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家齐:悲观是我们共同的信仰
作者简介
辜家齐,耶鲁大学计算机系硕士,黍苗公益联合创始人。
本文共计1910字15图,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
欲阅读上期文章请点击:乐见岛专稿|我们在金三角跟高死亡率对抗,创造生命的传奇
主持人雪梅老师问我,大家对于名校毕业生去中国农村工作,或多或少心存担忧,我是否遭受过质疑。 当然有。不仅有,而且这些担忧和质疑都是正确的。对于大学生能给乡村带来什么,几乎所有人都打一个问号。最开始,我们一腔热情,以为凭借高等教育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可以大有作为。诚然,凭借我们的媒体关注度和资源优势,可以给一个两个村落带来发展,可是这种塑造典型乡村的方式,在我看来越来越像是强行富集资源,人为制造不公平。
一个村两个村富裕了,背后是成千上万被剥夺被折叠的地区。虽然大家都希望借此做一些模式上的探索,但这些探索的结果让我感到悲观。我不知道,这种公益的高塔,让我们在施予的自我感动中集体高潮之后,还剩下些什么。
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只看到了皮毛。乡村的凋零,是几十年来的各种因素堆叠导致的,那我们怎么能奢求找到速效解法呢?我们抱着救世主的心态来到这里,以为能改变很多,最终发现是乡村在渡我们。如果要说在这一年多的工作中我得到了什么,那就是我明白了两点:第一是,乡村的盛兴也许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第二是,我们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二十多岁的年纪不是谈改变的时候。只有在这个年纪潜下心了解乡村,系统地学习当下种种现象的历史,文化,政策成因,将来我们才能在各个领域肩负起社会责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大学毕业生引入到农村,强调的是学习和感受而不是去改变。
雪梅老师还问,耶鲁计算机系毕业不去硅谷,而去乡村工作,动机是什么?我当然可以打着官腔,说一些伟光正的话。但是也经常问自己,我的动机是什么。当我听到其他国家的朋友们谈论着自己的国家,而我却对占大半个祖国的土地和人们一无所知时,心里产生惭愧;我有受到一百多年前第一批赴美中国留学生“背负国家之未来,赴七万里长途,奋然无悔”的感召;有从新闻和文献上看到极度穷困的人们时心里的难过;也有想着为什么不趁着年轻去冒险,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即使失败了也输得起……
上面提到的这些缘由,在或多或少都有。但现在回望当初的决定,我觉得上述原因固然真实,但是却像是漂浮在空中的宫殿。年轻人有激情有冲劲,他们的理想信念会迅速充血膨胀,但也是易折的。
而深重的羁绊和信念,往往都是点滴之间堆积而出的,没有捷径可走。那么可以说,因为冲动去往祖国的乡村,但是渐渐对土地和与之相连的人们产生了感情,也因为对事物更深入的了解产生了一种更加稳定的驱动力:以悲观作为信仰。
今天盛典的名字是乐天行动派,是比尔盖茨夫妇提出的,Impatient Optimists,字面翻译为等不及的乐观主义者。贫困人口减半,女童接受教育比例逼近男童,贫困地区疫苗接种率显著提高,等等等等,我看大家那么多数据表格得出的结论:这个世界正在越来越好。
可是很抱歉,我觉得悲观才是我们共同的信仰,这句话是从我的老师王锡锌那里学到的,而我也越来越倾向于相信这一点。
通过我有限的乡村工作经历,透过数据去触碰更复杂维度上的一个个生命,透过现象去了解从根本上去了解历史成因,制度变革,文化演变,我也越来越不知道,我乐观的依托是什么。甚至有时候会想,绝对经济收入和生存状况毫无疑问越来越好了,但是那个更加复杂而真实的世界,真的也在越来越好吗?
哲学家康德用自杀的例子阐明义务作为动机驱动和倾向作为动机驱动。大多数人之所以活下去是因为他们热爱生命,而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义务这样做。康德提出了一种事例,他假设了一个毫无希望的、悲惨可怜的人,他的心中充满了绝望,以至于他没有任何继续生存的欲望。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出于义务,而不是出于意向来振奋意志以维持生命的话,那么他的行为就具有道德价值。
这样看来,如果一个人因客观的观察得出悲观的预判结果,但是却从这种悲观中找到了继续工作下去的必要性——因为胜算已经很小了,那我们的离开只会让事情更糟——这样也许是更为纯粹的德性,是为了一件事情本身的正当性而去做,而不是因为他律。
可是看到那些炽热的真挚的乐观主义者时,还是不由地被他们感染——正因为把悲观作为底色,才更加珍惜那些生命中的乍起之光。
注:9月15日下午,乐天行动派2018年度公益盛典在北京举行。包括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公益职业人士、乡村教育工作者、原创音乐人、野生动物保护者、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导演、技术大咖、科幻作家、钢琴家、哲学家在内的来自不同领域千余名乐天行动派汇聚一堂,掀起了一场集结前沿思想与科技创新公益脑力风暴。以上为黍苗公益理事长辜家齐的即席发言。
若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在文末打赏支持,打赏收入将全部用于内容生产上,为诸位提供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
文章为原作者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果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乐见岛运营人员。
The end
编辑:北京乐平公益基金
1. 乐见岛专稿|做老师没有爱,很快要被AI取代——全国名师李镇西谈师生关系
2. 乐见岛专稿丨“年入百万的中学老师不罕见”——悬崖边上的师生关系之挑战篇
5. 乐见岛专稿|刘思敏:中国游客境外遭遇“不公正”如何维权?
9. 乐见岛专稿|我们在金三角跟高死亡率对抗,创造生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