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督脉

2016-05-20 中医宝典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也有说起于长强穴),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Du Meridian,DU)是一条经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长强,止于龈交,共28个腧穴。


  督脉位于背后中脊,总制诸阳,故谓之“督”,是奇经八脉的主脉,与六阳经有联系,是“阳脉之海”。督脉与脑、髓、骨息息相关,所谓“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脑为髓之海”。任脉与督脉必相交,下交于会阴之间,上则交于唇。


一、结构特征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分别是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二、分支


  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人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


三、临床表现


  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劂邪犯督脉可表现为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


  督脉虚衰可表现为头昏头重,眩晕,健忘,耳鸣耳聋,腰脊酸软,佝楼形俯,舌淡,脉细弱。


  督脉阳虚可表现为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少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


四、病机分析


  督脉起于会阴,并于脊里,上风府,入脑,上巅,循额。邪犯督脉,则角弓反张,项背强直,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督脉上行属脑,与足厥阴肝经会于巅顶,与肝肾关系密切,督脉之海空虚不能上荣于充脑,髓海不足,则头昏头重,眩晕,健忘;两耳通于脑,脑髓不足则耳鸣耳聋;督脉沿脊上行,督脉虚衰经脉失养,则腰脊酸软,佝偻形俯;舌淡,脉细弱为虚衰之象。督脉主司生殖,为“阳脉之海”,督脉阳气虚衰,推动温煦固摄作用减弱,则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小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亦为虚象。


五、主治病症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症。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患督脉疾病者的病候:腰痛、遗精、白带、气喘、癫痫、聋哑、头痛、脊柱强直。


六、参考文献


   《督脉循行歌》:“督脉小腹骨中央,女子入系溺孔疆。男子之络循阴器,绕篡之后别臀方。至少阴者循腹里,会任直上关元行。属肾会冲街腹气,入喉上颐环肩当。上系两目中央下,始合内眦络太阳。一额交颠入络脑,还出下项肩膊场。夹脊抵腰入循膂,络肾茎篡等同乡。此是申明督脉路,总为阳脉之督纲。”


   《灵枢·经脉》: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七、腧穴歌


《督脉分寸歌》督脉的穴位:


尾闾骨端是长强,二十一椎腰俞当。


十六阳关十四命,三一悬枢脊中央。


十椎中枢筋缩九,七椎之下乃至阳。


六灵五身三身柱,陶道一椎之下乡。


一椎之上大椎穴,上至发际哑门行。


风府一寸宛中取,脑户二五枕之方。


再上四寸强间位,五寸五分后项强。


七寸百会顶中取,耳尖前后发中央。


前顶前项八寸半,前行一尺卤会量。


一尺一寸上星位,前发尺二神庭当。


鼻端准头素骨翏穴,水沟鼻下人中藏。


兑端唇上端上取,龈交唇内齿缝乡。


八、穴位名称


1、长强


  【定位】:在尾骨端下0.5寸,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镇痉熄风,清热利湿,固脱止泻。


  【主治】:①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②癫狂痫。


  【类别】:督脉、足少阳、足太阴经交会穴,络穴


2、腰俞


  【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作用】:调经通络,清热利湿。


  【主治】:①癫狂,癫痫。②痔疾。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④月经不调。


3、腰阳关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强腰补肾,调经通络。


  【主治】:①月经不调,遗精,阳痿。②腰骶痛,下肢痿痹。


4、命门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壮阳益肾,强壮腰膝,固精止带,疏经调气。


  【主治】:①遗精,阳痿。②月经不调,带下。③泄泻。④腰脊强痛。


5、悬枢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温补脾肾,强壮腰脊。


  【主治】:①腰脊强痛。②泄泻,腹痛。


6、脊中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湿,益肾强脊。


  【主治】:①泄泻。②黄疸。③痔疾。④癫痫。


7、中枢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健脾利湿,益肾强脊。


  【主治】:①黄疸,呕吐,腹胀满。③腰脊强痛。


8、筋缩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止痉熄风,健脾调中。


  【主治】:①癫痫。②脊强。③胃痛。


9、至阳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宽胸理气,清热利湿,健脾调中。


  【主治】:①急性胃疼。②黄疸。③胸胁胀痛,咳嗽,背痛。


10、灵台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宣肺止咳,清热解毒。


  【主治】:①急性胃疼。②疔疮。③咳嗽,脊背强痛。


11、神道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养心安神,熄风止痉,清热通络。


  【主治】:①心悸,心痛,失眠,健忘。②咳嗽,噎膈。③脊背强痛。


12、身柱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祛风退热,宣肺止咳,宁心镇痉。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癫痫。③脊背强痛。


