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当面对生活中的小病时,哪怕只是上火嗓子疼,有些人就会首先想到“吃药”。可是,很多了解更深的人就会想起另一句话:“药补不如食补”。好像通过食补的方法,要优于药补。是不是这样呢?食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金元时期,有位大名医,叫张子和,特别提倡“食补”。他说“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这话的意思很明确,平时没病的时候,应该提倡用食补,而有病治病的时候,需要用药去攻病邪。
这算是给食补下了适用范围,预防生病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养生的时候,才是食补的最佳时期。而不是生病、生大病之后,幻想用吃货的技能就可以把病治好,那是不可能的。八百年前不可能,现在也不可能。
上面这一点很重要!
下面讲讲食补的进阶知识。
张子和还有一句话:“补者,以谷、肉、果、菜养口体也”,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病的情况下,应当以合理进食“谷、肉、果、菜”等饮食物养生。所谓““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这里把基层关系说的很清楚:五谷是养生的基础,而蔬菜是重要补充,水果是辅助,而肉类是加进来锦上添花的。这种饮食养生思想,对人们的健康长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即是说,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谷、肉、果、菜等的合理进食,那么健康长寿也不难呀。
那么,真正的食补,应该做到哪些呢?
第一
“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
这话不是书生说的,这是东晋的葛洪说的,也就是那位写青蒿的人。很明确的一个总原则,真正懂得养生的人,吃的不会过度饱胀,饮酒饮料不会太多。反之就是不懂得养生。尤其是最近天气开始热起来,大家是不是特别有大口大口喝冷饮的冲动?
第二
“五味贵和,不可偏胜”
这又是张子和说的,酸苦甘辛咸,这五味,是中医给药材和食材的分类方法,不能对酸苦甘辛咸任何一个方向有特殊的嗜好。这是从口味上来讲。从品种来讲,历代的大师都强调不可以过度进食油腻肥甘的食品。为什么呢?因为谷物、蔬菜、水果,有自然冲和的滋味,吃了之后能够滋养人的阴液,所以要多吃这些,也就是多吃素食,而且品种要丰富,不能偏食,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吃荤。
第三
“顺应四时变化”
这话算书生总结的,但是也来源于名医经验,宋代的陈直先生就说,春天应该减少酸的饮食而增加甘味饮食,这样可以养脾之气。夏天应该减少苦味的饮食而增加辛味的饮食,这样可以养肺之气。秋天应该减少辛味的饮食而增加酸味的饮食,这样可以养肝气。冬天应该减少咸味饮食而增加苦味的饮食,这样可以养心之气。
第四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这句话是书生说的。很多补药价格特别贵,有些食材也被炒作的很贵,为了补,很多人也是拼了。不过,补是要有分寸的,是要辨证的,是要因人而异的。如果适合自己,米饭也能大补;如果不适合自己,人参也会成为毒药。
最后,吐槽一句:日食两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
本文转载自“医界书生”微信公众号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有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
中国第一部全面《急性心肌梗死》防治电影,转发1次挽救1条生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中医宝典微信公众号 zhongyida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