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穴(十二原穴)

2016-06-05 中医宝典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定义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源流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


  穴位


  胆经——丘墟;

  肝经——太冲;

  小肠经——腕谷;

  心经——神门;

  胃经——冲阳;

  脾经——太白;

  大肠经——合谷;

  肺经——太渊;

  膀胱经——京骨;

  肾经——太溪;

  三焦经——阳池;

  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①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和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②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参见原穴条。


  又 十二原(穴)


  原即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原穴,其意有二。


  ⑴指分布在人体手腕与足踝之间及以下、胸、脐等处的十二个原穴,即五脏输穴和膏、肓的十二个原穴。


  具体指双侧的:

  太渊2个(肺脏之原穴)、

  大陵2个(心脏之原穴→实指心包之原穴)、

  太冲2个(肝脏之原穴)、

  太白2个(脾脏之原穴)、

  太溪2个(肾脏之原穴)、

  鸠尾1个(膏之原穴)、

  脖胦1个(肓之原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按:本篇只言五脏之原,而不言六腑,乃以鸠尾、脖胦足之。《难经·六十六难》则五脏之外,言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则始于十二原为悉耳。”


  张介宾《类经·八卷·经络类十五》注:“此十二原者,乃五脏之气所注……上文五脏之原各二,并膏、肓之原,共为十二。”


  按:心脏之原穴为何是大陵穴?因为心脏无腧穴之缘故。《灵枢·邪客》篇云:“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黄帝曰:少阴独无腧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其余脉出入曲折,其行之疾徐,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


  实际上,心脏亦有腧穴及原穴,《内》、《难》经未载,原穴即上经文兑(锐)骨端之神门穴是也,晋·皇普谧《针灸甲乙经》予以补充心经之腧穴及心脏之原穴。《甲乙经·卷之三·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云:“神门者,土也。一名兑冲,一名中都。在掌后兑骨之端陷者中,手少阴脉之所注也,为俞。”


  ⑵十二经之原穴,简称十二原。


  经气“所注为输”(输乃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第三位),六阴经无原穴,乃以输代原,即肺经之原太渊、心经之原神门、肝经之原太冲、脾经之原太白、肾经之原太溪、心包经之原大陵;六阳经经气“所过为原”穴,即胆经之原丘墟、胃经之原冲阳、三焦经之原阳池、膀胱经之原京骨、大肠经之原合谷、小肠经之原腕骨。


  《难经·六十六难》云:“《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


  《灵枢·本输》篇云:“肺……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输”、“心……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输”、“肝……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输”、“脾……注于太白,太白,核骨之下也,为输”、“肾……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输”、“膀胱……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胆……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胃……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三焦者……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手太阳小肠者……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大肠上合手阳明……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间,为原”。


  《甲乙经·卷之三·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云:“心……神门者,土也。一名兑冲,一名中都。在掌后兑骨之端陷者中,手少阴脉之所注也,为俞。”


  按:关于少阴心经之原穴,清·徐大椿《难经经释》注云:“按:大陵乃手厥阴心主之穴,而此以为心之原者,何也?


  《灵·九针十二原篇》云:‘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


  《灵·邪客篇》云:‘少阴独无俞何也?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此大陵所以为心之原也。


  其取神门,则又有说,《邪客篇》云:‘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即此所谓兑骨也。


  然此乃治病取穴之法,而兑骨并非少阴之原也,今乃以大陵为心之原,又以兑骨为少阴之原,心即少阴也,如此则少阴不但有俞,且有两俞矣,何弗深考也。


  又按:《灵·本输篇》云:‘心出于中冲为井木,溜于劳宫为荥,注于大陵为俞,行于间使为经,入于曲泽为合’,此皆手厥阴之穴,而经以为心所出入之处,若厥阴本经,经文反不指明井、荥等穴,则手少阴之俞,即手厥阴之俞可知。


  至《甲乙经》始以少阴本经之‘少冲为井,少府为荥,神门为俞,灵道为经,少海为合’,至此而十二经之井、荥乃备。然此乃推测而定,实两《经》之所无也。今以兑骨为少阴之原,此《甲乙经》之所本也。”所言甚是。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五输穴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阿是穴的位置

阿是穴的取穴方法

阿是穴的临床运用

阿是穴的基本性能


十二经脉

  1. 手太阴肺经

  2. 手阳明大肠经

  3. 手厥阴心包经

  4. 手少阳三焦经

  5. 手少阴心经

  6. 手太阳小肠经

  7. 足阳明胃经

  8. 足太阴脾经

  9. 足少阳胆经

  10. 足厥阴肝经

  11. 足太阳膀胱经

  12. 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阳跷脉 阴跷脉


奇经八脉

  1. 奇经八脉简介

  2.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

  3. 奇经八脉-八穴歌

  4. 奇经八脉的作用

  5. 奇经八脉的特点

  6. 奇经八脉的医学应用

  7. 奇经八脉的养生功能

  8. 奇经八脉名称


十二经脉

  1. 十二经脉简介

  2. 十二经脉歌诀(十四经脉歌诀 任脉-督脉)

  3. 十二经脉的名称

  4.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5.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6.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经络学说

  1. 经络简介

  2. 经脉简介

  3. 络脉简介

  4. 别络简介(十五络脉)

  5. 浮络简介

  6. 孙络简介

  7. 十二皮部简介

  8. 十二经别简介

  9. 十二经筋【图文版】

  10. 十二经筋的病变

  11. 十二经筋的生理功能

  12. 十五络穴【图文版】

  13. 十五络穴歌

  14. 经外穴(经外奇穴)


藏象学说

  1. 藏象学说简介

  2. 藏象学说理论形成

  3.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4. 藏象五系统

  5. 脏腑关系


  1. 运气学说(五运六气)

  2. 精气学说

  3. 气血津液学说及辨证


阴阳学说

  1. 阴阳简介

  2. 阴阳特性

  3. 阴阳变化

  4. 阴阳属性

  5. 阴阳关系

  6. 阴阳临床应用

  7. 阴阳相倚

  8. 阴阳渊流


五行学说

  1. 中医五行简介

  2. 五行归类的方法

  3. 五行的相乘、相侮

  4. 五行的相生、相克

  5. 五行的制化、胜复

  6. 五行的母子相及

  7. 五行指点

  8. 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

  9. 中医五行归类表


相关文章

  1. 中医学简介

  2. 中医史

  3. 中医治病的实质

  4.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

  5. 中医的起源

  6. 中医的历代称呼

  7. 十二时辰对应脏腑图


  1. 中医辨证“辨症”

  2. 病因辨证:外伤证候

  3. 病因辨证:饮食、劳逸证候

  4. 病因辨证:七情证候

  5. 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

  6. 脉象分类与主病

  7. 浅说对中医药的基本认识(原题:从合理使用中药说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