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构主义运动为什么失败了

2017-06-21 小超人 《城市建筑》

| 编辑:小超人

| 物料来源:wiki、pinterest、google学术

| 如果转载,请联系城市建筑公众平台



每天思考一点点,推荐阅读时间:3min

收藏指数:★★★☆☆

阅读指数:★★★★☆




Sidney Gogrdin (1918-1996) American Constructivist Sculptor & Painter


说起解构主义,大家并不陌生,

但是解构主义真的就是简单将建筑摔碎再粘起来的“主义”吗?其实不然,

今天想和你一起聊聊建筑解构主义运动。




1. 背景 BACKGROUND


建筑设计的社会责任:由于建筑师一直处于社会的精英阶层(这里指的是精英意识 elite consciousness),经常会对现有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状态发出疑问。从现状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这种逻辑在建筑领域也是行得通的。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个建筑师

在他的众多哲学理论著作中,

经常用建筑、城市作为例子说明问题

并且实际上,他设计过建筑,

并且也成功盖出来了,虽然只有一个



建筑师的哲学家属性:建筑师都具有社会学家属性,面对社会问题无法用科学来解答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转向哲学。对于“建筑本质”的求索,从建筑问题诞生之日起,就在实践和理论之间延展。虽然单独研究这两项,很难察觉到其间非常直接的关联性。很多建筑师都通过哲学找到了社会问题的源头,并进行深度的思考,但是解决的效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阿道夫·路斯设计的Villa Moissi, Venice, 1923

路斯,就是说:“装饰即是罪恶”的建筑实践家与理论家

他对很多建筑现象及理论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树一帜的见解

除了对装饰的辩证,还曾和克劳斯探讨过“骨灰盒和尿罐的区别”

其实这是对形式和功能二元对应的本体性思考

这么哲学的路斯,和维特根斯坦是好基友

他评价维特根斯坦:他就是我,我就是他



时代背景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带有批判的怀疑主义成为了当时学界的主流思潮,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有的“上层建筑”,希望通过“拆除”现有的逻辑体系去寻求事物本原。


隔一段时间就自我怀疑一下,这种“反思”式的前进方式一直存在于人类文明史。哲学家首当其冲,去解构现象,挖掘形而上的原本动力。冲锋在前的有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也愿意举和建筑有关的例子)以及欧洲左派批判理论。对当时工业发展推动下的社会机械化前进提出质疑,是这场全面思想运动的根源。


(左)布尔迪厄,(右)德里达

不管什么时候,都有一个规律

大神的朋友是大神,或者说大神有大神的朋友圈

请大家记住这两张酷酷的哲学脸,

他们搅动了整个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思潮




2. 事件点 POINT


德里达1966年10月,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中的嬉戏》的演讲中,矛头直指当时法国乃至国际学术界风头最盛的结构主义的“结构”概念(建筑也有结构主义,这种向先锋文化——文学和艺术学习的思维方式一直贯穿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首次提出了另一个词“deconstruction”,即“解构”,以示拆解、消解传统的理解模式、习惯、结构(大家不要小看这篇演讲,里面的这些词后来都被用到了建筑研究中)。德里达认为,写作不足里表达他的观点,应该把解构主义扩大到建筑学。之后他前往纽约,和彼得·埃森曼一起工作。



彼得·埃森曼是当年的少数派,但对于建筑哲学的求索绝对不孤独

“我的每个作品都在非常狂热地探求什么是建筑;

建筑与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

建筑象征着什么以及建筑功能是什么”



拉维列特公园竞赛:在密特朗总统的主持下,1982年4月8日开始了拉维列特公园国际性方案招标(不得不说密特朗是个神人,主持了多次轰动世界建筑设计“事件”)。设计纲要明确指出:要将拉维列特公园建成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广泛及多元文化牲的新型城市公园:它将是一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法归类”的并由杰出的设计师们共同完成的作品。


