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动植物皮有何药用?

2018-01-05 任宏丽、彭卫华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编者按

中医的神奇在于基于“天人合一”上的治病思路,不仅有针灸按跷导引等各种内外治法,还有人所周知的中草药。而常常被人丢弃的各种动植物之“皮”也是常见的一种中药,那么“皮”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

 

什么是“皮”?

 

《说文解字》对皮的解释是“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即以手剥取兽皮,所以“皮”的最初含义为动词,表“剥取”这一动作,但亦可用作名词,表皮革。在上古汉语中,“皮”仅表示动物的皮,而“肤”则是指人的皮肤,两者含义并不互通。

 

直到西汉以后,“皮”的义域才开始扩大,表示动物和其他物品的外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更是直接将“皮”用于指代人的皮肤,此后的中医学经典《金匮要略》《伤寒论》中也使用了大量的“皮”来描述人体的皮肤。到了东汉后期,“皮肤”作为复音词使用频率渐高,而且更多的是代替之前“肤”字之义,指的是人的皮肤。当然,这与东汉时期词汇中复音词的快速发展也有一定的关系。

 

“皮”除了与“肤”连用之外,常用的还有“皮毛”一词。“皮之不存,毛将覆焉”,就恰当地表达了“皮”与“毛”的连带关系。根据《新序·杂事》记载,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有一天在山道上遇到一个樵夫,这个人背着一大捆柴。魏文侯打量了他一会儿,看见他身上穿着一件羊皮袄,毛朝里,皮朝外。魏文侯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你为什么要反穿皮袄呢?”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掉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喻指秦晋之争。不论怎样,这个成语的含义都是强调“皮”是根本,“毛”是表象。

 

皮的药用

 

很多动植物的皮都可入药,植物类的如生姜皮、木槿皮、大腹皮、陈皮、五加皮、白鲜皮,动物类的如刺猥皮、蛇皮(即蛇蜕)等。

 

《伤寒论》里有一个名方“猪肤汤”,就是用猪皮熬制而成。现代许多白领常常觉得喉咙干涩,不妨尝试用新鲜的猪皮熬汤,微盐淡饮,可治疗因为长期处于空调房而导致的慢性咽喉炎。 


由驴皮熬制的“阿胶”更是家喻户晓的名药,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了。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阿胶,味甘,平。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梁代名士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也认为:“(阿胶)微温,无毒。主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总之,阿胶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效。现在,许多妇女都喜冬天食用阿胶,取其补血悦色的功效。

 

传统中医认为,中药往往有“以形治形”“同气相求”的作用,动植物的皮入药一般可以治疗相应的皮肤疾病,如蛇蜕是治疗皮炎、湿疹的常用药,又如名方五皮饮就是由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五种药物组成,是治疗全身浮肿的代表方。又如,刺猥皮入药治疗胃痛泛酸,也取其治疗脏腑表皮的意义。不仅如此,临床上应用很多植物的根皮往往能出奇制胜。清代医家《续名医类案·卷二十四·转脬》记载:明朝有一位贵妇人,患大小便秘结,有医生给她服巴豆丸,结果大便泄泻,小便更加不通,这个患者难过欲死,当时的名医孙一奎用桖树的东行根皮煮水合韭菜汁给她服用,结果很快治愈了她的疾病。桖树的根皮长于行气利水,韭菜汁专擅温阳行气,二药合用,当然收到很好的效果。

 

本文选自《字缘中医》

主编:任宏丽、彭卫华

副主编:薛辉、颜彦

 

《字缘中医》简介: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再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的演变反映着中华文化的沧桑变迁,其与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书撷取了57个汉字,通过阐释其蕴含的文化和医学知识,探索汉字与中国社会文化、生命文化之关系,与中医学认知理念、认知方法之关联,从另一侧面展示汉字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

任宏丽,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编学术专著3部,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奖”一等奖、2010年度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度“全国中医药科普宣传金话筒奖”。2011年入选“全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担任访问学者一年。

 

彭卫华,中医医史文献专业博士,现就职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哲学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哲学、中医人文教育,主持和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项,参与编写教材3部。以“我思故我在”为人生信条,认为为师者应当以“激发生命力”为责任,也认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应当在社会生活中有投入和担当。先后开设课程“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国文化概论”“鲁迅其人其文”等,颇受学生好评。

 

来源:上海中医药大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人体穴位大全【图文版】


中医古籍的剂量不知道算多少?收藏这篇就够了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