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近三年“顺风盘”的优秀投资人,小范围谈了很多逆向思考

聪明投资者 聪明投资者 2024-04-09
这是去年12月份以来,听过的数十场公私募交流里面,最特别的一场。范围很小,但是交流的浓度很高。
两个小时,信璞归江用1/3的时间在复盘投资案例,把赚到的钱,给自己一个“内部回报率”的真实镜子。

尤其是哪些确定下次还能抓住的机会背后,可复制的方法;哪些是运气的钱;哪些是预判之外犯的错……掰开来,跟持有人讲得明明白白。

归江说,“过去三年,我一直在战战兢兢中走过来,2024年一开年又是战战兢兢。

但是作为专业人士,我们觉得更重要的是把账算清楚。如果各方面都算得比较清楚的话,大可不必再折腾买卖事情。”

来自第三方的数据显示,归江所管理的信璞价值精英1号,自2014年8月7日成立以来,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最新净值,费后年化回报**%。
从2021年-2023年三个完整年度,每年都是正收益,近三年的总回报**%。

去年归江在能源、通信、非银金融这些传统行业收获不少,而种子其实早在2022年、2021年就播下。

重仓股集中,但行业配置均衡。归江把价值股分散到不同的行业中。

基金的加权PB维持在1倍以下。换句话说,这个基金拥有相当便宜的资产组合。

用归江的话讲,“我们的基金净值始终低于持有股票的净资产,价值风格依旧。我们很难熨平市场的每日躁动,唯一能做的就是争取接到更便宜的股票,让我们的屁屁更接近喷水马桶,以感受到企业强大的现金暖流。”。

这场交流中,归江谈了很多逆向思考的话题。

比如对于宏观周期的担忧,他说,“只要人在活动,社会在运行,都得有生意支撑。14亿人的吃喝拉撒,无论经济起伏,情绪涨落,都是妥妥的刚需”。

对于地产业务,他说,“房地产也是生产要素的刚需,每一杯咖啡,每一笔网购,每一个活人,都离不开房租。当大家不喜欢开发业务,把持有物业全部划为0,这也是情绪化的一种表现”。

他把开发和物业拆开,“如果持有物业的现金流足够补偿开发业务的利息,我们还是可以去算算其中的剩余现金流价值的。”

对于新生儿从2016年的1786万降到2023年的902万,他对未来新生人口的稳定也抱着乐观的态度。中华文明中有阴极而生阳的自然哲学底蕴,这是对复杂系统的修复能力心存敬畏。

归江认为,好的投资管理人,需要有逆向思维能力。“但即使反向,我们还要找到它的逻辑所依存在哪里,这个逻辑不只是别人不干我就干,在里面要找到自己的逻辑,是可以逐步去加仓的。”

说实话,有点羡慕这样被对待的持有人。信任不是讲理念讲出来的,而是在持有、沟通、彼此理解的过程细节中生长的。

这是一场不公开的交流,我们摘取其中部分内容跟大家做一些分享。(想了解信璞和归江更多,可以在后台回复“归江”。)

衣食住行背后的生意,都是实实在在的刚需
   目前市场反映出来对经济信心的不足,怎么看?在投资上做什么样的调整?

 归江  这一轮的保守我是发自内心的保守,我们70后的经验可能不够用。经济调整问题,中美关系和房产调整周期,都可能会比我们想象要长一些。我们不对时间(拐点)做判断。

我们会这样来思考问题。

第一,从一些微观数据看,很多服装,消费类上市公司都有月报,这些数据看下来没有想象中差,消费端也在走稳。中国老百姓的防“灾”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居民扣除信贷的净储蓄率还在增加。

第二,财富的代际支持很大。以60后和70后为主的父母辈财富积累较高,目前年轻失业群体有着家庭财务的支持。居民的高储蓄率和高房产自有比例,也使得居民整体抗风险能力要强于早年高通胀时代。

