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谭松韵案出现舆论反转!昨天激愤的人全被打脸了

法之剑 2022-11-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拆台 Author 拆台


说真的,我在写作舆情评判的时候,从来都是没有事实立场的。

我在乎的只有舆论走向,以及当事方在舆论世界的表现有无不妥。

其他的,我什么都没说。

结果你猜怎么着,有人看都没看我到底在说什么,上来就是一顿正义的铁拳:

呵呵,您这避重就轻,程序正义耍的太好了,如果能公正的执法判决,还会引出这么多幺蛾子吗?你们这些胡锡进们也就涉外报道能看看,对内呵呵呵。



也罢,既然他们真的这么喜欢无能狂怒,我就再补上一波新的舆论走向分析。

例常声明:
本篇文章的庭审部分内容,均引用自他人整理,本人不具备任何立场。
而本篇文章的写作,也只是想给那些容易激愤的人些许提醒,不要过早的站队。

声明完毕,接下来进入文章整体。

01.

今天凌晨1点33分,原名@吐槽鬼 的微博大V@冬亚 在其个人微博上晒出了他整理的庭审笔记——接近10个小时的庭审记录,有情绪有看法也有事实。

根据@冬亚 陈述,昨天引发激愤的所谓“证据丢失”以及法官、公诉人的庭审表现偏向被告人,纯属子虚乌有。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昨天白愤怒了。

另外,因为Share客户端的原因,昨天暴转的某条微博正好有缓存。

我打开看了下,评论转发统统归零,下面也醒目的予以提示:当前微博不存在。


0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大胆做个猜测。

别看某些人洋洋洒洒写了那么长的微博,10个小时的庭审记录,他们很有可能只看了不到半个钟头。

甚至压根就没看。

直白点说,为什么当下的舆论情绪会出现如此剧烈的反转?昨天抨击法官、公诉人的,为什么良心尚在的都在道歉?

原因只有一个。

他们被某些情绪感强烈的自由创作博主给带歪了。

这是我的某位读者在后台的留言,截出来不是想批评他,就是想告诉大家,很多人看问题是有问题的,他们很喜欢看“二手消息”

就像被我截图的那位,你说他是真正义吧?

只看了几段带节奏的庭审记录,就敢开始下笔创作。

怎么煽情怎么来,这当然不是正义。

至于她为什么会删帖,原因或许有二。

第一,她从其他地方看到了真相,意识到了自己是在带节奏,为了避免错误继续扩散,就把错误的贴文给删了。

而更有可能的是第二种。

他发现自己带错了节奏,害怕被事实打脸,害怕被站方处置,本身又吸引到了足够的流量,这才把错误的贴文给删了。

为什么我会更倾向第二种呢?

因为,微博本身是可以编辑的。

但不管是哪种,节奏已经带出去了,情绪也被煽动了。

尽管@吐槽鬼 的庭审记录整理,可以影响到部分人,帮助他们了解真相。


可还是我之前说过的,真相和谣言的传播从来都是不对等的。

谣言可以借助更加愤怒的情绪,而真相只能借助事实反转的力量,这两种情绪虽然从本质上说都能归属为愤怒,但情感的量级存在天然之别。

所以,即便现在,依然有人在咬牙死撑着情绪。


03.

我看到有人在为自己的不理智而道歉,“下次一定认真看记录”。


但下次真的会“一定”吗?

我感觉不可能。

当然啦,我的这个感觉不是针对个人博主,毕竟有些人要脸还有良心,被敲打过一次后会不自觉的反思自己。

但是,舆论的整体态势势必会像现在这般,由情绪主导。

为什么呢?

因为,舆论场本身就是由极端的情绪主导,理性从来都屈居旁位。

《弱传播》里讲,专家构建呼吁的建构理性的舆论场,这基本上是痴人说梦。

因为舆论就是由感性主导的世界,舆论的特征就是非理性,人类无法建立一个理性的舆论世界,最多建立一个有理性边界或理性底线的舆论世界。

直白些说,舆论从来都是不讲道理的,他更愿意迎合情绪。

所以,要想跳出感性骗局,最根本的不是看某个人整理了什么,而是要找到事发源头,去看整件事情的最根本。

多说一句,但凡是人,在整理的时候都会有基本立场。

我以为,这些整理不是不可以可以看,但是看过之后,还是要找到最初的庭审记录,边看边整理,看看他们的理解跟你相差多少。

只有这样,养成看源头的习惯,才能不被愤怒的情绪冲昏头脑。

当然啦,就像我上面说的,这有且只是我个人的一厢情愿。

到了真实的舆论场,大众还是更原因被情绪指挥。

这是一个死结,没有办法解开的舆论死结。

九月二日。
华中师范大学谭邦和,请道歉
17万香港市民上街撑警!还有梁家辉、谭咏麟、钟镇涛…
鸿茅案撤销,当事人谭秦东该不该获得国家赔偿
高晓松的信息车祸
白岩松被评“年度最佳演员”冤不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