都对网民的情感产生影响。具体来看,支持俄罗斯的网民在面对深度伪造泽连斯基的视频时,虽然视频的粗糙质量让他们怀疑这一视频的真实性,但仍然产生了情感认同性的转发。而对于支持乌克兰的网民而言,视频更多地是引发了他们的愤怒情绪,比如用户@impunitarium认为“这真是糟透了”,@Kate Moss Music表示“上帝啊,快让这个讨厌的东西停止”!一些未表明立场的网民则从技术层面认为视频不够“深度”(@LamRoie)、无法令人信服(@Valerie E Bradley)。针对深度伪造普京的视频,支持俄罗斯的用户对此表示反对,因为视频中普京作出让俄罗斯士兵“投降”的决定不合乎常理。相较而言,支持乌克兰的用户对此则更多表现出憎恶情绪,比如@Eastern Bear号召对当事人进行更多的侮辱,@Tedxquantum认为这是一种由愤怒引起的报复。
第四,研究还继续考察了后续发布的相关领导人视频及其评论,以分析网民对相关视频的判断是否已经受到深度伪造技术的影响。一方面,在泽连斯基本人@ZelenskyyUa发布的辟谣声明视频下方,@green_puppette、@justinhendrix等网民对辟谣信息本身的真实性进行了质疑,认为辟谣信息也可能是伪造,即面对同一事实,由数字技术构建出关键人物的真假“分身”,展开了截然相反的叙事内容,使得网民难以甄别;另一方面,在后续发布的有关泽连斯基的视频中,如账号@Disclose.tv在10月7日发布的泽连斯基视频中(图4),不少用户如@Reneduba、@Samuel_Koblm1、@Pdog119等表达了对该视频为深度伪造的怀疑。综上可以发现,海外社交媒体形成了深度伪造技术的话题场域,以视频质量与情感立场为两大核心,在信息交互与共享过程影响了网民心理,具体体现在降低了对相关内容的信任度,以及产生失望、愤怒等负面情感。
四、海外机构媒体对罗生门效应的担忧
当深度伪造视频在社交媒体传播的同时,海外机构媒体也迅速对此作出回应,成为深度伪造视频的另一条重要传播链。相较而言,海外机构媒体的关注与讨论更为理性、克制,重点在对深度伪造技术的影响上。研究以“Zelenskyy deepfake”和“Putin deepfake”为关键词在Google News上进行检索,考察海外机构媒体对这两条深度伪造视频的报道,分析对象为深度伪造视频发布一个月内的新闻。结果发现:
第一,受到较大范围的机构媒体关注。从检索结果看,机构媒体包括路透社、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纽约邮报》(NYP)、英国广播公司(BBC)、德国之声(DW)、《卫报》(The Guardian)、天空新闻(Sky News)等,以及网络媒体包括Wired、Snopes、Business Insider、Poynter、Reddit、YouTube等机构媒体都关注了这两条深度伪造视频。
第二,海外机构媒体报道的热度大约持续四天,后续还有不间断小波峰现象。数据显示,涉及深度伪造泽连斯基视频的新闻报道有1390条,涉及深度伪造普京视频的报道有3640条。从新闻检索相对热度来看,Google Trends分析显示,两条视频的新闻检索在3月15日发布后持续走热,在3月17日、18日达到峰值,20日再度形成小高峰后逐渐降低热度,热点持续大约四天。此外,深度伪造普京视频的新闻检索相对热度在首次热度消退后仍出现数次检索峰值,相较于另一条视频的检索热度持续更久,如图5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数量)。
第三,海外机构媒体对两条深度伪造视频的关注点有一定差异。通过分析检索结果前100条新闻发现,涉及深度伪造泽连斯基视频的报道中,有媒体猜测该视频由俄罗斯方面制造,并推测其目的为干预乌方民众的认知与心态,还有媒体以中立态度对事件进展、识别技术进行讨论。在涉及深度伪造普京视频的报道中,绝大多数内容以中立态度讨论深度伪造技术本身,主要内容是:一是深度伪造视频与真实视频的对比;二是深度伪造技术对各个行业领域产生的影响分析;三是深度伪造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案例;四是深度伪造技术的原理和发展历程。由此从侧面反映了海外机构媒体在报道中对乌克兰的支持倾向。
