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药清热药

2017-05-08 中医宝典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都是药性寒凉,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即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


  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种清热药的特点,现根据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类:


  (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


  (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候,当忌用。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


  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


  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鲜竹叶、淡竹叶、夏枯草、鸭跖草、西瓜皮、荷叶、莲子心...



  第二节 清肝明目药


  清肝明目药,有清肝火、退目翳的功效,适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等症、其中有些药物尚可用于肝阳上扰的症候。


  清肝明目药: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千里光...



  第三节 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药,常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血热发斑疹及温热病邪入营血、热甚心烦、舌绛神昏等症。热邪入于营分、血分,往往伤阴耗液。本节药物中,如鲜生地、玄参等兼有养阴滋液的作用,故在热病伤阴时,应用此类药物有标本兼顾之效。


  清热凉血药,一般适用于热在血分的病症,如果气血两燔,可配合清热泻火药同用。


  清热凉血药:鲜生地(附:生地)、紫草、犀角、牛黄、牡丹皮、赤芍药、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玄参、茅根、茅针花..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凡功能清热邪、解热毒,适用于各种热毒病症的药物,就叫清热解毒药。热毒病症主要是指丹毒、斑疹、疮痈、喉痹、痢疾等,由于火热痈盛、郁结成毒的病症。


  本节药物都能清热解毒,但由于各药性能不同,所以在应用上又各有特长,在应用于时必须作适当的选择与配伍。若热毒在血分,可与凉血药配合应用;火热炽盛,可与泻火药配合应用;挟湿者,可与燥湿药配合应用。此外,痢疾里急后重,宜配行气药;疮痈属虚者,宜配补益药等等。但发斑、疮疡、喉痹、痢疾等疾患,而属于阴症、寒症者,则不宜使用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忍冬藤、忍冬叶、银花子、金银花露、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犁头草、山慈菇、漏芦、四季青、乌蔹莓、芙蓉花、芙蓉叶、白蔹、鱼腥草、野荞麦根、虎耳草、红藤、败酱草、鬼针草、地耳草、垂盆草、土茯苓、马兰根、射干、山豆根、马勃、橄榄、金果榄、白毛夏枯草、点地梅、一枝黄花、爵床、人中黄、人中白、淡秋石、白头翁、马齿苋、鸭胆子、橄核莲、小飞蓬、鸡眼草、叶下珠、绿豆、绿豆衣、七叶一枝花、半枝莲、白英、龙葵、蛇莓、白花蛇舌草、凤尾草、猪殃殃、天葵子、藤梨根、猪胆汁...



  第五节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症候,如心烦口苦、小便短赤、泄泻、痢疾、黄疸、关节肿痛、耳肿疼痛流脓等病症。


  本节中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等,亦为常用的泻火解毒药,宜互相参证。


  清热燥湿药一般不适用于津液亏耗或脾胃虚弱等症,如须使用,亦应分别配伍养阴或益胃药同用。


  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芩、黄柏、胡黄连、龙胆草、秦皮、苦参、白藓皮...



  第六节 清虚热药


  清虚热药性多寒凉,具有凉血退虚热的功效,适用于骨蒸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虚热药、银柴胡、地骨皮、青蒿、白薇、葎草...



  清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清热药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应用时必须根据热证类型及邪热所在部位,选则相适应的清热药进行治疗。


  二、清热药又必须根据兼夹病症予以适当配伍,如表邪未尽里热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湿热者可配利水渗湿药;热盛里实者可配攻下药;热盛动风者,可配息风药、热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开窍药;血热妄行者可配止血药;邪热伤阴者可配养阴药等。此外,如里热气血两燔,又可清气凉血相兼同用。


  三、清热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伤阳;苦寒燥湿药又可能伤阴,应予慎用。


  四、清热药应用时,必须视病情轻重及药物质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其它具有清热功效的药物


  1.清心:灯心草(利水渗湿药)、麦冬(补虚药)


  2.清肝:桑叶、菊花(解表药)、芦荟(泻下药)、车前子(利水渗湿药)、羚羊角、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紫齿贝(平肝息风药)


  3.清泄大肠:马兜铃(化痰止咳平喘药)


  4.清暑:滑石(利水渗湿药)


  5.清热生津:茅根(止血药)


  6.清热安胎:苎麻根(止血药)


  7.凉血清心:丹参、郁金(活血祛瘀药)


  8.凉血祛风:凌霄花(活血祛瘀药)


  9.凉血消痈:络石藤(祛风药)


  10.清热燥湿:大黄(泻下药)


  11.清热化湿:海桐皮(祛风湿药)


  12.清热解毒:牛蒡子、菊花、升麻(解表药)、大黄(泻下药)、金钱草、垂盆草(利水渗湿)、虎杖、豨签草(祛风湿药)、羚羊角(平肝息风药)、甘草(补虚药)。


  13.清热消肿止痛:冰片(开窍药)


  14.清虚热:秦艽(祛风湿药)


  15.除热止汗:橹豆衣(平肝息风药)


更多中药

牛黄 雄黄 朱砂 鸡血藤 沉香 钩藤 铁皮石斛 桑白皮 益母草 苦参 麻黄 当归 款冬花 淫羊藿 鹿茸 



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归经

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用量

中药的服用法

中药的炮制

中药的采集与贮藏


经络学说【文章目录】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