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不是真的有病 | 都市病研究所
小友说:“拖延”、“选择困难”、“失眠”、“丧”等词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不禁让人疑惑这些状况到底是不是病?TCL微责任开办的“都市病研究院”,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测试,引发这次对这些问题关注和讨论,于是便有了这次友心人发起人 keledoll 和 TCL 微责任編輯(以下简称“微责任编辑”)的对谈。keledoll 也希望结合她的亲身经历和情况告诉大家,这些“心理现象”其实不是病。
微责任编辑:作为一个被研究对象,请介绍一下您及您创立的机构“友心人”。
K:我是keledoll,友心人的发起人,一个学了七年心理学,做了三年社会创新的“废柴”,特点是集万千缺点一身,懒、宅、拖延、晚睡强迫这些问题我都应该是重度用户(有时候连饭都懒得吃)。退出朋友圈并清空所有微信好友 43 天,也相当于在现代社会消失 43 天后,我的拖延症似乎有所变化,变得更心安理得了。
我所发起的友心人是一个以心理学在线科普和教育为主的社会企业,面向的是城市中的“心理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的心理学教育。我们希望通过在线微课、文章、工作坊等形式向大众分享简单易懂的心理学知识,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懂心理学的好朋友。
根据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数据,我国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高达 17.5%,约 2 亿,而我国精神科执业医生和心理治疗师总计只有 3 万多人。其实,不少的精神障碍在早期都是有可能预防和治疗的。友心人相信大部分人都是有能力通过自学心理学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关系和为生活带来改变。
微责任编辑:玩了“都市病”测试你的测试结果是什么?
K:拖延症,但最近也很懒,很宅。可以说是很难取舍了(蜜汁微笑)。
微责任编辑:你觉得测试结果号中了你的脉么?请举个自己或病友的典型例子。
K:首先想澄清下,我认为拖延并不是一种“病”,如果是,那我一定已经得了绝症(这篇稿子我也是拖过了截止时间 12 个小时才开始写的),个人史如下:
从来不会提前超过 2 小时做会议发言的PPT,无论会议是面向 1000人 还是直播节目
从小到大永远是最后一个交作业的人
有一张伟大的人生清单,包括去土耳其旅行啦,跳伞啦,做出我老公的同款机器人啦,基本每个项目都在写下来的 10 年之后完成
(由于篇幅有限,此处省略了 Keledoll 的 100 个典型案例,只保留比较经典的几个)
微责任编辑:请分享一下某次“发病”经历?
K:每天都在发病怎么办?比如我本来是昨天下午 6 点要交这篇稿子,昨天上午起来,我先后受到早餐、电视剧、其他工作、午饭、新番、电影、长长的午觉的诱惑袭击,不幸中了眩晕特效,到下午 5 点之后才准备开始动笔。
结果我打开电脑先看了一部意识流的 cult 片(大量蒙太奇画面),内心一阵伤害,感觉这样是写不出东西的。于是我决定看一部经典电影《情人》安慰心灵,为写稿做好充分准备,认真欣赏了梁家辉的翘臀后,我又回到了正轨。
此时日落时分,该吃晚饭了,但我不为所动,因为我要开始认真写作了,于是我郑重地把电脑抱到了床上,先是打开了一部漫画,放松神经,然后……再次睁眼,晚上 11 点,既然都过了截稿时间,要不我先洗澡,清醒一下开始写。
洗完澡上床 5 分钟内失去意识,早上只把闹钟摁停了 12 次就轻松起床成功:我现在已经彻底准备好迎接这份“迟来的爱”,我给自己煮了馒头鸡蛋,顺手打开电脑,邮箱莫名其妙自动打开了,一篇精彩稿件莫名其妙跳出到眼前,我酝酿了一个优美的回复,然后又一个邮件莫名其妙跳出来了…… 在准备开始写作 32 个小时后,我终于在键盘上敲下了第一个字~
微责任编辑:身边的许多小伙伴普遍有跟你相似的症状傍身,从心理学的角度,你会为自己开一剂怎样的药?
