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语药谈:金蝉脱壳

2017-10-16 温长路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编者按

蝉,俗称知了,中原一带盛产物,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食用亦可药用,素有唐僧肉的美誉。蝉性寒,具有散风宣肺、解热定惊等功能。蝉蛹出土后在变成蝉时要蜕去一层皮,这层皮称“蝉退”或“蝉皮”,味甘、咸、寒,入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透疹利咽开音、明目退翳、定惊止痉的功效。今天我们就从“金蝉脱壳”开始说一下中医眼中的蝉。

 

何谓“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一词源自元代刊行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作者不详,是流传于民间的、具有《三国演义》主要情节的话本,但却很少有演义的性质,与同时代流传的《三分事略》都是研究三国故事形成与演变的重要资料。该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中在写到吕布与孙坚的一场鏖战时有:“吕布赶入大林。吕布发箭射孙坚,孙坚使金蝉脱壳计,却将袍甲挂于树上走了。”


 

元、明话本中这类用法甚多,如元·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四折:“天也,我几时能够金蝉脱壳,可不道家有老敬老,有小敬小”、关汉卿《钱大尹智宠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干愁断我肚肠,觅不得个脱壳金蝉这一个谎”、施君美《幽闺记·文武同盟》:“曾记得兵书上有个金蝉脱壳之计,不免将身上红锦战袍挂在这枯桩上,翻身跳过墙去”、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五回:“这贲四巴不得要去,听见这一声儿,一个金蝉脱壳走了”等。

 


从生物学意义上去认识,金蝉脱壳既是蝉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程序,又是蝉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为。后人用它比喻制造假象,脱身逃走的事,也颇为形象。古代兵法中,它被称之为一“计”,流传甚广的兵书《三十六计》中就有此条。现代军事上,也不乏应用此计的成功战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出动陆、海、空三军十万之众,要收复由日本人占领的阿留申群岛。经过连续两个半星期的狂轰滥炸后,美军终于登上了这个孤岛,谁知岛上连日军的影子都没有。原来,守岛日军使了一个“金蝉脱壳”计,在美军实施轰炸计划前就利用一场浓雾的掩护悄悄撤走了。不明真象的美国人,费时费力打了一场糊涂仗。

 

蝉的介绍

 

蝉,为蝉科昆虫。原名“蚱蝉”,由“祚禅”一词演变而来。晋·左思《魏都赋》中有“算祀有纪,天禄有终。传业禅祚,高谢万邦”之句,是说帝位易传之事的。因为蝉的幼虫一旦脱去外壳就变为成虫而去,原来的幼虫只留下一个空壳,与皇帝禅让祚易的道理一样,故就把它命名为“祚禅”了。因蝉属虫类,故从“虫”而又改为“蚱蝉”。看得出,古人在给蚱蝉命名的问题上还真费了一番心思。对此,清·恽敬在《释蟪蛄》一文中亦说,蝉“自其蜕,言之曰蝉”。就是说,蝉因脱壳禅让之故才称之为蝉。 


蝉,又名“齐女”,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云:“牛亨问曰:‘蝉名齐女者何?’答曰:‘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时,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

 

蝉在古时的名字很多,什么鸣蜩、马蜩、蜋蜩、螗蜩、蝒蜩、茅蜩、寒蜩、鸣蝉、秋蝉、胡蝉、寒蝉、麦蚻、蟪蛄、螇螰、蛥蚗、蜓蚞、寒螀、蛁蟟、蜘蟟、蚱蟟、知了等几十种,还不包括在一些地区流传的许多土名在内。迄今,全世界的蝉约有3000余种,我国亦有多种,而以黑蚱蝉为主。

 

蝉的腹部有7节,雄蝉腹部的第一节间有发音器官,俗称“响板”、“鸣器”,正所谓“蝉鸣在胁者”(《本草正义》)。雌蝉没有发音器官,故不会鸣叫,被称为“哑蝉”、“瘖蝉”。国外有昆虫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后指出,雌蝉不仅是个哑巴,而且听觉也非常迟钝,还是个聋子。如此说成立,还得给它添上个“聋蝉”的名字了。

 

蝉的鸣叫声,因品种不同而异:如体大而声宏的蚱蝉,是蝉中的男高音,声音可传数里之外;体中而声柔的蛁蟟,常发出“夜—思—多———”的规律叫声,两短一长,三声一节,节奏明快,甚是优雅,堪称为蝉中的“花腔歌手”;体小而声微的隐蟟,是蝉中的男低音,鸣叫声为“吱———”的一长声,先响后轻,隐隐若箫声之韵。倘若在一个地域能够同时听到群蝉齐鸣,岂不是有一种聆听交响乐的享受!

