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是穴的位置

2016-06-04 中医宝典


  阿是穴是针灸或推拿医师经常选取的穴位。阿是穴的位置确定阿是穴的方法是,大夫用力按压患者,当压到最痛的一点时,患者会大叫一声“啊”,此点即是。一般认为,阿是穴是患者发病时机体任何部位出现的压痛点。按、揉阿是穴,可使局部的气血趋于畅通,对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许多腰腿痛或肩颈痛患者都有体会,他们腰痛捶腰,腿痛捶腿,其实这就是利用阿是穴在治疗。


  “阿是” 一词出于吴语,意思是“是不是?可是?”。实际上,阿是穴的意义并不只是痛处取穴,治疗方式也不仅是按揉一途。 早在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就在《备急千金要方·灸例》中对阿是穴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说明,阿是穴不一定是“按之疼痛”之处,还包括“按之快然”之处。同时提出了可以根据病情对阿是穴进行针刺或温灸。


  基于这个理论,后世医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阿是穴的选取方式及治疗手法做出有益补充,使阿是穴成为临床经常使用并且疗效显著的重要穴位。


  目前认为,阿是穴在机体正常的状况下并不存在,它是一类在机体疾病情况下显示出来的临时性腧穴,且随病情变化而发生变化。机体疾病状态下,寻切按压肢体可发现这些“按之疼痛”或“按之快然”的特殊反应点。它们不一定仅存在于经穴或奇穴中,可以存在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较完善的阿是穴取穴方式应顾及到“面”、“点”、“线”三方面。所谓“面”,指患者病痛之部位,成为医生寻找阿是穴的大概区域。所谓“点”指医生在“面”的范围内寻取的并经患者认同的敏感点,其特点是要询问患者:“阿是”(“是不是”),是否有“按之快然” 或“按之疼痛”之感。所谓“线”,指医生根据患者症状辨别该阿是穴之经脉脏腑的从属关系,在相关的经脉上寻取其他的反应点或敏感的经穴奇穴,亦为阿是穴。


  除了按揉的手法之外,当阿是穴应用于肌肉筋骨的痛证治疗时,治疗途径多为针刺、放血等;应用于胃脘痛、腹泻等虚寒性疾病时,则多采用艾灸等方法。


  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应用阿是穴进行自我保健。如看书或上网过久,眼睛感到疲劳时,可以点按常用的穴位风池穴和太阳穴,也可沿着眉毛用力点按,可起到醒神明目的作用。当头痛及颈部僵紧不适时,可以大拇指与其他四指交替在头上以手指点按,或在颈部的阿是穴处揉按。有慢性腰痛的人,可以以坐位姿势,双手掌贴于腰侧部,以中指和无名指寻找腰部阿是穴,并揉按之。注意用力要适度,以免损伤皮肤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有皮炎及感染等疾患的人禁止点穴治疗。


  阿是穴主要是指无一定的名称,无固定部位,无一定的数目,无固定的治病功能,即患处、痛点、病理反应点即为该穴。哪里有病就在哪里治疗。《素问》王冰注曰:“不求穴俞,而直取居邪之处,此类皆阿是穴也”。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十二经脉

  1. 手太阴肺经

  2. 手阳明大肠经

  3. 手厥阴心包经

  4. 手少阳三焦经

  5. 手少阴心经

  6. 手太阳小肠经

  7. 足阳明胃经

  8. 足太阴脾经

  9. 足少阳胆经

  10. 足厥阴肝经

  11. 足太阳膀胱经

  12. 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阳跷脉 阴跷脉


奇经八脉

  1. 奇经八脉简介

  2.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

  3. 奇经八脉-八穴歌

  4. 奇经八脉的作用

  5. 奇经八脉的特点

  6. 奇经八脉的医学应用

  7. 奇经八脉的养生功能

  8. 奇经八脉名称


十二经脉

  1. 十二经脉简介

  2. 十二经脉歌诀(十四经脉歌诀 任脉-督脉)

  3. 十二经脉的名称

  4.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5.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6.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经络学说

  1. 经络简介

  2. 经脉简介

  3. 络脉简介

  4. 别络简介(十五络脉)

  5. 浮络简介

  6. 孙络简介

  7. 十二皮部简介

  8. 十二经别简介

  9. 十二经筋【图文版】

  10. 十二经筋的病变

  11. 十二经筋的生理功能

  12. 十五络穴【图文版】

  13. 十五络穴歌

  14. 经外穴(经外奇穴)


藏象学说

  1. 藏象学说简介

  2. 藏象学说理论形成

  3.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4. 藏象五系统

  5. 脏腑关系


  1. 运气学说(五运六气)

  2. 精气学说

  3. 气血津液学说及辨证


阴阳学说

  1. 阴阳简介

  2. 阴阳特性

  3. 阴阳变化

  4. 阴阳属性

  5. 阴阳关系

  6. 阴阳临床应用

  7. 阴阳相倚

  8. 阴阳渊流


五行学说

  1. 中医五行简介

  2. 五行归类的方法

  3. 五行的相乘、相侮

  4. 五行的相生、相克

  5. 五行的制化、胜复

  6. 五行的母子相及

  7. 五行指点

  8. 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

  9. 中医五行归类表


相关文章

  1. 中医学简介

  2. 中医史

  3. 中医治病的实质

  4.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

  5. 中医的起源

  6. 中医的历代称呼

  7. 十二时辰对应脏腑图


  1. 中医辨证“辨症”

  2. 病因辨证:外伤证候

  3. 病因辨证:饮食、劳逸证候

  4. 病因辨证:七情证候

  5. 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

  6. 脉象分类与主病

  7. 浅说对中医药的基本认识(原题:从合理使用中药说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