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药的四气五味

2017-05-06 中医宝典

  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中草药的药性,通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绝大多数已为人们所掌握,如果我们熟悉了各种药物的药性,就可以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一般是,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称为“平”性。由于平性药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的作用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正气,而一般仍称为四气。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它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各种滋味的作用如下:


  (一)辛 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二)甘 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三)酸 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四)苦 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五)咸 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是这样的:


  (一)淡 就是淡而无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能够渗利水湿、通利小便的药 物,大多数是淡味。


  (二)涩 有收敛止汗、固精、止泻及止血等作用。


  由于淡味,没有特殊的滋味,所以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称“淡附于甘”;同时,涩味的作用和酸味的作用相同,因此,虽然有七种滋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气和味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每一种药物既具有一定的气,又具有一定的味。由于气有气的作用,味有味的作用,必须将气和味的作用综合起来看待,例如,紫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可知紫苏的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芦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所以可知芦根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等。


  一般说,性味相同的药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也就有所区别;性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的药物在功效上也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点。例如,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相同,或为苦寒,或为辛寒,其作用就有所差异,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同样是甘味药,但气有所不同,或为甘温,或为甘寒,其作用也不一样,如黄耆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所以,在辨识药性时,不能把药物的气与味孤立起来。


  在临床具体应用时,一般都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的,而在特殊应用的时候,配合其它药物,则或用其气,或用其味。


  【文献摘录】


  《珍珠囊》:「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散结润燥、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钦,咸能软坚,淡能利窍。」


  《用药法象》:「夫药有温凉寒热之气,辛甘淡酸苦咸之味也。...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


  《景岳全书》:「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


  《本草纲目》:「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躁是气....但自素问以来,只以气味言.....。」


  《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近人认为药物味道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味辛的多含挥发油,味酸的多含有机酸,味甘的多含糖类,味音的则可能含生物碱,甘类或苦味质等。」


中药

益母草 苦参 麻黄 当归 款冬花 淫羊藿 鹿茸 ...





1、十四经络图【经络穴位全图】

2、十二时辰对应脏腑图

3、经络与时辰

4、十二原穴功能【图文版】

5、十六郗穴分布与功用【图文版】


十二经脉

1、手太阳小肠经

2、手阳明大肠经

3、手少阳三焦经

4、手太阴肺经

5、手少阴心经

6、手厥阴心包经

7、足太阳膀胱经

8、足阳明胃经

9、足少阳胆经

10、足太阴脾经

11、足少阴肾经

12、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

1、任脉

2、督脉

3、冲脉

4、带脉

5、阳维脉

6、阴维脉

7、阳跷脉

8、阴跷脉


1、经外穴(经外奇穴)

2、交会穴

3、背俞穴

4、募穴(十二募穴)

5、十二募穴歌诀

6、八会穴

7、八会穴歌

8、八脉交会穴

9、下合穴


1、原穴(十二原穴)

2、原穴动力

3、原穴的原理

4、原穴的应用

5、郄穴(十六郄穴)

6、郄穴的应用

7、十六郄穴歌

8、五输穴

9、经穴

10、奇穴


1、阿是穴

2、阿是穴的位置

3、阿是穴的取穴方法

4、阿是穴的临床运用

5、阿是穴的基本性能


1、经络简介

2、经脉简介

3、络脉简介

4、别络简介(十五络脉)

5、浮络简介

6、孙络简介


1、经络-根与结

2、经络-标与本

3、经络-气街

4、经络-四海

5、腧穴的作用

6、腧穴的主治规律

7、腧穴的定位方法


1、十二皮部简介

2、十二经别简介

3、十二经筋【图文版】

4、十二经筋的病变

5、十二经筋的生理功能

6、十二经筋的分布

7、十二经别(六合)

8、十五络穴【图文版】

9、十五络脉走向

10、十五络穴歌


1、十二经脉简介

2、十二经脉歌诀(十四经脉歌诀 任脉-督脉)

3、十二经脉的名称

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5、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6、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7、十二经脉分布简介


1、奇经八脉简介

2、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

3、奇经八脉-八穴歌

4、奇经八脉的作用

5、奇经八脉的特点

6、奇经八脉的医学应用

7、奇经八脉的养生功能

8、奇经八脉名称

9、奇经八脉分布和走向


1、经络辨证

2、经络的定义

3、经络的系统组成

4、现代经络

5、经络的生理功能

6、经络的临床应用

7、经络的循行走向

8、经络的循经传感

9、经络的作用

10、肝炎患者体表经络有压痛点吗?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中医学

1、中医学简介

2、中医史

3、中医治病的实质

4、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

5、中医的起源

6、中医的历代称呼


藏象学说

1、藏象学说简介

2、藏象学说理论形成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4、藏象五系统

5、脏腑关系


精气学说

1、运气学说(五运六气)

2、精气学说

3、气血津液学说及辨证


阴阳学说

1、阴阳简介

2、阴阳特性

3、阴阳变化

4、阴阳属性

5、阴阳关系

6、阴阳临床应用

7、阴阳相倚

8、阴阳渊流


五行学说

1、中医五行简介

2、五行归类的方法

3、五行的相乘、相侮

4、五行的相生、相克

5、五行的制化、胜复

6、五行的母子相及

7、五行指点

8、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

9、中医五行归类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