第四,机构媒体在两条视频报道中通过采访技术专家表达了对深度伪造技术的忧虑与警惕。机构媒体通过采访深度伪造领域的学界、业界专家,从精英视角分析了这两条深度伪造视频带来的后续影响。面对越发普遍的深度伪造技术,网络安全专家认为深度伪造视频污染了信息生态系统,将给所有内容蒙上阴影,即带来罗生门效应的扩大,对社会、政治和商业领域构成重大威胁。他们担心社交媒体平台一旦无法及时跟进治理,将会造成更大损害,具体表现在增加记者过滤假新闻、核实真实信息的难度,通过视频与社交网络干预选举,威胁国家安全,影响公民对政府信息的信任以及造成个人和组织的网络安全问题。
五、认知的罗生门效应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来看,深度伪造已经成为舆论博弈的重要手段,并对民众认知产生影响,制造真假难辨的数字罗生门效应。分析发现,这两条深度伪造视频在内容特征上具备显著的指向性、关联性和对抗性,话题皆为要求己方“停战”,说服策略侧重情感,一前一后相互博弈,旨在影响目标官兵士气以及网民的立场,从而为物理世界的战争赢得心理优势。两条视频的高度关联直接导致了网民对视频的认知博弈。
首先,这两条深度伪造视频的传播链形成了数字罗生门,不仅仅事件内容是数字化呈现,而且事件在传播模式、矛盾人物、传播效果上对传统罗生门效应完全超越。一是深度伪造技术不断制造出当事人的幻影与分身,而社交媒体加速了传播[12]。例如泽连斯基在基辅、在欧洲、在战场……网民难以辨别到底哪一个场景中的泽连斯基是他本人,网络上还出现大量“真假泽连斯基”的用户生产内容和相关话题讨论,尤其当不同的“分身”发表相互矛盾的言论时,人们更难判断谁真谁假。传统的罗生门效应是事件中不同人物对同一事实的不同叙述,而深度伪造的数字罗生门则是同一人物的不同叙述,成为对传统罗生门效应的进阶与超越,更加颠覆人们的认知。二是两条深度伪造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干扰了网民对相关内容的判断。由于两则造假视频当事人和官方平台及时处理,视频内容并未使大多数社交媒体用户受到欺骗,但通过对后续视频的观察,发现深度伪造技术已经影响了网民对后续内容的判断。这与学者Sean Hughes等人(2022)的实验研究结论一致,他们通过网络深度伪造内容与真实内容的对比实验(N=2558)发现,深度伪造的视频和音频对被试有强烈的心理影响,即使人们意识到深度伪造视频为假,其影响仍然存在[13]。本研究则在社交网络环境中观察到了这种影响,并进一步认为它是通过视频质量的因素提高了网民的认知警觉,从而降低了对权威与主流信息的信任程度,同时会造成社交媒体上的情感对立。换言之,深度伪造带来的数字罗生门效应进一步扩大到后续相关话题的讨论中。
其次,深度伪造视频的应用对俄乌冲突网络舆论场形成一定信息干扰,一大表现是与两则视频相关的转发内容、新闻报道都表达了明显的怀疑、担忧情绪。一是担心未来可能出现对重大敏感事件的深度伪造,如有网民假设如在战争中出现有关核武器言论的深度伪造视频,将会带来更大的网络与现实世界的恐慌;二是评论深度伪造的泛滥会导致人们怀疑他们所看到的一切,从而削弱媒体信任;三是认为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依靠网民自身来甄别深度伪造视频将越来越难,这将是网络平台的风险点。
通过上述对深度伪造视频产生的数字罗生门效应分析,我们可以从信任的角度展开深入研究。本次分析的案例由于技术制作等原因,没有直接达到大范围弄假成真的效果,而是通过制造信息迷雾引发情绪反应,对真相产生一定影响。这一结论呼应了Cristian Vaccari等学者对深度伪造的实验研究,他们发现人们更容易对深度伪造内容感到不确定,而不是完全被其误导,这种不确定性反过来会降低对社交媒体上新闻的信任[14]。后续研究可将信任感等因素作为中介或调节变量进而探究深度伪造对认知的影响。此外随着平台治理和真实信息发布,时间也会对深度伪造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通过对两条深度伪造视频的内容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视频质量(包括画面/声音清晰度、镜头设计、组接方式等)、视频人物(显著性、接近程度、话语内容、肢体动作、表情等)、视频主题(重要性、接近程度等)是深度伪造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平台治理能对深度伪造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它们共同作用于信息信任。其中深度伪造视频的三要素是降低信息信任(已知内容为深度伪造时),平台治理是提高信任,继而通过信息信任产生对认知与情感的影响。据此,我们初步总结出关于深度伪造视频的影响因素示意图(图6)。
