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络与时辰

2016-06-14 中医宝典


相关文章十二时辰对应脏腑图





  胆经子时


  (23:00-1:00)


  此时胆经最旺摄生学认为:"肝之余气,泻于胆,聚而成精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决定于胆气以壮胆,邪不能侵胆气虚则怯,气短,谋虑而不能决断"因而可知胆的重要性。有些人等闲切除患者的胆,是不负责的表现。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睡,胆方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脑筋清楚,精神和面红润。反之,子时前不睡者,精神和面清白出格是胆汁缺乏新陈代谢的气而变浓结晶,形成结石,犹如海水变浓晒成盐此中一部门人还会是以而"胆怯"


  胆经这时要上床困觉,利于骨髓造血。




  肝经丑时


  (1:00-3:00)


  此时肝经最旺,"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撑持,废旧的血液裁减,新颖的血液孕育发生,这类代谢都是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摄生学认为:"人卧则血归与肝"。若丑时未入睡的话,肝还在输出能量,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丑时前未入睡者,脸色青灰,情志倦怠而焦躁,易生肝病。肝经最旺的丑时是肝脏修复的最佳时段。




  肺经寅时


  (3:00-5:00)


  此时肺经最旺,"肺朝百脉",肝于丑时推陈出新,将新颖血液提供给肺,经由肺送往全身。因此,人在早晨脸色红润,精神抖擞。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肺经呼吸运作最佳的时候,而此时脉搏最弱。




  大肠经卯时


  (5:00-7:00)


  此时大肠经最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颖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步入兴奋状况,完成对食品中水分与营养的吸收,排出渣滓。这时起床,大肠蠕动旺盛,适合吃早餐。




  胃经辰时


  (7:00-9:00)


  此时胃经最旺,人在7:00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如果胃火过盛,表现为嘴唇干,重则豁嘴或生疮。胃经胃最活跃,此时一定吃早餐,每一天这时敲胃经最佳,开始工作人体的发电系统。




  脾经巳时


  (9:00-11:00)


  此时脾经最旺,"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效好,表现为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红润。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心经午时


  (11:00-13:00)


  此时心经最旺,"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表"。心气鞭策血液运行、养神、养气、养筋。人在中午能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益,可以使乃至晚上精神抖擞 。心经此时保养表情舒服,适当休息或午睡。




  小肠经未时


  (13:00-15:00)


  此时小肠经最旺。小肠分清浊,把水液归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肠,精华上输至脾。未时是小肠最活跃的时候,故午餐应在下午1时前吃。




  膀胱经申时


  (15:00-17:00)


  此时膀胱经最旺,膀胱储藏水液和津液,轮回水液并将骈枝部分排出体外。津液在体内轮回,若膀胱有热,可致膀胱咳,咳而夜尿证。膀胱经膀胱最活跃的时候,适当多喝水。




  肾经酉时


  (17:00-19:00)


  此时肾经最旺,"肾藏于生殖之精,肾为天赋和五脏六腑之精之根"。人体经过申时泄火排毒,肾在酉时步入储藏精华的阶段。肾经适合休息 。




  心包经戌时


  (19:00-21:00)


  此时心包经最旺,"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是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心包经戌时行旺,可断根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无缺状况。心包经旺时宜随便走走,这时心脑颅神经器官系统最活跃,心脏欠好的人最好这时候敲心包经,成效最佳。




  三焦经亥时


  (21:00-23:00)


  此时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备主持诸气,疏通水路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人如果在亥时深度睡眠,百脉可休息生息,对身板十分有益,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独特之处,即亥时困觉。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经络的定义

经络的系统组成

现代经络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临床应用

经络的循行走向

经络的循经传感

经络的作用


交会穴

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的定位方法

经络-根与结

经络-标与本

经络-气街

经络-四海


背俞穴

十六郄穴歌

募穴(十二募穴)

十二募穴歌诀

八会穴

八会穴歌

八脉交会穴

下合穴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动力

原穴的原理

原穴的应用

十二原穴功能【图文版】

郄穴(十六郄穴)

十六郗穴分布与功用【图文版】

郄穴的应用


五输穴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阿是穴的位置

阿是穴的取穴方法

阿是穴的临床运用

阿是穴的基本性能


十二经脉

  1. 手太阴肺经

  2. 手阳明大肠经

  3. 手厥阴心包经

  4. 手少阳三焦经

  5. 手少阴心经

  6. 手太阳小肠经

  7. 足阳明胃经

  8. 足太阴脾经

  9. 足少阳胆经

  10. 足厥阴肝经

  11. 足太阳膀胱经

  12. 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

任脉  督脉  冲脉  带脉

阳维脉 阴维脉 阳跷脉 阴跷脉


奇经八脉

  1. 奇经八脉简介

  2. 奇经八脉的分布规律

  3. 奇经八脉-八穴歌

  4. 奇经八脉的作用

  5. 奇经八脉的特点

  6. 奇经八脉的医学应用

  7. 奇经八脉的养生功能

  8. 奇经八脉名称


十二经脉

  1. 十二经脉简介

  2. 十二经脉歌诀(十四经脉歌诀 任脉-督脉)

  3. 十二经脉的名称

  4.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5.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6.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经络学说

  1. 经络简介

  2. 经脉简介

  3. 络脉简介

  4. 别络简介(十五络脉)

  5. 浮络简介

  6. 孙络简介

  7. 十二皮部简介

  8. 十二经别简介

  9. 十二经筋【图文版】

  10. 十二经筋的病变

  11. 十二经筋的生理功能

  12. 十五络穴【图文版】

  13. 十五络穴歌

  14. 经外穴(经外奇穴)


藏象学说

  1. 藏象学说简介

  2. 藏象学说理论形成

  3.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4. 藏象五系统

  5. 脏腑关系


  1. 运气学说(五运六气)

  2. 精气学说

  3. 气血津液学说及辨证


阴阳学说

  1. 阴阳简介

  2. 阴阳特性

  3. 阴阳变化

  4. 阴阳属性

  5. 阴阳关系

  6. 阴阳临床应用

  7. 阴阳相倚

  8. 阴阳渊流


五行学说

  1. 中医五行简介

  2. 五行归类的方法

  3. 五行的相乘、相侮

  4. 五行的相生、相克

  5. 五行的制化、胜复

  6. 五行的母子相及

  7. 五行指点

  8. 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

  9. 中医五行归类表


相关文章

  1. 中医学简介

  2. 中医史

  3. 中医治病的实质

  4. 中医基础理论(精华版)

  5. 中医的起源

  6. 中医的历代称呼

  7. 十二时辰对应脏腑图


  1. 中医辨证“辨症”

  2. 病因辨证:外伤证候

  3. 病因辨证:饮食、劳逸证候

  4. 病因辨证:七情证候

  5. 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

  6. 脉象分类与主病

  7. 浅说对中医药的基本认识(原题:从合理使用中药说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