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手阳明大肠经

2016-05-21 中医宝典


  手阳明大肠经是十二正经之一,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本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左右各20穴位。


  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是大肠经。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 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二级学科) ;经络(三级学科)。


  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引。


  经脉循行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食指桡侧缘向上,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经上臂外侧前缘,上肩,出肩峰部前边,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大肠下合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


  支脉从缺盆部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会地仓),交会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于鼻孔两侧,接足阳明胃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主治概要


  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患者主要症状如下牙痛、咽喉肿痛、鼻衄、鼻流清涕、口干、颈肿痛、上肢伸侧前缘及肩部疼痛或运动障碍等。


  历史记载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语译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于足阳明胃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 ⑴ 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⑵ ,喉痹 ⑶ ,肩前髃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 ⑷ 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⑸。


  注释


  ⑴津--此后原有“液”字,《太素》、《脉经》等无。即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手太阳小肠经主“液。


  ⑵鼽衄--鼽,音求,“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⑶喉痹——指咽喉肿痛,壅闭不通的见症。面赤,腮肿,甚则颈外漫肿,汤水难咽,语言不出。


  ⑷脉所过者——指本经脉所过之处。


  ⑸寒粟不复——发寒抖战,难以回温。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


  本经所属穴能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经主治


  大肠经可以有效地防治皮肤病,中医讲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浊气不能及时排出会直接通过大肠排泄,肺功能弱了,体内毒素便会在大肠经淤积,所以脸上起痘身上起湿疹这些问题,大肠经可以十分好的调节,我门可以用刮痧法把里面积攒的淤毒刮出去。


  大肠经属阳明经是气血都很旺的经络,可以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手阳明大肠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证。《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脉经·大肠手阳明经病证》:“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大肠有寒,鹜溏。有热,便肠垢。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患手阳明大肠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面、耳、鼻、喉及热病,有下列病候: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经脉所过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绞痛,肠鸣、泄泻。


  大肠经的失调会引致与大肠功能有关的病症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等。此外,由于大肠经经过口腔及鼻,因此牙痛、流清涕、流鼻血、循经部位的疼痛或热肿等病症都可能显示了大肠经出现问题。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咽喉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虚症:腹痛,腹鸣腹泻、大肠功能减弱、肩膀僵硬、皮肤无光泽、肩酸、喉干、喘息、宿便等。


  实症:腹胀、易便秘、易患痔疮、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肤异常、上脘异常等。


  循行路径


  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


  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


  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


  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


  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上行的一支:


  ⑦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⑴手太阴肺经部分:手阳明大肠经起自手太阴肺经母指桡侧指甲角端后一分许之少商穴,其支者络入食指内侧端之商阳穴。


  ⑵手阳明大肠经部分:由食指内侧端之商阳穴,循食指而上,经二、三间穴,至两骨间之出合谷,上两筋间之阳溪穴,循手臂而上至偏历、手三里穴,入肘外廉之曲池穴,上臑外前至臂臑穴,上肩至肩髃穴,而巨骨穴。


  ⑶督脉部分:从巨骨穴上出于颈项根骨(柱骨)旁,与督脉之大椎穴(第七颈椎下)相会,自督脉大椎穴入交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锁骨上缘中点)。


  ⑷足阳明胃经部分:从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络肺、下膈、属大肠者。


  ⑸手阳明大肠经部分:其支从缺盆穴上颈复循本经之天鼎穴,贯颊至扶突穴,再入下齿中禾臑穴,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迎香穴而终。


  ⑹足阳明胃经部分:手阳明大肠经行至鼻孔迎香穴后,即交于足阳明胃经。


  主要经穴


  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记述,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二十穴


  经络养生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所以,赶紧起床,起床后喝杯温开水,然后奔进厕所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都排出体外吧!不过上厕所不要太赶,很多老年人中风是因为这样引起的。我们不如休息10-20分钟清醒清醒头脑再去。


  建议饮食多选择:茄子、菠菜、香蕉、蘑菇、木耳、玉米、扁豆、豌豆等。


  经刮痧疗法


  合谷


  【定位】手背部第2掌骨桡侧缘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衄、鼻炎、鼻窦炎、牙痛、咽喉肿痛、牙关紧闭、面部肿痛、口眼歪邪、半身不遂、腮腺炎、手指痉挛、臂痛、恶寒、发热、无汗、多汗、咳嗽、胃痛、腹痛、便秘、痢疾、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荨麻疹、疥疮、高血压、昏厥。


  曲池


  【定位】屈时,在时横纹桡侧端稍外方凹陷中。


  【主治】发热性病证、高热、咽喉肿痛、颈淋巴结核、牙痛、目赤肿痛、丹毒、荨麻疹、风疹、湿疹、高血压、上肢麻木、半身不遂、肘关节疼痛、便秘、月经不调、腹痛、呕吐腹泻、痢疾。


