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我心目中的奥斯卡最佳,不容置疑!
前几天,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揭晓了。之前,呼声很高的电影《三块广告牌》不仅没有拿到“最佳影片”,甚至连“最佳原创剧本”都落选了。幸亏,麦克多蒙德的最佳女主和洛克威尔的最佳男配,才使该片挽回了一点颜面。
说实话,我非常欣赏《三块广告牌》,演员高超的演技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其精彩又离奇的情节设置,那些让人心跳骤停的反转,以及那个难以预测的结局,实在是精妙高明。所以,我至今认为,“最佳原创剧本”是《三块广告牌》最该得的奖。
本片的导演兼编剧马丁·麦克唐纳,是西方戏剧圈中直面戏剧的代表,此番他很成功地将暴力、荒诞、幽默,同人性、美德、精神糅合在一起,打造出了充满戏剧张力又引发观众深思的黑色幽默电影。
1987年,美国密苏里州一座小镇上,米尔德里德的女儿遭人奸杀,凶手逍遥法外。因此,她和丈夫之间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只能跟儿子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然而,一年过去了,警察那边一点线索都没有。为了给女儿报仇,这位坚毅又果敢的母亲租了公路上的三幅广告牌,公开跟警察局叫板。三块广告牌的内容:1,奸杀而死!2,凶手至今逍遥法外!3,怎么回事,威洛比(警察局长)?
红底黑字的广告牌,醒目地矗立在小镇的主干道旁,烧灼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尤其是被指名道姓的警察局长威洛比。压力山大的他,找米尔德解释,奸杀案迟迟没有进展,并非是他办事不利,而是DNA采样困难,且没有任何目击证人。但是,米德尔不能认同。而此时的警察局长威洛比,已经是癌症晚期,尽管如此,米德尔依然没有改变立场。但小镇上的民众却对她立三块广告牌质问一个不久于人世的好警长,表示质疑和反对。面对这些,米德尔都狠狠地怼了回去。
为什么她会如此彪悍决绝?因为作为母亲,她认为女儿的死跟她有间接关系,那天是她和女儿吵架,才导致女儿摔门出走。女儿出门前扔下的一句话是:“我真希望我被强奸了就好了”,而正在气头上的米尔德竟然回击了一句:“希望如此”。没想到一语成谶,所以,女儿的死,成了她一生背负的原罪,她没办法原谅自己,只能将自责化为愤怒,施压警方必须抓到凶手。
后来,警察局长威洛比因病情恶化,也因破案无果而开枪自杀。由此,米尔德跟小镇的居民,尤其是警察局长的下属狄克森陷入了紧张的对峙,暴力的纷争……三块广告牌被人放火焚烧,愤怒之下,米德尔竟然火烧了警察局,而狄克森则差点葬身火海。
狄克森浴火重生后,在警察局长爱心的感召下,接过了破案的大旗。在一个酒巴里,他碰到了犯罪嫌疑人,然而,经过DNA比对,对方并不是该奸杀案的凶手。对于这样的结局,米尔德和狄克森都心存不甘,也正基于此,曾经两个势不两立的人,达成了和解,成了为正义而战的战友……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电影里人物的设定,几乎没有明显的好坏标签。每个人物都真实而生动,且都很“惨”,他们把握不住命运,跟人生无法和解,于是愤怒、果绝,甚至野蛮地,与自己和他人为敌。同时,他们的命运又环环相扣,互为救赎。
还有,导演对暴力的把握,节制而宽容。电影并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和暴力,许多血腥的场景,反倒配上了温柔的民谣。所以,其基调是宽容的。那些近乎绝望的暴力,是人们之间无法消除的隔膜,也是一种合理甚至必要的宣泄。
看完了《三块广告牌》,有许多观众对其戛然而止的结尾,提出了异议。
本片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并让整个故事在戏剧猜想中落幕。我以为,这正是导演马丁·麦克唐纳独具匠心的地方。他试图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有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矛盾都会被解决,就像一生一样,就是恶与善的交织碰撞,就是爱与恨的矛盾纠结,很多的时候,很多的事情都没有答案,没有结果,而我们只能接受。没有结尾,有时候正是最好的结尾。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块广告牌》也是一部政治意味很浓的电影,它体现了美国精神,强调了一种美国的国家意志,提醒人们即便社会万分的不公,那也只能接受。以暴制暴只会催生更大的悲剧,只有恪守规则,尊重公权力,才是唯一的,正确的选择。
此外,《三块广告牌》令人赞赏的还有配乐,显现着很高的音乐品味,透露出温暖的怀旧感,更有着治愈心灵的力量。一曲《夏日最后的玫瑰》与电影主题互相呼应,其中一句“当所爱的人已经逝去,谁还愿意在这黑暗的世上独自凄凉”,这也正好映射了女主角身上深刻的悲剧意味。
因为仇恨偏见,因为际遇捉弄,产生了难以抑制的绝望和愤怒,所以矛盾纠结,徒劳挣扎,互相伤害……人生实苦,作为人,如何才能跟命运达成和解?如何才能平静地,安然地过完一生?
警察局长威洛比在临死前留下了三封遗书,分别是给妻子、米尔德和狄克森的。他借遗言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爱与宽恕。只有爱与宽恕,才能平静内心,才能解决症结,才能让我们安然地度过余生。
最终,真凶没有找到,但女主角却被爱和宽恕治愈了,与对手,与命运达成了和解。
《三块广告牌》就是我心目中的奥斯卡最佳,不容置疑。
读最新影评,请点击关注最上方蓝字“法之剑”或扫以下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