K:问对人了!我非常认真研究过市面上提供的药方。
首先要大家认识一个误区:
拖延并不是一种“病”,它是一种我们在确定时间要完成 A 这件事情,但拖过了 deadline 没有完成的状况。
在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精神病学临床诊断中,都并没见到这个条项,“拖延症”这个词是被中国人发明出来的,英文原意是procrastination(真的好长好难念~),你看这个词本身也没有带“病”字。
所以,对的,我是“拖延”,但没毛病。
那么拖延的本质是什么呢?【前方高能!】
其实很多年前,就已经有许多哲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提出了许多毁三观的解读:
拖延是一种“高效运作社会”中的时间消费方式。
要理解拖延,首先要理解时间知觉是什么。其实在原始人类社会中,人们是没有钟的,那么问题来了,那时候的人怎么约会呢?答案是看天,比如看太阳照射的角度,或是只要天黑就睡觉,就是比较模糊地感知时间。
我们姑且设计出两个人类祖先的角色,小红和小明,但每次小红和小明在森林里约会,顺便用身体谈论下一代的问题。小明都铁定比小红晚到(嗯也许小明有拖延症),小红有一次就发飙了,小明你为啥总是比我晚到呢。
我们说好了太阳一下山就啪的嘛,小明说,小红你冤枉我啊,我那边山头下山时间比你早一些。如果你等不及了,下次太阳没下山我就出门啊,早啪早收工。
后来,人们为了更精准地“约啪”或者相约一起去祭祀,我们聪明的充满想象了的祖先们就发明了更精确的计时方式和计时工具,比如滴水啊,后来就有了时钟。
到了小明和小红的第 n 代后代,他们约会就要精确到分或秒啦。
而在整个西方现代社会中,人们讲求生产效率,于是大家开始把钟都挂在手上啊,脖子上啊,拽在口袋里,提醒自己:别迟到!
人类天生都是好吃懒做的,如果真的要让他们能够勤奋和有效率起来,有一种叫做老板的生物,就发明了一种东西,叫做“截止时间”或者说“死线(DDL)”。
每到死线来临,现代版的小红和小明就会陷入一种非正常的状态,不停地赶啊赶啊赶。
这种奇怪的赶 deadline 的文化,导致了那些现代版的“小明”们,被冠以“拖延”的称号。
其实扯了那么多,我想说明的就是拖延其实是一种在讲求效率和实用的现代社会的时间体系下生产出来的概念。
曾经我们一位前同事总结到:这个世界上本没有拖延症,高效的人多了,便显得我们有点拖延。
拖延也许是在创造或享受着“生命中的盐”
而在人类学家弗杭索瓦丝·埃希提耶的《生命中的盐》中,用“盐”来比喻高效有用,拼命赶截止日期的社会文化下的另一种重要的时间消费方式:
有一种轻盈的、恩典的形式就在单纯的生活里,它在工作之外,在强烈的感情之外,在政治参与之外,在一切范畴之外。我想谈的只有这个,也就是我们所有人都被赐予的这个小小的添加物:生命中的盐。
生命中的盐的时刻,也许是一个双休日上午的一顿美味的早午餐,也许是读一首泰戈尔的诗,或是在深夜在东山口或地坛的大街瞎逛。
现在请你再换一双眼睛去看我拖延写作本文的那 32 个小时发生的各种琐碎事情。
对我来说,这些无用的时刻,总是发现我在刻意拖延完成一件“紧急”但“有用”的事情时:
兴许我想看《情人》很久了,兴许我想给自己做一个慢吞吞的早餐很久了,用“拖延”做借口,可以让你去感受时间的另一种存在的形态。
我的团队同事很喜欢在上班时间做饭,做饭的同事是义务的,利用自己的午休时间给大家做,每天来上班的时候,她就顺道去买菜,我私自摘录了一段:
啊,我最近还喜欢上了做菜,偶尔兴致上来,第二天便提早起床去菜市场,挑一些新鲜便宜的蔬菜和肉,去的次数多一点,跟蔬菜摊的阿姨混了脸熟,打好关系,她便常常会免费送我一些葱和香菜。卖猪肉的阿叔眼神色咪咪的,但下手极准,说好了要多少钱基本就能切到多少钱的肉,偶尔多了几毛一块的,阿叔会很爽快的用蹩脚的港普说算了......
