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二经筋的病变

2016-05-27 中医宝典


  《灵枢·经筋》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这就是十二经筋病候的主要特点,也决定了经筋病候的病理变化不外乎筋急与筋纵两个方面。


  经筋发病的特点为“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主要表现为掣引、痹痛、弛缓、挛急等。治疗上,寒证可采用“燔针劫刺”局部俞穴;热证以泄阳邪为主。


  经筋的病变在临床上多表现为筋脉的牵引、拘挛、弛缓、转筋、强直和抽搐等。


1、手太阳经筋发病


  可见经筋循行、结聚部位掣引疼痛,耳鸣且痛,目闭良久才能视物,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瘘、颈肿等症。治以“燔针劫刺”,以痛为腧。


2、手太阴经筋发病


  可见循行和结聚的部位产生掣引、转筋、疼痛,重者可成息贲病,胁肋拘急、吐血。治疗可用火针疾刺疾出,以局部取穴为主。


3、手少阳经筋发病


  可见本经筋循行部位掣引、转筋,以及舌卷。治以“燔针劫刺”,以局部取穴为主。


4、手少阴经筋发病


  可见胸内拘急,心下积块坚伏名日伏梁;上肢筋有病,肘部牵急屈伸不利;本经筋循行部位掣引、转筋、疼痛。治以“燔针劫刺”,以痛为腧。


5、手阳明经筋发病


  可见经筋循行、结聚部位掣引疼痛及转筋,肩抬举不得,颈部不能左右转动。治以“燔针劫刺”,以局部取穴为主。


6、手厥阴经筋发病


  可见经筋循行所过处掣引疼痛及转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贲病。治以“燔针劫刺”(即火针快速针刺),以局部取穴为主。


7、足太阳经筋发病


  可见足小趾或足跟掣引疼痛、腘窝部挛急、脊背反张、肩不能抬举、腋部和缺盆牵掣疼痛不能左右活动。治以“燔针劫刺”,以局部取穴为主。


8、足太阴经筋发病


  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部疼痛,股内侧牵引髀部作痛,阴器扭转疼痛并向上牵引脐及两胁作痛,且能牵引胸膺和脊内疼痛。治以“燔针劫刺”,以局部取穴为主。


9、足少阳经筋发病


  主要是本经筋循行、结聚之处掣引、疼痛、转筋等。治以火针劫刺,以痛为腧。


10、足少阴经筋发病


  可见足下转筋,所经过和结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转筋的症候,并有痫证、抽搐和角弓反张等。背部经筋拘急,身体产生反折不能前俯;腹侧经筋拘急,则身体不能后仰。治以“燔针劫刺”,以痛为腧,病在内的,可局部药物熨贴、按摩、导引以舒筋脉,或饮汤药以养血。


11、足阳明经筋发病


  可见本经筋循行、结聚部位掣引、转筋、疼痛,以及疝气、猝发性口角斜。若为寒邪则筋脉拘急目不能合;热则筋肉弛缓目不能开。面颊部筋肉若受寒侵袭,拘急不收,引起口角肌肉偏瘫、歪斜。治以“燔针劫刺”,以痛为腧。


12、足厥阴经筋发病


  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前部疼痛,内辅骨部疼痛,大腿内侧疼痛转筋,阳痿或性功能亢进。治宜“燔针劫刺”,以痛为腧。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十二经脉

  1. 十二经脉简介

  2. 十二经脉歌诀(十四经脉歌诀 任脉-督脉)

  3. 十二经脉的名称

  4.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5.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6.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7. 手太阴肺经

  8. 手阳明大肠经


奇经八脉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阳跷脉 阴跷脉


奇经八脉

  1. 奇经八脉简介

  2.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

  3. 奇经八脉-八穴歌

  4. 奇经八脉的作用

  5. 奇经八脉的特点

  6. 奇经八脉的医学应用

  7. 奇经八脉的养生功能

  8. 奇经八脉名称


经络学说

  1. 经络简介

  2. 经脉简介

  3. 络脉简介

  4. 别络简介(十五络脉)

  5. 浮络简介

  6. 孙络简介

  7. 十二皮部简介

  8. 十二经别简介


藏象学说

  1. 藏象学说简介

  2. 藏象学说理论形成

  3.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4. 藏象五系统

  5. 脏腑关系


  1. 运气学说(五运六气)

  2. 精气学说

  3. 气血津液学说及辨证


阴阳学说

  1. 阴阳简介

  2. 阴阳特性

  3. 阴阳变化

  4. 阴阳属性

  5. 阴阳关系

  6. 阴阳临床应用

  7. 阴阳相倚

  8. 阴阳渊流


五行学说

  1. 中医五行简介

  2. 五行归类的方法

  3. 五行的相乘、相侮

  4. 五行的相生、相克

  5. 五行的制化、胜复

  6. 五行的母子相及

  7. 五行指点

  8. 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

  9. 中医五行归类表


相关文章

  1. 中医学简介

  2. 中医史

  3. 中医治病的实质

  4.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

  5. 中医的起源

  6. 中医的历代称呼

  7. 十二时辰对应脏腑图


  1. 中医辨证“辨症”

  2. 病因辨证:外伤证候

  3. 病因辨证:饮食、劳逸证候

  4. 病因辨证:七情证候

  5. 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

  6. 脉象分类与主病

  7. 浅说对中医药的基本认识(原题:从合理使用中药说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