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代经络

2016-06-11 中医宝典

 


 


  经络的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神经-体液协同模型“


  以经络细胞群为主体的经络延续多年的“神经-体液”,“神经-内分泌-免疫”假说有许多优势,它能比较轻松,且顺其自然地就能解释清楚“神经-体液假说等”费很大劲和很大周折也解释不清的“简单“经络现象。


  而若将现代,精致,实体,单纯,单一的“经络细胞社会模型“,用于传统古代(古典)的,粗特征。


  故又将传统的机体三种调节的另二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补充,综合加入“经络的细胞群模型“使其更具中医的整体性.


  因此,又提出了更具整体(全面)和概括性的经络“细胞群-神经-体液多系统协同模型”或“细胞社会-缝隙-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多系统协同说”,“细胞-缝隙-结缔组织-血管-淋巴-体液(内分泌-免疫)-神经多元系统协同假说”等。


  现代分形经络,1996年张声闳提出“间隙维”(出错):间隙,而邓宇等提出了“分形维经络”;经络是粗糙,不光滑,非管,细胞充填的细胞群的经络。


  一、自身调节-经络


  二、细胞群-经络,细胞社会学经络


  三、分形经络


  经络山脉学说:关于中医经络的科学论证[修正稿]ele经络产生至今,两千年的医疗实践以及近几十年的各种医学研究实验,都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而唯独在人体解剖中没有发现被公认的特殊的经络物质;那么我们应当说经络很可能不是由特殊物质构成的,经络是一种人体已有物质的未知的特性,基于此观点,我做了如下论证:


  一.全新的视角度


  1. 经络可能都是分布在肌肉上面的,经络现象也是通过肌细胞的生物电变化实现的,因此应当认定经络是肌肉的一种特殊的性质.


  2.经络都是处于两条血管之间,经络应当与血管的影响有关.


  3.年青人、女人、健康人的经络现象明显,老年人、男人、久病之人的经络现象不明显,进食前后,进食不同的食物,也会使经络现象发生变化,经络应当与血液的性质有关。


  4.很多自然现象的原理是相似的,如行星环绕恒星旋转,电子环绕原子核旋转,同理两条河流之间的土壤形成山脉,那么两条血管之间的肌肉,是否也可能形成一条特殊的山脉-----经络。


  5--10请到百科:经络学说词条中查找。[5]


  二.现代科学的论证


  1.生理学中写明,蛋白质、氨基酸在血液碱性时显负电性,在血液呈酸性时显正电性,健康人体的血液为弱碱性。我认为,当蛋白质等显负电性时,它们的负电性会吸引中和血液中盐的正离子,排斥盐的负离子,这些被排斥的负离子,一部分会中和掉红细胞外边所吸附的部分正离子,使红细胞内的负离子数大于红细胞外的正离子数,使红细胞整体显负电性。另一部分被排斥的负离子,在血液压力的作用下进入血管壁内,中和掉血管平滑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负离子数大于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数,使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因此我们可以说整条血管显负电性。


  两条显负电性的血管,会使两血管之间其它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靠拢于两血管,而使两血管的中间部分形成一条肌细胞内负离子的数量大于细胞外细胞间液正离子的数量。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的一条线,这条线上的肌细胞内外之间,处于一种正负离子的弱平衡状态。


  2.有实验,敲击经络线上发出的声音比敲击其两侧发出的声音响,这正好证明经络线上肌细胞间液的正离子流向两侧血管,经络线上形成空洞的结果. .


  3.生理学告诉我们,人体动静脉的中小血管具有自动性,这恰好证明了上述论证中血管平滑肌细胞整体显负电性的正确性.这种血管平滑肌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弱平衡,是中小血管自动性的原


  4--12详细内容见于百科:经络学说


  三.本论点的否定


  由于我没有人体立体解剖学的资料,因此希望有专家从以下几点批判本论点:


  1.人体的经络线是否绝大部分或者全部是在肌肉上运行的。


  2.经络线是否是在动静脉相互转化之间的毛细血管处。


  3.食入不同的食物,对于经络是否影响。


  4.脉搏的快慢是否影响经络现象。


  当然我更希望从更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方面批判本论点。


  以上观点可能有错误的地方,为了科学的进步,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论文发表于《医药世界》2006年09期第187页,论文名称《关于中医经络的科学解读》


  作者:李传福


  地址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缸窑镇丰广街


  本文所用资料都是来源于医学教科书《生理学》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交会穴

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的定位方法

经络-根与结

经络-标与本

经络-气街

经络-四海


背俞穴

十六郄穴歌

募穴(十二募穴)

十二募穴歌诀

八会穴

八会穴歌

八脉交会穴

下合穴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动力

原穴的原理

原穴的应用

十二原穴功能【图文版】

郄穴(十六郄穴)

十六郗穴分布与功用【图文版】

郄穴的应用


五输穴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阿是穴的位置

阿是穴的取穴方法

阿是穴的临床运用

阿是穴的基本性能


十二经脉

  1. 手太阴肺经

  2. 手阳明大肠经

  3. 手厥阴心包经

  4. 手少阳三焦经

  5. 手少阴心经

  6. 手太阳小肠经

  7. 足阳明胃经

  8. 足太阴脾经

  9. 足少阳胆经

  10. 足厥阴肝经

  11. 足太阳膀胱经

  12. 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阳跷脉 阴跷脉


奇经八脉

  1. 奇经八脉简介

  2.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

  3. 奇经八脉-八穴歌

  4. 奇经八脉的作用

  5. 奇经八脉的特点

  6. 奇经八脉的医学应用

  7. 奇经八脉的养生功能

  8. 奇经八脉名称


十二经脉

  1. 十二经脉简介

  2. 十二经脉歌诀(十四经脉歌诀 任脉-督脉)

  3. 十二经脉的名称

  4.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5.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6.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经络学说

  1. 经络简介

  2. 经脉简介

  3. 络脉简介

  4. 别络简介(十五络脉)

  5. 浮络简介

  6. 孙络简介

  7. 十二皮部简介

  8. 十二经别简介

  9. 十二经筋【图文版】

  10. 十二经筋的病变

  11. 十二经筋的生理功能

  12. 十五络穴【图文版】

  13. 十五络穴歌

  14. 经外穴(经外奇穴)


藏象学说

  1. 藏象学说简介

  2. 藏象学说理论形成

  3.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4. 藏象五系统

  5. 脏腑关系


  1. 运气学说(五运六气)

  2. 精气学说

  3. 气血津液学说及辨证


阴阳学说

  1. 阴阳简介

  2. 阴阳特性

  3. 阴阳变化

  4. 阴阳属性

  5. 阴阳关系

  6. 阴阳临床应用

  7. 阴阳相倚

  8. 阴阳渊流


五行学说

  1. 中医五行简介

  2. 五行归类的方法

  3. 五行的相乘、相侮

  4. 五行的相生、相克

  5. 五行的制化、胜复

  6. 五行的母子相及

  7. 五行指点

  8. 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

  9. 中医五行归类表


相关文章

  1. 中医学简介

  2. 中医史

  3. 中医治病的实质

  4.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

  5. 中医的起源

  6. 中医的历代称呼

  7. 十二时辰对应脏腑图


  1. 中医辨证“辨症”

  2. 病因辨证:外伤证候

  3. 病因辨证:饮食、劳逸证候

  4. 病因辨证:七情证候

  5. 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

  6. 脉象分类与主病

  7. 浅说对中医药的基本认识(原题:从合理使用中药说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