菜市场是一个可以让人充满生活热情和生命力的地方,到这里买菜的人,每天思考着如何精打细算的挑选既便宜又营养的蔬菜和肉,耐心的洗净切好, 再把不同的食材搭配到一起做成一盘佳肴,隔天再想着如何可以在今天换道别的不与昨天重样。
对他们上班做饭这事,我本来内心是有芥蒂的,毕竟多少会影响工作效率(对不起,我也是老板这种变态的物种~),但你看,要是不是有这样“低效”的时刻,她又怎么能细腻地记录生活中的这些“盐”,写出这么有趣的文章。
拖延的人不一定有创意,但有创意的人多多少都有点“拖延症”
Adam Grant 是沃顿商学院的大学教授,一个懂变魔术的认知心理学家,也是这个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他在自己的畅销书《离经叛道》(Original)中指出,一系列创造力的研究显示,那些真正高创造力的人,通常就是一群看上去总是“拖延”和懒惰的家伙。比如达芬奇足足花了四年才画完了《蒙罗丽莎的微笑》(也有人说 12 年),比如乔布斯就因为总是超完美主义而一再拖延自己的产品发布时间(当时整个团队都跟他杠上了)。
但其实实际上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经常打破常规的人,往往也会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和解构自己正在研究的问题,不断推翻,重新假设,达到一种更接近完美的状态。
比如达芬奇在磨磨蹭蹭画《蒙罗丽莎的微笑》的那几年,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光学、人体解剖学还有心理学等,所以每一个细节其实都是花了很长时间推敲的结果呢。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高创造力的人,你一直生活在截止日期和客户期待的压力下,可能也非常难产生好的作品。也许有时拖一拖,或者把东西放在那里,回头再来思考,也许能找到更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呢(小友:虽然听上去很有道理,但下次还是请创造力爆灯的K稍微拖延时间小一点点)。
微责任编辑:快节奏、信息膨胀、成为独角兽等职业价值观,已成为年轻人打拼的主流声音,城市的高速发展绝不轻易让我们慢下来,常常觉得身体被掏空,常常觉得焦虑。你认同“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的说法吗?或者说“都市病”到底属不属于心理病?
K:嗯,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这种说法也不能说是不对的。这主要取决于你怎么定义心理问题,比如如果你指的 mental problem(精神健康或心理问题)是指符合了美国的精神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 简称DSM V),或中国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简称“CCMD3”)。常见的被收录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人格障碍等,都会有相应的诊断标准以及观察周期。以抑郁症为例,只有达到了以下诊断标准,并且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开具证明,才说明符合精神疾病的标准:
在同一个 2 周时期内,出现与以往功能不同的明显改变,表现为下列 5 种以上,其中至少 1 项是(1)心境抑郁,或(2)丧失兴趣或乐趣。
注:症状的诱因不可归为一般躯体疾病。
① 每天大多时间窜在心境抑郁*
② 明显的丧失兴趣和乐趣
③ 显著的体重下降或增加
④ 失眠或嗜睡
⑤ 精神躁动或迟滞
⑥ 虚弱或精力不足
⑦ 感觉没有价值感或过度自责
⑧ 思考能力减弱
⑨ 反复想到死亡
而比较熟悉友心人的读者会知道,无论是拖延,选择困难,晚睡强迫,其实都是一种“心理现象”,而不是真的疾病,只要在适度范围内,不影响到正常工作和个人生活,就不会有大问题。
但是比如晚睡强迫最后发展到长期习惯性失眠,选择困难发展到每次做决定都要全身发抖,冒汗,神经紧张等焦虑的症状,或者拖延导致你的自我效能感降低,甚至影响到你的工作效率,人际关系乃至失业,那么你可能要考虑下是否需要停一停,去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
而对于一般的偶尔发生的这些现象,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会有,为什么会被冠以时代或社会病呢,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时代或者社会真的“病”了吧。
听说,在印度,如果你想赶火车门都没有,因为一般都不准点的,想几点开非常随性。如果在物质贫乏的某些落后地区,想选择困难也会很困难,因为生活根本就没有多少选择。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媒体中越发塑造出“那些 2 年内成为独角兽,3 年拿奥运金牌”的速度神话,城市生活的选择越来越多,互联网的信息爆炸式增长,社交媒体的依赖越来越让我们成为了手机动物。
如果我们不按照这套有病的“社会规律”运作,可能看上去,就会真的得了“有病”吧。至于未来,这些问题是否会被列入诊断标准,我们不得而知。
只是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有时间可以看看友心人的文章(反正就是看着玩儿的心理学知识,也并不能让你生活变得更高效或更有用),跟你真正的朋友见见面,而不仅仅是在朋友圈点赞,或是给自己每天都放一个不少于 30 分钟的假(身心放空,享受生活中的盐)。
也许,这样你会开心一点:)
From
拖延绝症患者 Keledoll
你懂心理学且不用微信的好朋友
想体验脑洞大开的测试游戏请点击阅读原文,让TCL微责任开办的“都(du)是(shi)病研究院”帮你诊断自己(该测试为非专业测试,仅供娱乐,请勿当真)
小友AI:原来选择困难不是病,小友松了一口气。那今天晚上吃什么好呢?
【插播广告】
心理学冷门知识等着你
(点击下图去试听)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点这里阅读转载须知,如需加入白名单,请提供微信公众号ID。
- To explore more -
我猜,你可能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