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用量
用量,就是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时的分量。一般包括重量(如若干两、若干钱)、数量(如几只、几片)、容量(如若干汤匙、若干毫升)等,它们都是常写于医生处方上希望药房配付的药量。
中草药的用量,直接影响它的疗效。如果应该用大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小量药物,可能因药量太小,效力不够,不能及早痊愈,以致贴误病情;或者应该用小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大量药物,可能因药过量,以致克伐人体的正气,都将对疾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后果。此外,一张通过配伍组成的处方,如果将其中某些药物的用量变更以后,它的功效和适应范围也就随着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对待中草药的用量,应该有严谨而细致的态度。一般说来,在使用药物、确定剂量的时候,应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考虑:
1、药物的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在使用剧毒药物的时候,用量宜小,并以少虽开始,视症情变化,再考虑逐渐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应逐渐减少或立即停服,以防中毒或产生副作用。在使用一般药物的时候,对质地较轻或容易煎出的药物如花、叶之类,用量不宜过大;质重或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物、贝壳之类,用量应较大;新鲜的药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较大些,干燥的应较少些。过于苦寒的药物,多用会损伤肠胃,故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大一些;在复方应用时比单味药用量要小一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成人和体质较强实的病人,用量可适当大些;儿童及体弱患者,剂量宜酌减。又病情轻者,不宜用重剂;病情较重者,剂量可适当增加。
现在临床处方一般用量大致如下:
1、一般药物:干燥的一钱至三钱(如麻黄、荆芥、知母等),新鲜的药物一两至二两(如鲜茅根、鲜生地等)。
2、质地较轻的药物:三分至五分(如灯芯草等),或一钱至一钱五分(如白残花、薄荷叶等)。
3、质地较重的药物:三钱至五钱(如熟地、何首乌等),或一两至二两(如石膏等)。
4、有毒药物:毒性较小的用五厘至一分(如雄黄),毒性较大的用一毫至二毫(如砒霜)等。
5、其它用量:一支(如芦根)、一条(如蜈蚣、壁虎)、三只至五只(如葱白、番瓜蒂)、三片至五片(如生姜)、一角(即四分之一张,如荷叶、)、一札(如灯芯草)、数滴(如生姜汁)、十至二十毫升(如竹沥)等等。
现在由于中草药运动的普遍开展,临床上对于草药的用量一般多用五钱至一两,在用药药味较少、药性没有毒性或副作用的情况下是可以的,而且在应用过程中还打破了旧习惯的框框,发现了许多药物的新疗效,对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起了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处方用药药味已经很多,或者有些药物具有不良副作用,用量就应该适当小些。特别是有些药物,一方面固然有良好疗效,但价格又比较昂贵,如犀角、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更应该注意它们的用量。
现在临床处方中草药的用量,是采用“g”为单位的公制。旧制一斤十六两与公制计量单位换算率如下:
1斤(16两)= 0.5kg = 500g
1市两= 31.25g
1市钱= 3.125g
1市分= 0.3125g
1市厘= 0.03125g
【文献摘录】
《本经》:「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中药
3、经络与时辰
十二经脉
1、手太阳小肠经
2、手阳明大肠经
3、手少阳三焦经
4、手太阴肺经
5、手少阴心经
6、手厥阴心包经
7、足太阳膀胱经
8、足阳明胃经
9、足少阳胆经
10、足太阴脾经
11、足少阴肾经
12、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
1、任脉
2、督脉
3、冲脉
4、带脉
5、阳维脉
6、阴维脉
7、阳跷脉
8、阴跷脉
2、交会穴
3、背俞穴
4、募穴(十二募穴)
5、十二募穴歌诀
6、八会穴
7、八会穴歌
8、八脉交会穴
9、下合穴
1、原穴(十二原穴)
2、原穴动力
3、原穴的原理
4、原穴的应用
5、郄穴(十六郄穴)
6、郄穴的应用
7、十六郄穴歌
8、五输穴
9、经穴
10、奇穴
1、阿是穴
2、阿是穴的位置
3、阿是穴的取穴方法
4、阿是穴的临床运用
5、阿是穴的基本性能
1、经络简介
2、经脉简介
3、络脉简介
5、浮络简介
6、孙络简介
1、经络-根与结
2、经络-标与本
3、经络-气街
4、经络-四海
5、腧穴的作用
6、腧穴的主治规律
7、腧穴的定位方法
1、十二皮部简介
2、十二经别简介
4、十二经筋的病变
6、十二经筋的分布
7、十二经别(六合)
9、十五络脉走向
10、十五络穴歌
1、十二经脉简介
3、十二经脉的名称
7、十二经脉分布简介
1、奇经八脉简介
3、奇经八脉-八穴歌
4、奇经八脉的作用
5、奇经八脉的特点
8、奇经八脉名称
1、经络辨证
2、经络的定义
3、经络的系统组成
4、现代经络
5、经络的生理功能
6、经络的临床应用
7、经络的循行走向
8、经络的循经传感
9、经络的作用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中医学
1、中医学简介
2、中医史
3、中医治病的实质
5、中医的起源
6、中医的历代称呼
藏象学说
1、藏象学说简介
2、藏象学说理论形成
4、藏象五系统
5、脏腑关系
精气学说
2、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1、阴阳简介
2、阴阳特性
3、阴阳变化
4、阴阳属性
5、阴阳关系
6、阴阳临床应用
7、阴阳相倚
8、阴阳渊流
五行学说
1、中医五行简介
2、五行归类的方法
3、五行的相乘、相侮
4、五行的相生、相克
5、五行的制化、胜复
6、五行的母子相及
7、五行指点
9、中医五行归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