 

关于蝉鸣的意义,科学界认识不一,说法当然也就不一了:有“求爱”说的,是说雄蝉在用鸣叫向雌蝉发出求爱的呼声;有“报警”说的,是说雄蝉用长鸣以唤起同伴的警觉意识;有“联络”说的,是说蝉鸣是一种语言,鸣叫是蝉在互通信息、交换思想;有“天性”说的,是说蝉鸣是出于其新陈代谢的需要等。人对蝉鸣的评价,完全取决于人的心境,当心情愉快时,蝉鸣自然是动听悦耳的;当心情烦恼时,蝉鸣肯定就是躁人刺耳的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鹭影兼秋静,蝉声带晓凉”,古诗中写的,是诗人在不同环境下各人不同心境的传真。

 

在古人眼里,蝉上饮天之露水,下吮地之母气,为天地精华所育养;站得高,鸣声远,是高洁的象征。蝉因此而受到古人的特别青睐,连有地位妇女的发髻都要梳成蝉翼形,以显示其高雅。文人中也有不少以蝉自喻的,如唐代诗人、大书法家虞世南的《蝉》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被诬下狱后还写出了《在狱咏蝉》的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志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作为老百姓,对蝉是否高洁的问题似乎并不大关心,从实用出发,听听蝉鸣,可以解闷消暑;把大个子的蝉拿来油汆入肴可以品味尝鲜,它香酥可口,还具有鱼、肉的营养价值。另外,把蝉作为饲料喂养鸡、鸭等家禽,能够促进它们的生长,还能增加产蛋率。

 

生态学家认为,蝉属于对树木有害的昆虫,它的寿命虽然只有30天,可其幼虫却是长寿者,可在地下生存4~5年,最长达12年的也有,中经4次脱皮才能从地下爬到树上,变化为成虫。这其间,它始终围绕着树木找营养:在地下,它吸食的是树根部的汁液;在树上,它吸吮的是树干中的汁液,对树木造成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蝉的药用价值

 

作为治病的药物,蝉对人类是有贡献的。《本草纲目》指出:“蝉,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

 

张隐庵说,按照中医取类比象的原则,只要“学者知蝉性之本原,则知蝉蜕之治疗也”:蝉声音清亮,故其善治失音;昼鸣夜息,故可治小儿夜啼;一生多次蜕化,故能退翳、下胎;体态轻浮,故可发斑透疹;蝉蜕身为皮药,故善走皮肤而治瘙痒诸症。

 

临床上,以蝉身清热、息风、镇惊,治疗小儿惊风、惊痫、夜啼。在《圣惠方》《普济方》中,以“蚱蝉散(汤)”命名的方剂就有4首,都是针对上述各种儿科疾患所设的。“蝉蛇之属,解皮则谓之蜕”(章炳麟《新方言》)。

 

蝉之皮———蝉蜕亦为风药,所治与蝉身相近,只是更长于散风热、宣肺、止痉之治,是外感风热、咳嗽音哑、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疔疮肿毒、破伤风、小儿惊痫的常用药物之一。《时病论》中的辛凉解表汤,《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的蝉壳汤、蝉壳散,《小儿痘疹方论》中的快透散、蝉菊散,《赤水玄珠》中的蝉花散、蝉蜕膏,《杨氏家藏方》中的追风散,《圣惠方》中的蝉蜕散,《眼科龙目论》中的五退散等,都是古人治疗上述疾病的经验之方。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了蝉蜕抗惊厥、镇静、阻断交感神经节传导等的作用,把它用于破伤风、慢性荨麻疹、化脓性中耳炎等的治疗屡有显效,更加受到医界的重视。需要加一笔的是,一种真菌———大蝉草的蝉棒束孢菌及其寄主山蝉幼虫的干燥体,“功同蝉蜕,又止疟”(《本草纲目》),入药称“蝉花”(亦称“虫花”),可与蝉蜕混用。 


金蝉脱壳,体亦药,壳亦为药;身去皮留,身有用,皮也有用。管它“三十六计”还是三百六十计,中医有他自己的理解。

 


|作者介绍|

温长路,笔名寓愚、文苕。现为作家、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并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中医药文化分会秘书长、中医药科普分会主任委员和编辑出版、医史文献、医古文、李时珍、王清任等分会常委、副主任等职。

 

来源:养生月刊(2015-7),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经络学说【文章目录】


欢迎关注微信: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100 32455 100 32455 0 0 7560 0 0:00:04 0:00:04 --:--:-- 7561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