13、陶道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宣肺解表,熄风止痉,镇惊安神。


  【主治】:①热病,疟疾。②头痛,脊强。


  【类别】: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


14、大椎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解表清热,疏风散寒,熄风止痉,肃肺宁心。


  【主治】:①热病,疟疾,骨蒸盗汗。②周身畏寒,感冒,目赤肿痛,头项强痛。③癫痫。④咳喘。


  【类别】:督脉、手、足三阳脉交会穴


15、哑门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二颈椎棘突下缘


  【作用】:熄风止痉,通络开窍,疏风活络。


  【主治】:①情志变化引起的精神障碍、乏力。②聋哑。③中风,舌强不语,暴瘖。④癫狂痫。⑤后头痛,项强。⑥鼻衄。


  【类别】:督脉与阳维交会穴


16、风府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作用】:疏散风邪,清心开窍,通利机关。


  【主治】:①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②颈痛项强,眩晕,咽痛。


  【类别】:督脉与阳维脉交会穴


17、脑户


  【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作用】:散风清热,开窍止痉。


  【主治】:①头晕,项强。②癫痫。


  【类别】: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


18、强间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作用】:散风通络,宁心安神。


  【主治】:①头晕,眩晕。②癫狂痫。③中风偏瘫。


19、后顶


  【定位】: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作用】:散风通络,宁心安神。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癫狂痫症。③中风偏瘫。


20、百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平肝熄风,升阳益气,醒脑宁神,清热开窍。


  【主治】:①眩晕,头痛。②昏厥,中风偏瘫,不语。③脱肛,阴挺。④癫狂不寐。


  【类别】: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


21、前顶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作用】:平肝潜阳,清热熄风。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鼻渊。③中风偏瘫,癫痫。


22、囟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作用】:平肝熄风,醒神镇惊。


  【主治】:①头痛,眩晕。②鼻渊。③癫痫。④小儿惊痫。


23、上星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作用】:清肝明目,宣通鼻窍。


  【主治】:①头痛,目痛。②鼻渊,鼻衄。③癫狂。④中风偏瘫。


24、神庭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作用】:清肝明目,熄风止痉,通窍安神。


  【主治】:①失眠,惊悸,痫症。②头痛,眩晕。③鼻渊。


  【类别】:督脉、足太阳、阳明经交会穴


25、素髎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作用】:清热宣肺,宣通鼻窍,苏厥救逆。


  【主治】:①昏迷,昏厥,新生儿窒息。②鼻塞、鼻衄、鼻渊、酒(查皮)鼻。③目胀痛,视物不清。④足跟痛。


26、水沟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作用】:开窍启闭,苏厥救逆,清热化痰,宁神镇痛。


  【主治】:①晕厥,中暑,中风昏迷,精神障碍,牙关紧闭。为急救要穴。②癫狂、痫症。③急性腰痛。④胃疼不止,口喎面肿。


  【类别】:督脉与手足阳明之会


27、兑端


  【定位】: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作用】:清泻胃热,定惊止痛。


  【主治】:①癫狂。②牙龈肿痛,口喎。


28、龈交


  【定位】: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作用】:清热明目,宣通鼻窍。


  【主治】:①急性腰痛。②痔疮出血、痔疾疼痛。③齿龈肿痛。④鼻渊。⑤癫狂。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奇经八脉

  1. 奇经八脉简介

  2.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

  3. 奇经八脉-八穴歌

  4. 奇经八脉的作用

  5. 奇经八脉的特点

  6. 奇经八脉的医学应用

  7. 奇经八脉的养生功能

  8. 奇经八脉名称


经络学说

  1. 经络简介

  2. 经脉简介

  3. 络脉简介

  4. 别络简介(十五络脉)

  5. 浮络简介

  6. 孙络简介

  7. 十二皮部简介

  8. 十二经别简介


藏象学说

  1. 藏象学说简介

  2. 藏象学说理论形成

  3.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4. 藏象五系统

  5. 脏腑关系


  1. 运气学说(五运六气)

  2. 精气学说

  3. 气血津液学说及辨证


阴阳学说

  1. 阴阳简介

  2. 阴阳特性

  3. 阴阳变化

  4. 阴阳属性

  5. 阴阳关系

  6. 阴阳临床应用

  7. 阴阳相倚

  8. 阴阳渊流


五行学说

  1. 中医五行简介

  2. 五行归类的方法

  3. 五行的相乘、相侮

  4. 五行的相生、相克

  5. 五行的制化、胜复

  6. 五行的母子相及

  7. 五行指点

  8. 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

  9. 中医五行归类表


相关文章

  1. 中医学简介

  2. 中医史

  3. 中医治病的实质

  4.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

  5. 中医的起源

  6. 中医的历代称呼

  7. 十二时辰对应脏腑图


  1. 中医辨证“辨症”

  2. 病因辨证:外伤证候

  3. 病因辨证:饮食、劳逸证候

  4. 病因辨证:七情证候

  5. 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

  6. 脉象分类与主病

  7. 浅说对中医药的基本认识(原题:从合理使用中药说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