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 | 一百多年前,深圳有一群特殊的乡村教师

蒋荣耀 西葫芦 2020-09-12



1863年,12岁的少年陈观海再次归善老家荷坳(今天深圳龙岗荷坳镇)上了新式学堂。

荷㘭一地,在陈观海成长的年代,是客家人的家园。但陈氏一族却是广府人。客家要在广府人地区站住脚跟,土客械斗则是常态,有的地方甚至发生过诸多血腥故事。

在陈观海出生前的1940年代,“因其时余陈族因买墟地与客人相争械斗连年,乡困三春,屠村九月之久”,其牺牲之惨痛可以想见。直到1851年,“全族咸喜复还本乡之庆”。不清楚是一派认输,还是双方妥协解决纷争。总之,在生活归于平静的1851年,陈观海出生。

陈观海故乡荷坳蒲芦围。

荷㘭地处腹地,陈氏所处的蒲芦围是一个葫芦形的古老村落。1853年前,观海的父亲陈德勋认识了一个叫罗存德的德国牧师,自此家族的命运完全改变。

在1850年代到1870年代,荷坳却是西方人频繁拜会的地方,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1853年入村的罗存德,是一个著名的汉学家,后来有《汉语语法》成为洋人来华学习中国文字的工具书;1856年,韩仕伯(Rev. August Hanspach);郭念三(Rev. Heinrick Gocking M.D.)到荷㘭传教及行医,办学。1860年后,叶纳清来到荷坳传教,办学。这时一大批的外国人在中国的乡村推行从未有过的学校教育。

1863年,陈观海到叶氏门下读书时,他的同班同学包括王煜初和王谦如兄弟。

陈观海


叶纳清何许人?1846年,从欧洲的远洋轮船上,先后有四个年轻人登船前往香港,其中巴色会派出的韩山明和黎力基,巴冕会派出的的是叶纳清和库斯特。这艘船在海上走了半多年,1847年才在香港靠了岸。

叶纳清进入内地的第一站是大鹏古城,旋即被城内守军驱逐。1848年,他在今天深圳宝安区的西乡办了ー所学校,他的足迹包括今天宝安的乌石岩、福永、沙井以及龙华的浪ロ。1853年,叶纳清同黎力基的妹妹莱克勒小姐结婚。黎力基那么理性严格的人,竟然将妹妹许配给叶氏,对他的人品才华自然十分认可。

叶纳清和罗存德、郭念三,当然还有黎力基这批人,影响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他们其实也是近代教育进入中国后第一代乡村教师。

他们怎么做乡村教师呢?

按照今天的标准,叶纳清们那时的境遇实是糟糕透顶,在中国办学校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官方驱赶,百姓不理解,只有劫匪对他们感兴趣——因为绑架他们可以索要很多赎金。文献记,叶老师在石龙时曾遇“土人千馀,围之厮杀。有莫姓者,匿公于楼。迨众散,引之逸。”你看,连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

但叶纳清决定开设学校教授生徒。他的做法,一是到处去找钱,一是到处找人。在这么个小小山村里,他请的老师是“黄孝廉甲臣,潘教授鉴蓉,黄茂才执经,陈茂才晓楼,温茂才廷芝等。” 在清代,孝廉指的应该是举人,茂才指的是秀才,他们都用中文来教课。

叶纳清的学校有教无类,但是教学是极为严格的。和陈观海同窗的王煜初,其父亲王元琛在香港即认识叶老师,他把两个儿子王煜初和王谦如都送到叶老师手上。


王元琛。

不过很快叶老师就“退货”给了老王家,原因是王煜初“愚惰至极”,他还建议老王家让孩子去学个木匠,有门手艺总能混口饭吃。

1864年,荷㘭发生一场瘟疫(霍乱),叶纳清日夜不停息参加救治工作,救回众多的村民性命。可惜,他自己和两个儿子却都不幸染疾辞世。

叶牧师去世,学校迁宝安福永,陈观海等诸生随校同往。1867年,陈观海入德国留学,成为中国首位留德的学生。1875年春学成回国,陈观海在广州神道学校任教。1900年陈观海辞去教会职务后,先后从事写作和翻译。1906年还在两广洋务局工作过。

回头我们再看看王煜初,他在家里受了两年管制,突然一日如醍醐灌顶,发誓要开始进击的人生,并再次回到学校。

知道王煜初是什么人吗?他是中国汉语拼音的先驱。说到这里,我还补充一下,在近代中国,有很多乡村知识分子在学术发展上取得了一席之地,甚至还有女性的印迹。这个话题可能值得单独写一篇了。

真让人记住的,还因为他的儿子们太牛掰了。中国古话说母以子荣,父亲其实也经常沾儿子的光啊。

右一王宠惠。

王煜初的儿子们:长子王宠勋曾任汉口汉冶萍煤矿公司经理;次子王宠光扬子机器厂创始人;三子王宠佑中国著的矿床学家;四子王宠惠更是人人皆知,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北洋政府总理、国民政府司法部长、外交部长;五子王宠庆伦敦大学教授;六子王宠益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医学博士。