第三,以深度伪造为代表的智能合成技术对舆论空间带来挑战,如何应对它将成为一个重要命题。一方面,深度合成技术进一步丰富了媒介可供性,成为互联网舆论空间的新变量。传统影像技术是对真实时空的初步虚拟,而深度合成技术是深度虚拟,而非简单的移花接木。用户能够深度改变虚拟时空,通过虚拟形象、虚拟场景、虚拟内容的编辑与合成使影像传播体验更加沉浸、真实、自由,临场感更强。例如用户可以与数字虚拟人、历史人物、失语者或已逝之人交流对话[15],带来全新的媒介交互体验,进一步改变传播生态空间的构成。另一方面,深度伪造技术强力赋能情感传播,通过对音视频的合成、复原,人与虚拟对象的互动不仅仅停留在内容层面,更能提高到情感层面[16]。影像传播本身强于传情,弱于说理,而深度合成通过对人物面部信息、肢体动作信息的转换、编辑、合成,将进一步增强对用户情感的瞬间卷入度。例如《速度与激情7》通过深度合成“复活”了已故主演保罗·沃克,通过虚拟互动、形象对话让观众的心理需求、情感陪伴与补偿得到满足,因而与影像、情感、认知有关的传播学理论也将面临新一轮重塑。由此,传播学研究需要在内容特征分析、识别手段、传播效果测量、传播伦理等角度来建立分析维度。
六、结语
当营造具有迷惑性、充满矛盾的舆论环境成为一种宣传策略,深度伪造技术无疑是其中最锋利的信息武器。这项技术正在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虚假或诽谤内容的浪潮”[17]。作为虚假信息在网络视频传播环境中的最新迭代,从媒介演进角度分析,随着深度伪造技术的更新与成熟,将从短视频的“事后伪造”进阶为直播视频的“实时伪造”,届时识别难度将进一步增大,真相更加扑朔难寻,因此需要从政策规制、平台治理、网民网络素养和学术研究等角度进行全方位应对。
对于传播学研究而言,深度伪造提出了新的命题。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恶意或善意的深度伪造都会加速出现,这是不可避免的技术发展趋势;另外一方面,深度伪造打破了“有图有真相”的大众媒体时代的事实认知规律,如何在规制方面提出有效对策,如何在受众心理与行为、传播效果等方面建构新的研究模型?这些都是全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何康,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宁波315000;张洪忠,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北京100872;刘绍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872;王競一,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原文刊载于《新闻界》杂志2023年第1期,参考文献详见原文
往期精彩回顾
张志安 田浩等丨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的“常态接合”——2022年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报告
钟莉 张嘉伟 | 文明的语言:Z世代国际传播的符号之旅——以三星堆国际传播平台为例
喻国明等 | 游戏作为DAO媒介:数字文明时代社会的“再组织”方式——兼论媒介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演进姜飞 袁玥 | 传播与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三星堆的国际传播 ——对话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李鹏专题推介 |《新闻界》刊发元宇宙相关文章摘选
编辑: 徐秋染
校对: 李韵奕
审核: 段吉平 邓树明
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中国新闻核心期刊
微信号|ixinwenjie
唯一投稿渠道|www.ixinwenjie.com
欢迎订阅2023年度《新闻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