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任脉

2016-05-20 中医宝典


  任脉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为人体经脉之一,属于奇经八脉,有”阴脉之海“之称。任脉起于小腹,止于眼眶,共有关元、气海等24腧穴。此经主要有调节阴经气血、调节月经的作用,主要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的相关病症。


  任脉(Ren Meridian,RN)是一条经脉,“奇经八脉”之一。计二十四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线上。

“任”字,有担任,任养之意。任脉为“手、足三阴脉之海”。



一、经脉起源


  据《灵枢·五音五味》记载:“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胞中,也是《难经·六十六难》所说的“脐下肾间动气”所在,一般称为“丹田”,指督、任、冲脉之气均发源于此。


二、经脉循环


  1、现代通译


  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古文释义


  古文


  任脉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篇,据《素问·骨空论》记载: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①,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②,至咽喉,上颐③,循面,入目。


  释义


  ①中极之下:中极,穴名,在腹正中线脐下4寸。


  ②关元:穴名,在腹正中线脐下3寸。


  ③颐:指下颌部,即承浆穴。



三、功能主治


  1、生理功能


  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2、症候主治


  此经腧穴通过针灸主要配合治疗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可治疗神志病症。  


《奇经八脉考》在线阅读



四、历代文献


  《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灵枢·脉度》:“任脉……四尺五寸”


  《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



《医宗金鉴》在线阅读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任脉中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两阴间,曲骨之前中极在,关元石门气海边,阴交神阙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联,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端。”


五、本经腧穴


共二十四穴


会阴、曲骨、中极、关元、


石门、气海、阴交、神阙、


水分、下脘、建里、中脘、


上脘、巨阙、鸠尾、中庭、


膻中、玉堂、紫宫、华盖、


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1、会阴


  定位: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小便难,遗尿,阴痛,阴痒,阴部汗湿,脱肛,阴挺,疝气,痔疾,遗精,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0.5~1寸,孕妇慎用。


2、曲骨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


  主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沥,遗尿,疝气,遗精阳痿,阴囊湿痒,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


  操作:直刺0.5~1寸,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


3、中极(膀胱募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


  操作:直刺0.5~1寸,孕妇慎用。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


4、关元(小肠募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此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过度疲劳。


  操作:直刺1~2寸。孕妇慎用。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


5、石门(三焦经募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2寸。


  主治:腹胀,泄利,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经闭,带下,崩漏。


  操作:直刺0.5~1寸。孕妇慎用。


6、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虚脱,形体赢瘦(此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过度疲劳。


  操作:直刺1~2寸,孕妇慎用。


7、阴交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寸。


  主治:腹痛,水肿,疝气,阴痒,月经不调,带下。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8、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操作:禁刺,宜灸。


9、水分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1寸。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翻胃,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


  操作:直刺0.5~1寸。


10、下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2寸。


  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痞块,食谷不化,脾胃虚弱。


  操作:直刺0.5~1寸。


11、建里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肠中切痛,水肿。


  操作:直刺0.5~1寸。


12、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脾的强壮穴。


  操作:直刺1~1.5寸。


13、上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食谷不化,黄疸,泄利,虚劳吐血,咳嗽痰多,癫痫。


  操作:直刺0.5~1寸。


14、巨阙(心经募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6寸。


  主治: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黄疸,泄利。


  操作:直刺0.5~1寸。


15、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剑结合部下1寸。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


  操作:斜向下刺0.5~1寸。


16、中庭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中点。


  主治:胸腹胀满,噎嗝,呕吐,心痛,梅核气。


  操作:平刺0.3~0.5寸。


17、膻中(心包经募穴,气会)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


  操作:平刺0.3~0.5寸。


18、玉堂


  定位:胸正中线,平第3肋间。


  主治:膺胸疼痛,咳嗽,气短,喘息,喉痹咽肿,呕吐寒痰,两乳肿痛。


  操作:平刺0.3~0.5寸。


19、紫宫


  定位:胸正中线,平第2肋间。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吐血,呕吐,饮食不下。


  操作:平刺0.3~0.5寸。


20、华盖


  定位:胸正中线,平第1肋间。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胁肋痛,喉痹,咽肿。


  操作:平刺0.3~0.5寸。


21、璇玑


  定位:胸正中线,天突下1寸,胸骨柄中央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喉痹咽肿。


  操作:平刺0.3~0.5寸。


22、天突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核气,噎嗝。


  操作: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人0.5~1寸。


23、廉泉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主治:舌下肿痛,舌纵流涎,舌强不语,暴喑,喉痹,吞咽困难。


  操作:向舌根斜刺005~0.8寸。


24、承浆


  定位:面部,当颏唇沟正中凹陷处。


  主治:口歪,齿龈肿痛,流涎,暴喑,癫狂。


  操作:斜刺0.3~0.5寸。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奇经八脉

  1. 奇经八脉简介

  2.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

  3. 奇经八脉-八穴歌

  4. 奇经八脉的作用

  5. 奇经八脉的特点

  6. 奇经八脉的医学应用

  7. 奇经八脉的养生功能

  8. 奇经八脉名称


经络学说

  1. 经络简介

  2. 经脉简介

  3. 络脉简介

  4. 别络简介(十五络脉)

  5. 浮络简介

  6. 孙络简介

  7. 十二皮部简介

  8. 十二经别简介


藏象学说

  1. 藏象学说简介

  2. 藏象学说理论形成

  3.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4. 藏象五系统

  5. 脏腑关系


  1. 运气学说(五运六气)

  2. 精气学说

  3. 气血津液学说及辨证


阴阳学说

  1. 阴阳简介

  2. 阴阳特性

  3. 阴阳变化

  4. 阴阳属性

  5. 阴阳关系

  6. 阴阳临床应用

  7. 阴阳相倚

  8. 阴阳渊流


五行学说

  1. 中医五行简介

  2. 五行归类的方法

  3. 五行的相乘、相侮

  4. 五行的相生、相克

  5. 五行的制化、胜复

  6. 五行的母子相及

  7. 五行指点

  8. 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

  9. 中医五行归类表


相关文章

  1. 中医学简介

  2. 中医史

  3. 中医治病的实质

  4.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

  5. 中医的起源

  6. 中医的历代称呼

  7. 十二时辰对应脏腑图


  1. 中医辨证“辨症”

  2. 病因辨证:外伤证候

  3. 病因辨证:饮食、劳逸证候

  4. 病因辨证:七情证候

  5. 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

  6. 脉象分类与主病

  7. 浅说对中医药的基本认识(原题:从合理使用中药说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