伯纳德·屈米获得了一等奖后,声名鹊起

很多人因此将其解读为解构主义大师,其实这并不完全准确

这些看起来很“解构”的图纸,

实际上更多受到的是哲学家德勒兹的图解思想影响

在屈米20世纪70年代关于电影的一系列研讨中便可窥得一斑

推荐阅读德勒兹著作《电影II: 时间和影像》



彼得·埃森曼: 竞赛的结果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这次竞赛彼得·埃森曼也参赛了,而且是和德里达合作。并且通过这次合作,埃森曼领悟了一套建筑解构的哲学概念。(所以说,哲学家对建筑师的影响那是相当的深远的)


谷歌上找到的彼得·埃森曼的参赛图纸,“collages”



提出建筑解构的目的:德里达、埃森曼和丹尼尔·李伯斯金都关心在场形而上学(一看就都是海德格尔的粉丝,在上周《巴什拉的空间诗学》推文中提到:海德格尔的《住居思》被列为经典建筑读物,就是这个根源)。这也成了建筑理论解构主义哲学的主要课题。“此在”与“不此在”的辩证,或者“实在”与“空虚”都常见于埃森曼的建筑项目。德里达和埃森曼都相信所在地就是建筑,而“此在”与“不此在”的辩证则存在于建构与解构之中。(from:wiki百科)




3. 在高潮中跑偏 CHAOS


学界扛鼎:1988年3月伦敦泰特美术馆(Tate Gallery)和学术团体(Academy Group)联合举办了首届解构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建筑师、艺术家、哲学家在会上发言并展开了热烈讨论,英国杂志建筑设计(AD)、德国建筑(Bau)等杂志出了了专刊。1989年6月,AD又出了解构主义专刊II,主编是彼得·埃森曼。


彼得·埃森曼成了当时世界建筑舞台上最为活跃的思想家之一


解构七人:M.维格(Mark Wigley)与P.约翰逊(Philip Johnson)促成了1988年6月现代艺术博物馆展览——“解构主义者的建筑”。这使整个解构主义运动具体化。参与展览的建筑师有彼得·艾森曼、弗兰克·盖里、扎哈··哈迪德、蓝天组、雷姆·库哈斯、丹尼尔·李伯斯金和伯纳·楚米,就是后来我们说的“解构主义七人”。他们也是从20世纪末开始到21世纪,最具话题、影响范围最广的7位建筑师(蓝天组虽然不止一个人,暂且这么表达)。


1988年在MoMA解构主义建筑展览,Image via MoMA

前有学术先锋发言,后有建筑“教父”策展

当年菲利普·约翰逊以82岁高龄出山

解构主义的出道之路可谓风光无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1319glo14s&width=500&height=375&auto=0

Michael Blackwood摄制的纪录片《解构主义建筑师》节选

(可以看看刚刚出名的扎婶)


之后,参加展览的建筑师又都声称,此次展览和“解构主义”并没有关系。解构主义变味的端倪不能更为明显。


分道扬镳:说到建筑学解构主义不得不说到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埃森曼和德里达:一个有哲学梦的建筑师,一个有建筑使命感的哲学家。在很多资料里,将德里达对于埃森曼解构主义思想及建筑解构主义的意义都谈得淡之又淡。实际上,既对又不对。埃森曼在解构主义思想风靡学术界的时候一时风光无二,起点是将德里达解构主义的思想,并做了建筑学方向的“调整”,但是对于作为“看透建筑问题”的哲学家德里达,对于埃森曼在世界范围替解构主义“发声”却并非完全认同。建筑解构主义始于德里达,但最后却连名字都不剩。



"I never talk about deconstruction. Other people use that word because they are not architect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talk about architecture in terms of deconstruction, because we are not talking about ruins or fragments. The term is too metaphorical and too literal for architecture. Deconstruction is dealing with architecture as a metaphor, and we are dealing with architecture as a reality. . . . I believe poststructuralismis basically what I mean by postmodernism. In other words, postmodernism is poststructuralismin the widest sense of the word.“

