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高手的秘密——普通人可以向「顶级奥运选手」学什么?
字数:4034 阅读时长:8‘50“
/
今年的奥运创造了太多奇迹。
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刷新了亚洲人在男子100米比赛上的最好成绩。
全红婵,一位00后14岁的小姑娘,5跳3个满分,零水花!以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得跳水冠军。
32岁老将巩立姣训练21年,四次征战奥运会,今年圆梦夺得金牌。
国乒的位置依然无人能撼。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运动员们这么牛?
讲解员肯定会说,为了登上领奖台这一刻,他们背后有多少的汗水和泪水……
但汗水和泪水就能登上领奖台吗?那流水线工人最多汗水、泪水了。
还有一堆帖子,夸赞的是他们的自律——每天10点睡觉,坚持吃健康餐,好几年如一日。这我容貌焦虑的同事,也能做到。
努力、自律,这些只是大众传播时讲的好理解的故事,真正的实力所需的材料,远远比这个复杂。
任何一个运动员要达到世界前三的水平,都需要优中选优的天赋;经年累月的努力、自律;一个专业的支持团队在运动技术、心理调试、技战术几百次的持续迭代;再来一点点运气,以及看清了成功道路这么多坎坷,依然全情投入的热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中,世界第一的难度,又是第二、三名的数倍。因为别人都要模仿你、分析你,突破你,他们目标清晰。
但第一名不是,没有人知道黄种人该如何跑进9秒83,也没知道怎么样把水花压到零。
作为第一名,你需要创新,持续创新,一直领跑。而到了这几个阶段,唯一的方式是持续优化和微创新。每个能领跑一个时代的顶级运动员背后,都有一整套迭代、优化的手艺。
怎么样去聪明的迭代呢?
做成一件事无非是 定目标-定策略-执行,而聪明的迭代的方法,就是不断澄清目标,不断优化策略,不断提高效率。
我们一个个来拆解,奥运选手们优秀背后的秘密。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策略优化
如果你把全世界的短跑运动员的成绩和年龄都打出来,你会发现23-28是短跑运动员的黄金时期,超过了28岁,最好成绩迅速下降,所以28岁,是大部分选手的退役时刻。
(红色的点代表苏炳添在 10.2 秒以内的每一次比赛)
(图片来自网络)
但今年东京奥运会上,32岁的苏炳添却以9秒83的成绩再次封神。
除了突破了“年龄天花板”,苏炳添还有一个和其他运动员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他的成绩竟然随着年龄有着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
22 岁到了 10.16,24 岁到 10.06,26 岁首次突破 10 秒达到 9.99,29 岁达到 9.91,然后到现在,32 岁,达到 9.83。
从这座“山丘”的下坡趋势就能看到,苏炳添这样的上升,在 100 米短跑运动员中是极其罕有的。
所以他自己也在采访时说,没有什么极限,一定还有进步空间。为什么?因为他持续在做策略的优化。
首先是起跑动作。
苏炳添在 2014 年的 5 月份左右有了改变技术的想法,也询问过很多人,最终让他决定改变的是外教 Randy。
“他给我做了个测试,在我没有防备的时候在我身后推了我一下。看到我迈出去的第一步是右脚,他就说我可以改过来。他说为什么我之前要把右脚放在前面,蹬出去的第一步是左脚呢?这是不符合规律的,改过来才是神经自然的反应。我听后觉得非常对,所以就决定改变过来。”
这名外教 Randy,后来成了苏炳添现在的主教练,一位典型的科研型教练。他持续的为苏炳添的跑步,提供策略优化。
苏炳添还以自身为案例,将训练策略的变化写进了论文。
与Randy 教练合作之初,Randy 教练就参照“冠军模型”对苏炳添的体能和技术状况进行全面的诊断和分析。
发现了苏炳添的劣势——股后肌群力量和踝关节力量不足、主动下地速度和发力速率偏慢,起跑姿势不合理、前7步步长偏小、扒地技术不合理、全程呼吸和速度节奏不佳。
然后,针对他体能和技术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制订了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比如,调整了起跑姿态。把起跑器前、后抵足板距离起跑线的距离分别向后移动了3厘米和2厘米,并且明显增加了双腿的髋、膝关节角度。
(图片来源:知乎@光盐分享)
这样的姿势使苏炳添的身体与下肢相对位置更加舒展,可以更好地利用肌肉反射和收缩,使下肢处于最佳用力角度,加快起跑速度。
这些变化的体现,就是他起跑后第一步的步长和步频同时增加,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苏炳添奥运赛场上的成绩也再次证明了训练策略优化后的效果。
02
目标迭代
每个运动员的目标,都是拿金牌,但为什么要参加奥运会拿金牌?
你问不同年代的运动员,他们的答案恐怕是不同的。
二战以后,奥运会其实是国家之间的模拟战场。和平年代不打仗了,大家就在体育竞赛水平上,展现国力。
70、80年代,中国刚打开国门,国内外巨大的物质差距,给了国人巨大的心理冲击,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急剧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拿到金牌的意义绝对不是单纯体育竞技——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奥运赛场上,全国人民一起观看,是一场大规模的全国团建,意义不言而喻。经历过全院子人围着个黑白电视看女排夺冠的一代,肯定知道我在说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那个时候,国家经济、个体身体素质,全民运动基础都很弱,中国要在足球、篮球这种全球性大项目上面玩,根本干不过已经在里面耕耘了很多年的发达国家。
怎么办呢?
