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为祖国做科研 | 为了更好的地球,浙大研究生贡献“人地双赢”的中国方案

优秀的 浙大研究生 2022-07-15



2021年4月22日,第52个世界地球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指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今年的地球日主题。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21级土壤学专业博士生汪思彤和她的同学们正在“百人计划”研究员谷保静的带领下,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氮循环”团队


粮食安全与环境保护并重

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4月,环资学院大楼前,刻着“环境与资源学院”字样的景观石周围的植物已经相继抽出嫩绿的新芽,与春天一起到来的,还有经过了一个寒假,“氮循环”团队“阔别已久”的学术报告会。在报告会上,团队里的研究生互相分享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氮循环研究的相关学术和科研进展,谷保静老师则会不时地给出一些指导和建议。

汪思彤排在本次报告会的第3位。去年3月,她刚刚在Nature子刊上发表了自己探究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发展与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本次报告的主题是她接下来要开展的研究计划——将上一篇成果的研究范围由中国拓展为全球

汪思彤在学术报告会上

谈到自己的研究,“兴趣”是汪思彤不断提及的词。汪思彤在2018年加入了“氮循环”团队,彼时她的专业是土地资源管理,而谷保静老师也在开展土地生态方向的研究。她对城市化、地理信息非常感兴趣,于是在经过了解后加入了谷保静老师的团队,致力于城市化、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研究。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兴趣驱动研究”可以准确地描述汪思彤的科研状态。由于研究性质,汪思彤科研日常是在专业软件Arcgis上重复“跑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正常情况下,每周七天的学习室里都有她早出晚归的身影。

汪思彤在Arcgis上处理数据

在兴趣驱动的同时,“探索”本身也给予汪思彤动力。在进行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关系的研究过程中,她常常会遇到现阶段城市扩张导致预测方法并不适用于自实际研究的问题,如何找到适用的测算方法是研究中的难点,但她表示“寻找的新方法会促进我们思考问题的本质,探索和思考对研究生来说正是重要的学习过程。”

环境与资源学院2021级土壤学专业博士生汪思彤

汪思彤在nature food上发表的文章截图


学科交叉促融合

生态治理新视野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依靠单一学科研究或仅从一个视角出发已经很难解决复杂而充满不确定性的科学问题,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往往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的突破点“氮循环”团队就是一支在土壤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领域进行交叉研究的团队。

“我们团队成员学科背景各不相同,可以通过交叉研究的方式把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一起考虑,从而找到更恰当的分析方法”,谷保静老师如是说。团队现有博士生7人,硕士生4人,一半同学来自公管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这些同学开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研究,具有土地资源利用、土地整治、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研究等学科背景,另一半同学则来自环资学院土壤学专业,他们在科研中更关注土壤内部的微观过程,从而探究土壤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的关系。在“氮循环”团队,两个主导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也促使团队研究生们能更好地探究社会因素与粮食安全和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

谷老师与同学们讨论

出色的科研成果同样得益于密切的团队合作。博士生段佳堃去年12月在Nature food上发表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而“同门合作”正是她开展研究的重要支持,完成这篇文章时,师姐任琛琛的计量经济学分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个人特点,也有各自擅长的技能,大家携手前进。”

环境与资源学院2021级土壤学专业博士生段佳堃

“谷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汪思彤坦然道。聚焦于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领域氮循环研究,谷老师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汪思彤曾参与了谷保静老师发表在Science上分析氮素在全球PM2.5治理中作用的研究,她表示谷老师“科研非常扎实,学术造诣很高,是学术上的榜样”。而在段佳堃看来,谷老师是团队的“重要核心”,不仅在学术上引领他们不断向前,更能规划部署、团结大家。

谷保静老师


引领农业绿色发展

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协调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氮循环”团队的相关研究正在为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描绘一幅理想的蓝图:挖掘城市化释放土地用于作物生产的潜力,探究城市化有利于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发展路径,同时通过“区域氮循环”来实现粮食安全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上述蓝图何以可行?

从事土壤学科研工作以来,汪思彤最深的一个感受是,理论研究落地的过程需要宏观层面更完整的社会保障机制和政策支持。我国近几年逐步推进的土地和户籍制度改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汪思彤、段佳堃的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而与此同时,“氮循环”团队研究成果所提供的新视角和新见解也在不断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政策意义。城乡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今天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也是段佳堃投身农业领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第3个年头,述往思来,“生态保护和粮食安全是全人类的问题,做相关的工作会让我有一种自我实现感”,她十分坚定。段佳堃在nature food上发表的文章截图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城市化、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是否能够协同发展?浙大“氮循环”团队的研究生们正向世界交出一份可行的中国方案。


推荐阅读

1.优秀德育导师 | 计算机学院常瑞:珍惜时间,做最好的自己
2.今日谷雨 | 暮春将尽,初夏将至
3.小宣开讲!11门共同富裕专题党课等你来约~
4.优博微享|认识“自己”,坚定前行
5.“申昊杯”第四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参赛邀请函


文字 | 黄佳怡
图片 | 落雪竹痕 淬翁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 易诗淇
责任编辑 | 易诗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