—— A letter to Peter Eisenman      Author: Jacques Derrida



从主义误读到图像狂欢:将建筑解构主义运动,直接“翻译”成对现有形式的击碎、瓦解、破坏(fragments),其实已经背离了建构主义运动的初衷——寻找事物本质,脱离现有“固定”表象形式的束缚。这种曲解,直接导致了建筑被“碎片化”,解构后的重构又成就了新的图像蒙太奇。于是解构主义的建筑看起来像是把东西摔碎,再重新粘起来。摔碎成为了目的,粘的方式成为了创新。最让人觉得讽刺的是,建筑解构主义运动的成果最后又回到了最初想要打破的柏拉图式事物认知方式——图像。



柏拉图事物认知图式(from wiki百科词条:consciousness)


解构主义建筑继“国际式”后,又成为了一种建筑流行语言

解构止步于形而上的“形”



埃森曼之后关于解构主义的学术会议上再也看不到德里达了。(感兴趣的盆友可以打开链接,看看德里达致埃森曼的长信,会对建筑解构主义的来龙去脉有新的认识。http://isites.harvard.edu/fs/docs/icb.topic1412058.files/Week%208/Eisenman_Derrida.pdf)



4.  批判中落幕 END


尾声: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在其《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和《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著作中,批判了现代主义的形式盲目,并力求重塑建筑的建造逻辑观。对建筑解构主义运动划上了总结般的句号。显然,否定这场运动的并非只有弗兰姆普敦,也并非只有这两本书。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只把解构主义运动当做是众多“主义”的一种。这也致使,解构主义原本的深刻性在建筑运动中并未剩下多少。由此而言,建筑解构主义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失败。



推荐《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 



5.  失败的解构主义运动


存在:讨论建筑的本原问题,从来都是认知建筑问题的基础,以期为目标去进行的运动并无不妥,解构只是在当时世界语境下求是的存在方式。但是显然,建筑师们并没有像自己起初宣称的那样,将存在本原放在首位。运动最后,还是成为了一场形式语言的上位竞赛。所以,最后剩下的也只是碎成一地的形式图像。


埃森曼和德里达的合作理论书籍在2人思想分道扬镳后出版

美国亚马逊上有一个读者的评论既强烈又充满激情:

"这本书里,埃森曼竟然扎哈、盖里都没有提,只说了自己,

他的观点浮皮潦草,但是请大家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

因为里面有德里达的文章,

你会通过阅读知道哲学在建筑中真正的样子..."



总结:一场基于对现有僵化社会认知结构的质疑风暴,从哲学场,转向了文学艺术。从哲学语义学到艺术符号、文学结构,初始的哲学概念从理论到实操的应用方式发生改变,正常使然,但是目的的原初性如果变了味,就会像建筑解构主义运动一样,结局只有面对失败的尴尬。

最尴尬的是,将其它领域的思想作为一种创新的方式,不加分析的使用,这样的尴尬仍在建筑理论发展与实践中仍在继续。



此在:如果说是20世纪60年代的千篇一律的国际式,让人心生厌烦,而导致了怀疑思潮下的反惯常理性构建。那么在当下,我们的建筑设计是不是又陷入了一种新的国际式?



那么今天,

我们是否需要另一场“解构主义”

来救赎我们的建筑观?



今天,

以上。





往期热文导读:


40W+爆文:建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专业?

此生不将就:当年填报的专业,有多少成为了职业

建筑的诗意:巴什拉的空间诗学

大师跟你聊:【独道】Richard Rogers+张轲+K. Michael Hays隔空对话:建筑学的社会性

你要懂艺术:治愈世界的莫兰迪高级灰

技术是未来:德国汉堡音乐厅, 建造细节解密!山峰效果从何而来?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我们用城市的视角解读建筑

我们用建筑的语言诠释城市


感谢关注城市建筑微信

微信平台:城市建筑或UA_2004

官方网站:www.ua2004.com

新浪微博:UA城市建筑

订购热线:0451-86289326

投稿邮箱:ua@ua2004.com

(请标注投稿至杂志还是公众号)

欢迎转发支持,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