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当年真的名气大,超级贵吗?红军与茅台
茅台酒被称为“国酒”,源于此地此酒,与我党我军的历史,有着不解之缘。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但这只是政治转折点,还有个军事转折点则是“四渡赤水”,当然军事是政治的继续。
萧华同志作词的《长征组歌》,大家都听过吧?
“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啊,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史上的得意之笔,而四渡之中,又以三渡茅台为转折点。
茅台渡口
从军事角度来讲:一、二渡赤水是红军战略防御的继续,诱使蒋介石把主力调动到黔西北去了,毛泽东同志随即抓住战机,从茅台三渡赤水,进行全军佯动,把敌人引向川南,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秘密四渡赤水,折返贵州,南渡乌江,调出滇军,然后直插云南,彻底摆脱敌人围追堵截。
1935年3月16日,红军来到茅台镇。当晚18时,中革军委颁发了《三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
“我野战军决定于今16日晚和明17日12时以前,由茅台附近全部渡过赤水河西岸,寻求新的机动。”
由此可见,红军在茅台镇的时间并不长,也就一天时间。
茅台古镇
关于这场红军与茅台镇、茅台酒的“邂逅”,众说纷纭,有吹酒如何出名的,有吹酒神效的,还有渲染红军“土气匪气”的,真实情况又如何呢?
我先为大家提供一个“酒鬼”的角度,因为我也是酒鬼。
红一军团教导营军事教员熊伯涛同志,自诩是有酒瘾不贪杯的酒鬼,进入贵州之后,就开始关注土豪家的茅台酒,他提到了一个细节,写得现场感十足,让我这个酒鬼,隔着厚重的历史都馋了,抄录如下:
“每见到土豪家里留下的茅台酒,空瓶子上写着:酒味纯正浓厚,曾参加美洲巴拿马展览会,得过奖励。这种香闻几十万里的茅台酒,无疑义的是有它的特点。止不住咽喉被口津所侵而不断的蠕动,唉,想什么法子尝得一口茅台酒,来满足我的愿望啊!”
熊伯涛
最早的“舌尖体”,有没有?
心心念念着茅台酒的熊伯涛同志,听说打茅台,就浑身很起劲,连鼓舞士气的安慰,都变成:
“同志,摔倒了,不要紧,明天拿前面的茅台酒滋补一下!”
打开茅台镇,果真当地群众来慰问红军,也是上来就敬酒:
“喂,同志,吃茅台酒啊!”
熊伯涛同志的酒风之正,的确不是吹的。喝两口觉得的确好酒,再喝到三四五口,觉得有点晕乎上头了,勉强再喝两口,觉得有点真高了,就戛然而止,谁劝也不喝了。作为资深酒鬼,对此我是要点赞的,有道是喝酒要留量,微醺便最好,因为喝多了误事就不好了。
李志民
那么有没有酒鬼呢?男人爱喝酒,那是很正常的事,为什么红军就不贪杯呢?
原因很简单,红军有纪律,干部战士能自觉遵守纪律,不单熊伯涛同志如此,红三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李志民也证实了这点。他说大家打开酒窖,发现酒缸里的茅台酒,就觉得是好酒,因为能嗅到酒香四溢,芬芳扑鼻,好奇者用茶缸子打出喝一口,便觉清醇甘美。
然后怎么做呢?
李志民同志说:
“他们知道红军纪律是不准行军中喝酒的,怕喝醉了误事,遂将酒倒回了窖。”
茅台古镇
看到了吗?品尝可以,爱喝多喝两口,也可以,但不许误事,执行中还是有弹性的,熊伯涛同志就说,第二天出发,他用衣服包走了三瓶,偶尔喝几口,最后就只能谈酒过瘾,拿回忆当下酒菜了。
可是据说也有喝多的,当时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申报》上,就曾刊登一篇文章,信誓旦旦说李德就是个大酒鬼,跳进酒池里洗澡,一边洗,一边喝。记者妙笔生花,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在现场跟李德同浴似的。
两个月多后,这份报纸正好被红三军团的张爱萍、彭雪枫,在五百公里外四川天全的图书馆里看到,真是好气又好笑,造谣污蔑真是张口就来?用今天的话说,真当自己是BBC,还是CNN啊!