我们重新设定目标,一个是突破冷门项目,一个是举国选拔培养苗子。
我们要在西方国家不太擅长的冷门项目,比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举重、女排这些项目里突破。
这些项目我们也不靠俱乐部自下而上推送,而是直接由国家选拔,国家培养,集中全国力量,推出1-2个尖子生。这也就是田忌赛马的思路。
在这个思路下,我们迅速有了多项目零的突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达到鼎盛。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历史性的在金牌榜上压倒美国,成为第一。
那些年登上领奖台的运动员,都是一边流泪一边“感谢国家、感谢教练”,下面十亿中国人陪着擦眼泪;输了的都说“辜负了国家团队对自己的栽培和期待”,觉得非常惭愧。
但今天中国的强盛强大,已经不再需要金牌来证明什么。我们的心态也改变不少。从“荣誉体育”逐渐过度成“快乐体育”。
2021年东京奥运会,其中一天比赛,原本6、7个冲金点都没金牌入账:
女子100m蝶泳决赛:张雨霏落后0.05秒,惜获银牌;
男子双人10米台决赛:中国爆冷,屈居第二,获银牌;
女子举重55公斤级决赛:廖秋云惜败菲律宾;
乒乓球混双金牌赛:中国3:4日本,决胜局6:11,中国昕雯组合状态不佳,获银牌。
网友们却出奇的平和,并且纷纷安慰丢金的运动员,第二、第三也挺好。
我们过去二十年,经常说“你看人家美国选手心态多好”或者“你看人家某国冠军平时还要上大学,业余训练拿了个第一名”,最后还要上纲上线到说是文化基因、劣根性。
其实都不是,
一个阶段目标,有一个阶段的聚焦。
有了足够的实力,就有更平和的目标。
03
效率提升
除了策略和目标的优化,更底层的优化方向,是提高整体效率。
这次奥运会,中国乒团又是战绩骄人。为什么几代中国乒乓球都这么强?
这种强大来自系统的强大。全国一盘棋,经过几代乒乓人的努力,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线:
学校体育(少儿班)一区体校(业余体校)一市体校(半专业)一省体校(半专业)—省乒乓球队(专业)一国家二队一国家队。
邓亚萍说:“中国乒乓球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那些打球的孩子一开始学到的就是最正确的东西。”
由于我们具有高水平的不同层次的教练团队,能不断地帮助运动员从小打好基础,逐渐把他们一级一级培养,最终在国家队经过精雕细刻而把他们培养成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国家队第一名,比奥运会第一名还难拿。
从系统效率的角度看,中国足球的一直的低谷,是群众基础太差,没有训练体系。
在北京海淀区这样的中心地带,要找到一块能对外开放的足球场已经很难(相比之下,乒乓球台至少有几千张)。
而女足之所以可以崛起,一方面因为其他国家也是冷门,容易举国体制突破。运动员们是不是拼搏雄起,并不是最大要素。
少走弯路就是捷径。
04
持续迭代的力量
讲到这里,运动员世界第一的秘密逐渐展开。
不仅仅是汗水、热泪、自律、努力。而是持续的在目标、策略、效率上一点点的优化。每个环节也许只有1%,但就是这种细小优化的叠加,涌现出来一个个世界级的运动员。
事实上,在变得更好这件事上,完美主义,是完美的大敌。
佛罗里达大学的杰里·尤尔斯曼教授,做过一个实验。
开学的第一天,将电影摄影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数量组和质量组。
数量组同学的成绩考核指标是作品数量,数量越多,成绩越高。
质量组同学的成绩考核标准是作品质量,他们在整个学期里只需制作一张照片,考核指标就是这张照片的质量。
学期结束时,尤尔斯曼发现,从作品质量来看,所有的优秀作品都出自数量组的学生之手。
为什么呢?
数量组的同学忙于拍照、尝试各种组合,他们在制作数百张照片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实战技能,慢慢找到了什么是好片子。
质量组坐而论道,天天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高质量,并幻想着一次就能拍出高质量的照片。结果常常一无所获。
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的笨功夫,
完美,是一点点不完美迭代优化出来的。
常有人问我:我就在一个四线城市小公司的20个人小团队的吊车尾。我怎么找到自己的出路?
其实不需要背井离乡来北京最好的行业。
在四线城市,也有头部的公司,在你们公司,也有头部的部门,头部的部门里有骨干员工,骨干员工干一年,也只有一到两件事是关键,这一两件事,也就只有1-2个关键窍门。
你就先想透这一两个窍门是什么,尝试去迭代自己的工作。那就是你的出路。
如果你就站在55楼,先别想太远,就登上2层楼,
当我们到57楼的时候,我们自然就知道58,59楼会是怎样。
这才是逼近完美的最好方式。
点亮「在看」,你是如何优化策略、迭代目标或提升效率的?留言区告诉我~
推荐阅读
作者:古典,生涯规划师,「新精英生涯」创始人,500万册畅销书《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作者,得到APP12万+专栏《超级个体》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