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科普上亿人次,WE大会如何“助燃”公众热情?

邱牧子 国是直通车 2023-12-19

以高质量科普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10月28日下午一点,北京展览馆剧场前早已排起长队。穿着校服的青少年,三五结伴的大学生,一位父亲指着外场海报,耐心给身边孩子解释什么是“高温超导”。


这是2023腾讯科学WE大会的现场。腾讯科学WE大会已连续举办十一届,近百位全球顶尖科学家登台,分享理论物理、生命科学、天文学等诸多基础科学的前沿话题。


科学家化身“科普员”,将突破性的科学发现与前沿探索,转化成一个个切实的问题、生动的故事。这样的科普交流,从WE大会出发,从线下舞台到线上直播,至今已传递给上亿人次。


接地气的科学家


一如往届,今年WE大会的嘉宾阵容依旧是科学界“顶配”。


七位全球顶尖科学家,有诺贝尔奖得主,也有来自中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德国国家科学院等顶级机构的院士。他们不仅带着观众仰望星空走进深邃宇宙,还聚焦探讨基础科学如何影响人们生活,改变社会生产。他们提出“接地气”的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例如超导,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如果没有超导,核磁共振成像可能都没法在医学检查中广泛应用。WE大会上,我国高温超导研究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系统讲解了超导体的特性及研究价值。在赵忠贤看来,“持续提高超导体临界温度、探索更适于应用的超导体材料和新工艺,将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变革。”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忠贤在WE大会演讲


生产生活发生变革,生命的质量是否也能提高?世界衰老生物学权威琳达·帕特里奇专注研究衰老的基本机制和复杂过程。在她看来,可以利用药物保护人们免受与年龄有关的疾病侵害,而不是等到这些与年龄有关的疾病出现之后,再逐一治疗。她强调:“我们不是为了延长生命的持续时间,而是要解决越来越长的生命末期带来的健康状况问题。”


水是生命的起源,在沙漠中可以凭空取水吗?这是“网状化学”领域开拓者奥马尔·亚基专注解决的问题,他分享了诸多前沿新材料,并介绍了从空气中获取饮用水的技术实践。奥马尔和团队设计了人类历史上首个能从低湿度环境中捕捉、在低温下释放并输送饮用水的装置。目前,这一装置已经落地应用,并用于缓解全球的水资源压力。


奥尔马·亚基还分享了自己如何在儿童时期就着迷于“分子”,在精彩分享的结尾,他告诉大家“做你热爱之事,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现场报以热烈掌声。在这一来一往的交流之间,与科学有关的困惑得到解答,科普的“种子”也在这样的交流中播撒开来。


首发“数字种质库”


“种子是有力量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主任钱前院士现场分享“一粒种子如何改变世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是生存繁衍植物生命体遗传物质的载体。在全球保存的740余万份种质资源中,种子占90%。人类正是利用了种子惊人的繁殖能力进行粮食生产。


钱前分享了中国国家种质资源库的丰富种质资源,保存粮、棉、油、果、蔬等340类作物,总量54万余份的种质资源。他指出,当下全球作物育种正从传统育种转型到智慧育种,迎来以基因编辑、新一代测序等新型生物技术,与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信息技术融合,推动育种向遗传信息数字化、种质创新精准化、预测智能化等方向发展。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结合,推动育种技术创新,是助力种业振兴的重要手段。


大会上还首发了一个“种子”科普产品,即腾讯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作物种质库共建的“数字种质库”。从播种到收获,一颗种子完整的生命周期,要经历萌发、出苗、扬花、成熟。“数字种质库”将利用3D建模等数字技术,高保真三维还原植物生长的过程,动态呈现国家作物种质库的全品类种质资源。


🔹“数字种质库”概念海报


“数字种质库”研发上线后,一是公众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观察种子生长全生命周期状况,细致感受和深入探索种子的奥秘,提高自己对农业科学的认知水平;二是育种专家可以更好地研究植物生长规律、优化种植条件、研究植物病虫害等,探索数字科技助力育种科研的创新方式。


这是腾讯继公布打造“科技树”后,公开宣布落地的首个延展性科普产品。未来,它将作为腾讯科技馆“农业科学”主题常设展厅的核心展项与公众见面。


社会力量投身科普


中国是全世界第一个颁布“科普法”的国家。科普在中国兴起不是一种时髦,而是关系到未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大事。


去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国际科普交流机制,拓宽科技人文交流渠道,实施国际科学传播行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建设科普场馆、设立科普基金、开展科普活动等形式,投入科普事业。


“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以高质量科普有效服务于科技强国建设。”科技部副部长张雨东此前在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交流研讨会上表示,要进一步找准新时代科普工作的定位和着力点,提出要着力加快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


可以看到,中国一方面正在以制度法规政策“组合拳”,给予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力”,另一方面通过“点燃”全社会热情,形成社会各界自发主动投身科普的“向心力”。


2022年,WE大会在十周年时发布了“科技树”,将运用人工智能和全真互联技术,打造一棵系统性呈现人类百年科学发展脉络及突破性成果的“科技树”。过去十一年,从WE大会每年邀请全球顶尖科学家与公众面对面,到衍生推出专为青少年定制的科学小会,再到基于腾讯的技术优势,打造“科技树”和“数字种质库”,WE大会以及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正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应时代之变,以高质量科学普及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推荐阅读

吐槽中国电动汽车“没技术”,这家日本公司外行在哪儿?

北京马拉松倒计时!最后一天备战,专家提醒这些事别做!

又一波外企高管集中访华,都谈了些什么?



编辑:秦   晶

一审:王恩博

责编:魏   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