这里引申出一个问题,有不少“故事家”,总在讲红军用茅台酒的酒池洗脚,仿佛大澡堂子一般。
李德
可实际上熟悉茅台酒工艺的朋友,应该知道,茅台酒的发酵方式属于固态发酵法,发酵池基本是干的,没有酒水流出。而且发酵过程中,还会释放“废气”,也就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之类的气体,开窖后必须先排气,不然人进去就会晕倒,甚至窒息,怎么可能在酒池里洗脚、洗澡呢?
那么红军主要拿茅台酒干什么呢?
这个可以不讳言,就是洗脚、洗伤口了。说完了男同志的角度,正好女红军,时任干部休养连指导员的李坚真同志,为我们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角度,因为她完全不喝酒,甚至作为广东农家童养媳出身的干部,和多数工农出身的红军战士一样,从来没有喝过茅台酒,就连酒名都闻所未闻。
有的女同志和小战士,以为酒缸里的酒,是酿酒用的清水,拿起脸盆就舀出半盆酒当水来洗脚,还边洗边喊这个水好清凉!
窖池
有阅历、爱喝酒的男同志过来,一闻味道就笑了,你们真是少见多怪,这是酒不是水,发现是酒之后,大家就各取所需了。
“同志们拿来擦腿、擦手臂、擦伤肿。茅台酒一擦,真是舒筋活络,周身轻松舒服。好喝酒的同志,拿茶杯舀来喝,边喝边啧啧赞叹好酒!好酒有的同志干脆拿来水壶往里装。大家擦的擦,喝的喝,说的说,笑的笑,好不热闹。”
这时候,中革军委的周副主席,也就是恩来同志来了,他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酒吗?听到不少同志说不知道,就介绍说这是名贵的茅台酒,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过奖的名酒。随后又耐心温和地讲解党的保护工商业的政策,要大家不要随便乱动作坊里的酒,特别强调,如果“要喝、要擦,要用钱买。”
随后总政治部就发出通知,不许进入茅台酒厂和作坊,不许随便乱动茅台酒。
民国时代的茅台酒标
保护工商业,公买公卖,这是红军的纪律。红一军团工兵连长王耀南,领着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和周副主席的警卫魏国禄去买酒,也要照价付款,没有容器,想出个法子,找了两段碗口粗、半人来长的竹子,用烧红的铁条把中间的竹节捅开,只留最下一个竹节,然后在竹筒里盛满酒,上面再用玉米瓤子紧紧塞住。
买酒之后,还按照时价,给了四块银元的酒钱,酒厂老板激动坏了,说:
“军队吗,那么点酒还给钱。我活了四十来岁,还是第一次见到哟!”
顺便王耀南同志,还特别提到一句:
“工兵连就住在靠河的一个酒厂旁边,听说酒的价钱也不很贵。”
茅台酒标
综合分析以上史料,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第一,红军严格执行保护工商业政策,公买公卖,不管是喝的酒,还是洗的酒,所有的酒,都是买的。当然也有除外,这就是“义成老烧坊”,因为它的老板在反动地方政权有相当政治地位,所以予以没收。红军带走一部分酒,剩下的分给老百姓。
第二,当年茅台酒的知名度,其实并不高。知道其“盛名”的,只有周恩来同志这样闯荡南北,经历过大场面的大领导,还有熊伯涛这样的酒鬼,多数干部战士知道的白酒,恐怕只有地瓜烧、玉米烧之类家乡土酒。即便是曾担任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妇女部长的李坚真同志,也是闻所未闻。
第三,茅台酒在当年,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如今茅台酒,一般家庭喝酒是喝不起了,三千元上下都是所谓“秒杀价”,要抢才行,有人抢到再倒手,就有差价吃。可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现了茅台酒,大家买来,按当时的行市,一般的干部战士完全买得起的,当地人也不觉得酒价,不过如此。
今天的茅台酒
所以什么东西,一旦把握了源头,再一炒作,价格就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