  肩髃


  【定位】肩峰前下方。当上臂外展至水平位置时,在肩处出现购个凹陷,在前面的凹陷处即是本穴。


  【主治】肩臂痛、上肢麻木不遂、颈淋巴结核、荨麻疹、高血压。


  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嗅觉减迟、面神经麻痹、口角歪斜。


  要穴主治歌


  大肠与肺相表里,大肠与肺相表里,为传导之官化物出焉


  传导化物通腹气。大肠又可通调腹部气机,其端魄门亦为五脏使


  商阳主刺卒中风,商阳有开窍泄热之效,治中风、热病汗不出


  胸满暴仆痰昏蒙,亦治昏厥、喘满


  咽喉肿起牙齿痛,大肠经贯颊入下齿,治咽喉肿痛、牙痛、痄腮


  指麻耳聋面颊肿。本经为阳明多气多血,可通经治手指麻木及耳聋


  二间三间治颌肿,二间三间可疏阳明经气,治颌肿、目痛


  鼽衄齿喉睡蒙胧。亦治牙痛、喉痹、鼽衄、多卧喜睡及手肿痛


  合谷退热主镇静,合谷为镇痛镇静之要穴,亦为泄热要穴


  头面疹汗刺之宁,头面五官、下颌关节等病皆可取之,亦治皮肤病、汗症


  解表通经滞难产,可解表清热治表证,亦治滞产、经闭、痛经


  肠痈偏瘫惊风平,为大肠原穴,治胃肠之配穴,亦可祛凤定惊,治中凤、惊风


  阳溪主治诸热证,阳溪为经火穴,有清热安神之功,治诸热证


  瘾疹腕痛目咽肿。亦治咽喉肿痛、头痛、耳鸣、目赤及手腕痛


  温溜消肿安神腑,温溜有清热消肿、安神通腑之功,治肠鸣腹痛


  腹痛面肿痫舌吐。亦治喉痹、面肿、头痛及癫痫吐舌


  三里消胀穴在手,手三里弹拨可消针感后遗,亦可清热明目


  腹胀不仁瘫难走。本穴善于理气通经,治腹胀吐泻、半身不遂、手臂不仁


  曲池退热调营卫,曲池善于调和营卫,为退热要穴,可清阳明经热、腑热


  皮病风疹半身痿,治诸皮肤病,如风疹、瘾疹,又可通经活络


  头痛眩晕膝肿痛,治头痛、牙痛及半身不遂、肩痛、膝肿


  癫狂善惊调肠胃。亦有清头明日之功,治癫狂,又为治肠胃病之要穴


  臂臑理气兼明目,臂臑有理气消痰、清热明日之功


  肩臂疼痛目疾主;主治肩臂疼痛及诸目疾,如红肿、疼痛、畏光等


  肩髃通经治瘫痪,肩髃为治肩病之局部要穴,善于通经活络


  手挛瘰疬肩周炎;治半身不遂、肩凝证及瘰疬、诸瘿


  扶突清咽止呃逆,扶突有清咽利膈止呃之效,治呃逆


  暴喑咳喘臂不起。亦可通经治上肢麻木不举及咽喉诸疾


  迎香通窍鼻病灵,本穴可宣肺气、通鼻窍,治鼻塞、鼻渊


  面瘫面痒若虫行,亦有散风通络、宣肺利水之功,治面痒、口歪


  斜向鼻根三分刺,可平刺、斜刺至鼻甲部


  禁灸放血治眼病。本穴只针不灸。内迎香放血治红眼病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奇经八脉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阳跷脉 48 31584 48 15288 0 0 3638 0 0:00:08 0:00:04 0:00:04 3638阴跷脉


奇经八脉

  1. 奇经八脉简介

  2.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

  3. 奇经八脉-八穴歌

  4. 奇经八脉的作用

  5. 奇经八脉的特点

  6. 奇经八脉的医学应用

  7. 奇经八脉的养生功能

  8. 奇经八脉名称


经络学说

  1. 经络简介

  2. 经脉简介

  3. 络脉简介

  4. 别络简介(十五络脉)

  5. 浮络简介

  6. 孙络简介

  7. 十二皮部简介

  8. 十二经别简介


藏象学说

  1. 藏象学说简介

  2. 藏象学说理论形成

  3.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4. 藏象五系统

  5. 脏腑关系


  1. 运气学说(五运六气)

  2. 精气学说

  3. 气血津液学说及辨证


阴阳学说

  1. 阴阳简介

  2. 阴阳特性

  3. 阴阳变化

  4. 阴阳属性

  5. 阴阳关系

  6. 阴阳临床应用

  7. 阴阳相倚

  8. 阴阳渊流


五行学说

  1. 中医五行简介

  2. 五行归类的方法

  3. 五行的相乘、相侮

  4. 五行的相生、相克

  5. 五行的制化、胜复

  6. 五行的母子相及

  7. 五行指点

  8. 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

  9. 中医五行归类表


相关文章

  1. 中医学简介

  2. 中医史

  3. 中医治病的实质

  4.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

  5. 中医的起源

  6. 中医的历代称呼

  7. 十二时辰对应脏腑图


  1. 中医辨证“辨症”

  2. 病因辨证:外伤证候

  3. 病因辨证:饮食、劳逸证候

  4. 病因辨证:七情证候

  5. 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

  6. 脉象分类与主病

  7. 浅说对中医药的基本认识(原题:从合理使用中药说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