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肾虚是怎么回事儿--说说阴虚和阳虚

2017-10-16 沈志顺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编者按

很多人听到或者知道肾虚,但不是所有人知道肾虚还分肾阳虚和肾阴虚。那么什么是肾阴肾阳呢?如何辨别是什么虚呢?

 

本文摘选自《养生必养肾》,作者:沈志顺。该书是国内第一本实用版中医养肾保健指导类图书,从中医养肾的角度说明肾对人体有什么重要作用、肾虚的原因、如何通过调养脏腑功能养肾、如何通过人体经络和穴位养肾、怎样吃才养肾、补肾中草药、怎样运动最养肾、生活细节中的养肾学问、如何增强性功能、男人养肾、女人养肾、人体常见健康问题补肾解决方案、养肾的基本常识等,帮助读者找出肾虚元凶,提供补肾方案、解决全身病痛。

 

肾虚是怎么回事儿--说说阴虚和阳虚

 

中医沈志顺大夫观点:

 

●中青年人容易肾阴虚,中老年人容易肾阳虚。

●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小便发黄、便秘、早泄、遗精等,多是阴虚的表现。

●五心烦热、小便清长、大便溏泻、阳痿等,多是阳虚的表现。

 

简单地说,肾虚就是肾的精、气、阴、阳不足,是中医里肾脏功能方面的问题。我们平常所讲的肾虚包括了肾阴虚、肾阳虚,也包括肾的阴阳两虚。肾虚问题涉及了很多的中医基础理论,一般人很难明白,再加上当前宣传得不够细致,把很多问题都混淆了,所以糊涂的人更多了。

 

我简单介绍一下肾虚,让大家对肾虚能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刚才也说了,肾虚是肾的精、气、阴、阳不足,那么怎么理解精、气、阴、阳呢?

 

肾阴和肾精是属于物质的,肾阳和肾气是属于功能的,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打个比方说,你用电饭锅做饭,米和水就是你做饭要用的物质,煲汤功能、蒸煮功能就是你做饭要使用的电饭锅的功能,家里没米了,你做饭的物质就亏虚了,电饭锅的蒸煮功能坏掉了,你做饭的功能就亏虚了,就这么简单。

 

肾阴虚

 

回到人身上,如果你的精、阴不足了,你身体的物质就亏虚了,如果你的气、阳不足了,你身体的功能就亏虚了。生活中很多人不注意健康,消耗的身体物质比较多,如性生活过于频繁,或者用脑多度、劳力过度,都会使身体的物质匮乏。再有就是人生下来时先天不足,父母给的物质就非常少,你身体的物质当然也是匮乏的。身体的物质匮乏了,人就会出现头晕耳鸣、四肢乏力、腰膝酸软、记忆力减退、容易衰老、脱发、牙齿松动等问题,还有性欲减退、容易早泄、遗精等,这些都归于肾阴虚。

 

阴虚则火旺,所以阴虚的人容易出现“五心烦热”的状况。什么是“五心”?就是两个手心、两个脚心、一个心口。阴虚的人总觉得五心有热的感觉。还有就是容易盗汗。什么是盗汗?就是你睡觉的时候有汗,睡醒的时候没汗。

 

哪些人容易肾阴虚呢?中青年人。中青年是人的一生中最有活力、负担最重的阶段,无论是学习、工作、锻炼,身体消耗的物质会特别多。另外,中青年人性需求也很强,消耗的物质自然也多。

 

肾阳虚

 

刚才说了,肾虚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的,属于阴虚;另一个是功能的,就是阳虚。冰箱不制冷了、洗衣机无法漂洗衣物了、电视机不显像了、手机没法接听了,都是功能出现了问题。回到人身上,人的功能出现问题会怎么样呢?如性功能差,阳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没法正常勃起了,不就是功能出现问题了吗?还有就是小便清长、大便稀薄。为什么呢?吃进肚子里的饭,喝到肚子里的水,物质还是那些物质,为什么别人的大便小便都是正常的,你的不正常了?明摆着就是你身体的把水和饭变成小便大便的功能出现问题了嘛!

 

阳虚生外寒,所以阳虚的人怕冷。所以阳虚的人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畏寒怕冷,手脚冰凉,面色苍白。

 

肾阴虚与肾阳虚的简易辨别

 

那么怎么区分肾阴虚和肾阳虚呢?我告诉大家几个简单的方法。

 

(1)看年龄:一般来说,中青年人容易肾阴虚,中老年人容易肾阳虚。道理很简单,上文也提到过,就是中青年人负担重,身体物质消耗多,很容易出现物质匮乏的状况,所以多出现阴虚;中老年人就不同,他们身体物质消耗小多了,但他们身体器官逐渐衰老,“零部件”的性能已经大不如前,功能往往不好,所以往往出现功能性肾虚,就是肾阳虚。

 

(2)看冷热: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的是阳虚;五心烦热、容易盗汗的是阴虚。

 

(3)看性功能:阴虚的人早泄、遗精的比较多;阳虚的人阳痿的比较多。

 

(4)看二便:小便发黄、便秘的人多属于阴虚;小便清长、大便糖稀的人多属于阳虚。

 

当然,肾阴虚与肾阳虚的共同点也比较多,比如精力不足、腰膝酸软、头昏耳鸣、衰老加快等。况且还有阴阳两虚的情况,所谓阴极及阳、阳极及阴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学会应该用整体的观点看肾虚,辩证治疗。



|作者简介|

沈志顺,中国国际保健学会会员,中医副主任医师,早年师从西北名医刘忠贤教授主修中医内科保健,得中医通俗化理论真传,从事中医内科保健工作20多年。 

 

来源:摘自《养生必养肾》,上海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经络学说【文章目录】


欢迎关注微信: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