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二句话说不清楚的泥鳅、黄鳝

2017-08-17 何裕民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经典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编者按

曾几何时,泥鳅、黄鳝被认为是癌症患者的补品。为了帮助患癌症的亲人康复,家人可能会将泥鳅、黄鳝做成每日必备的菜肴。那么食用泥鳅、黄鳝是否就是“补”呢?对癌症患者是否有益呢?

 

常有人追问我一个问题:肿瘤患者泥鳅、黄鳝能吃吗?这个问题还真的一二句话难以说清楚!

 

首先,泥鳅、黄鳝营养价值尚可,味道亦可,但并无特别之处。

 

其次,它们都有鳞,只不过鳞非常细,因此,无关有鳞无鳞(其实,以“有鳞无鳞”来区分对于癌症患者能吃不能吃,本身是个子虚乌有的“伪命题”,并没有严肃的研究或观察提示有无鳞能吃不能吃)。

 

坊间确有一些人吃黄鳝骨头,认为化疗后白细胞恢复得比较快。我临床也见过多例!因此,为了升白,短期吃黄鳝骨头,笔者绝不反对。可惜,反馈意见:一、很难吃;二、不是每个人都确实有效!

 

然而,就像某个已经被证明十分“邪乎”的所谓“健康教母”所吹捧的生吃“泥鳅”可以治疗百病一样(其实纯属胡说八道!),泥鳅、黄鳝在民间某些人士口中也被传得神乎其神!认为其对癌症特别有效。所以,很多易于轻信的患者或家属往往似乎是抓住了泥鳅、黄鳝这类抗癌的“救命稻草”,反复追问笔者,就希望它们真的这么灵验!对此,笔者深不以为然,并要泼些凉水!

 

首先,近期上海市有关部门提醒市民,抽查表明:部分市售泥鳅、黄鳝等生鲜水产品中检出寄生虫,故强调须注意,且特别提出食用前应烧熟煮透(据2012年9月28日的东广新闻)。

 

其实,这是常识和定论。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鳝鱼属合鳃鱼目,它们常常蓄养于池塘或稻田中,喜在多腐植质淤泥中钻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两种鱼类营养价值一般。却浑身常有多种疾病。现在多为人工饲养,同样养在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泥潭里。笔者在农村呆过,常常到水稻田里挖泥鳅、抓黄鳝,用来饱口福,颇为自得。

 

然而,临床中,发现不少痴迷于泥鳅、黄鳝且长期大量进食者,有的会出现一些难以解释的怪现象,似是中毒现象。再一追问,笔者有理由怀疑与大量食用两者有关。何也?笔者几年前参加一项大型科研,得知即使在很边远的地区,中国农村的土地、土壤也被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严重污染了!即便从今天起不再使用这些化工产品!土壤里的毒素也需要八到十年才能有所消解……。而与一般鱼类不一样,泥鳅、黄鳝属底层鱼类,一直潜伏在池塘、稻田、水沟等土壤中,这些地方往往是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工产品的代谢毒素堆积之处。而泥鳅、黄鳝等又在生物学上属于进化层次不高的种类,它们的适应能力很强(越低等的,适应能力越强);排毒能力却较弱(一般正好成反比)。因此,一方面这些毒素摄入很多(它们可以说就是浸泡在这些之中的);另一方面,毒素又难以排出;故体内很可能大量积聚了这类代谢产物,多吃会诱发很多怪病,就不足为奇了!这就可以解释上述怪现象了!

 

当然,健康者偶尔吃吃,绝对无妨!患者偶尔吃吃,也不至于有大碍!但家属问我的潜台词就是:如果“好”(可以)吃,我就大量给他吃,毕竟是一根“救命稻草”么!其实,它们绝对不是“救命稻草”,偶尔改变口味吃吃无妨,大量常吃,很可能有害。特别是癌症患者,本身对毒素的代谢能力差,排出率下降,很可能多吃了,“偷鸡不成,反倒蚀把米”!可不慎乎!

 

》》编后语

中药以性味纠人体之偏,以归经反映中药功效对于人体作用部位。

 

泥鳅,性平,味甘,归肝、脾经,具有补中益气、除湿退黄、益肾助阳的功效。

 

黄鳝,性温,味甘,归肝、脾、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固脱、温阳益脾的功效。需要注意的是凡病属虚热者不宜食。《随息居饮食谱》:“时病前后,疟、痢、胀满诸病均大忌。”

 


|作者简介 |

何裕民,肿瘤治疗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华医学会理事兼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医学哲学协会副会长。

 

来源:何裕民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



 


 



经络学说【文章目录】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