在荷坳乡村同学录里,我们还提到了王煜初的弟弟王谦如。此人在学校表现一直很好,聪慧好学,没有遭遇像哥哥那样“退货”的难堪。他也是礼贤会香港堂的创建人之一,其子女也颇多成才。

王谦如的名字经常被提及,还因为他为叶恩师写了一篇小传:


公姓叶氏。讳纳清。日耳曼国人。道光廿五年入粤传道。为中国礼贤会开基牧师。初侨寓东莞一乡曰镇口。时洋人入内地之禁未开。往来颇艰。尝传道至石龙。土人千馀。围之厮杀。有莫姓者。匿公于楼。迨众散。引之逸。适镇口与乡邻排械不解。碍于传道。去之。至新安一堡。曰西乡居焉。公聪颖绝伦。博极群书。教授生徒,从游者百馀人。丰贽币,延名士。课徒以中文。如黄孝廉甲臣。潘教授鉴蓉。黄茂才执经。陈茂才晓楼。温茂才廷芝等。门下诸生。亦有博青衿。补饩食者。公亦自通中土典籍。与人辩道。援引经史。虽宿儒亦不过是。而不矜不伐。令人可爱可亲。咸丰八年。中西战事兴。公之资物。为土人所掠。迁居香港数载。在澳门二载。迨和议成。开洋人入内地之禁。遂居归善一乡。曰荷坳。同治三年八月。疫疠大行。荷坳尤甚。公素通医术。活人甚多。有教友数人。同染此疾。公奔往分诊。夜不解衣就榻。更深告急。束衣而往。如是者半月。日间仍课徒如常。未尝言劳。其勤敏有如此。某教友染此疾。屋主防传染。逐之出。教友无屋可归。公寓以己室。汤药自与。不假人。其小心有如此。以积劳过甚。自知不能起。在床褥中。犹以教友为念。命徒往诊。闻一教友已逝。伤心疾益剧。门人见疾不可为。环而请命。口不能言。以手举上者再。竟尔溘逝。时一千八百六十四年八月初六日。距生一千八百二十二年。享年四十有二。呜呼痛哉。公性纯穆和易。能容人。有某幕贪鄙。领脩脯时。预藏赝洋于身。退而回曰。此洋不佳。请换。公佯不知。辄换不与辩。终其身不与人言。其量有如此。持己则严。待人则厚。故一入公之门。有终身不忍离。无论教中教外。闻公之名。皆呼为忠厚长者。会中男女。闻公逝。莫不流涕失声。如丧考妣。其感人之深有如此。在香港置有店铺数间。岁收数百金。为传道经费。至今赖之。己则不名一廛。不置一产为子孙计。安息日捐项。悉散贫乏。己则如数垫出与公会。宣道有神力入人。尝令听者流涕。是年公悬弧辰。门人歌诗三首为公寿。后知皆为日耳曼虞殡诗。亦一异事。荷坳前有山曰长磡仔。公爱其青秀。常徜徉其上。山麓有二教友冢。公游必至此。笑曰。倘吾死。诸君可葬吾于侧。时公固无恙也。俄而病至于卒。门人用公遗言。赙而葬于此。封之树。述公行略。铭其墓。生平著有大学问答。真道衡平。新旧约四字经行世。内子娶黎氏。性行淑。乃巴色会香港黎力基牧师之妹。子三人。长曰道胜。次曰乐善。三曰惠怜。俱在书院肄业。女一人曰可爱。炳堃幸列门墙。知公颇悉。谨就见闻所及。而述之如右。



【后记】下面的图片都是一个世纪前咋深圳这块土地上的乡村教育图景,拍摄于浪口、李朗、葵涌等地。那些学校、教室、建筑大多已经无迹可寻;那些老师,学生也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也有一些东西留下来,光无法遮挡,种子必然发芽……

——谨以此文先给筚路蓝缕之中国乡村教师









更多阅读| 深圳旧时光


特稿 | 40年前,我陪香港作家代表团参观深圳……

深圳赌场生意最好的时候,港客蜂拥而至,入门券就要20万元

深圳河封锁后,那个回不了香港的青年成了走村的染布匠…… | 乡愁里的深圳

我们的队伍是如何打进香港的 | 01

这支部队是如何“打”进香港的?| 02

蛋卷之外的香港元朗:300年与海盗、英国军队和外族人的社交生活

怒海浮沉:一个女知青的偷渡香港之旅

争鸣| 明月究竟几时有?——兼评许鞍华和香港电影金像奖

香港回归20年 | 港深边界大对比,你认得出来哪边是深圳哪边是香港?

发现深圳| 行走在旧时深圳的路上

发现深圳| 这所40多年前“无中生有”诞生的业余艺校

欢迎关注西葫芦公众号:westhulu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