短期风险不大,但长期还是需要对外开放,以制造业为锚,通过企业和居民的收入上去,资本投资下降,来获得更好的ROE恢复。

再次,中国的服务业远没有发展起来。就像西湖景区免收门票,很多服务经济就活跃起来了。

14亿人的吃喝拉撒是我们经济的大底盘,这个是比较清楚的。

分红股的天花板,可能比大家想的高些
   看未来,觉得自下而上翻石头的机会还多吗?
 归江  过去三年,我一直在战战兢兢中过来,2024一开年又是个战战兢兢。

但是作为专业人士,我们觉得更重要的是把事算清楚。如果各方面都算得比较清楚的话,即便假设这家公司退市,我们也能拿到合理的回报。

我最近看见95岁的新鸿基老板娘(邝肖卿)在逆势增持自家股票,95岁还图啥?很多人认为房地产“危机要来了”。‍
但新鸿基仅上海的国金中心就纳税超100亿,有的事情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差。

如果我们冷静地自下而上去翻石头的话,还是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投资机会。

   比如说分红股?但是已经涨这么多了,可能其他资产的反弹机会更好?

 归江  的确短期来看有这个可能。

但从长期来看资本市场的本质,包括楼市的本质,就是分红率。资产的分红属性跟资产增值属性加在一起,就是你的最终回报。经济不好,增值回报为负了,就轮到分红托底了。

我们看美国的大牛市的基础——标普500,分红+回购长期能够占到盈利的80%。当然,中间也有过波动,除了2010年短期回调,整体上单边朝上。

中国如果真的经济放缓,没有那么多扩张性机会,老板反而愿意拿现金去买回自己的公司。这种增持和回购也是好老板和好企业的试金石,可能是接近资产底、业务否极泰来的信号。

但持续红利的前提是公司有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要有稳定的经营现金流,不是账上的现金,而是未来创造现金的能力。

我们回头看中国的GDP是100万亿, A股公司的收入已经达到70万亿了,归母净利润达到5万亿。
这5万亿净利润就是中国资产的精华。

同时我们看到,2022年,A股的融资额1.6万亿,分红+回购到了2.13万亿,我们的分红已经超过了融资额。

只是分红的公司和融资的公司是两拨人。融资的是新经济代表,而分红的是老经济的代表。我们一直以来管理投资人的养命钱,想当然地站在分红公司这一边。

从分红比例来看, 5万亿利润分了2万亿,分红率40%,跟美国公司的80%相比,还有很大空间。
   分红锚在哪里?

 归江  基于中国是个高储蓄率且资本管制的市场,我们可能会走上缓慢而不是激进的经济恢复之路。

长期利率下行,可以让高储蓄去反哺压力重重的地方财政,产能过剩的制造业,以及在房贷上受伤的年轻人。

因此,我们预期10年期国债利率会在2%-3%之间停留数年,理财预期回报在 2%-3%,房租回报率恢复到2%-3%

蓝筹股的分红回报率在5%附近,是比较合理的风险补偿回报。

年化15%的回报,来自于三块大账
   具体投资的时候,算账的基本原则?

 归江  我的组合是一个Deep Value的基金,努力行业之间平衡,在集中持有核心价值资产同时,也适当分散投资部分优质成长股。

综合下来,我们组合还是控制在1倍PB以下,分红率5%左右(税前),如果看三年滚动的ROE,大概在12%-15%之间。

预期三年的增长我是这样算的。1倍PB、15%ROE的公司,它分一半给我,基本上就有5%的税后分红。同时,公司净资产每年还在增长。

分红5%,加上净资产增长个5%-10%,加起来就有了10%多的年化回报率。

巴菲特买五大商社,也是要求他们的分红要持续提高。所以支撑持续分红的,是企业的长期ROE和自由现金流,这些分红还不能影响企业的长期经营发展。
所以分红的锚最后还是ROE。

   实际上9年半时间是有14%多的费后回报率,除了持有股票,另外近5%来自于?

 归江  一般情况下,如果持股不动能算出10%的长期回报率就很好了。但是如果我们股票池里面另外一只蓝筹股跌了50%,把没跌的股票置换过来获得额外的超额收益,这个叫组合再平衡。

这里面再平衡出现的机会叫“可遇不可求”。可能是受到美国人制裁啦,流动性危机啦,会带来年化5%的超额回报。

等待产能出清的市场怎么投?
   当经济整体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中,你的行业配置策略?

 归江  我们的投资思路体现在一条“中国的微笑曲线”上(如下图)。

图片来源:信璞投资

围棋策略里讲“金角银边烂肚皮”。我们总结中国企业根据ROE分布也有个微笑曲线。
中间烂肚皮是制造业,左边ROE低一点的是国央企的资源和基础设施行业,而右边ROE最高的是历史形成的品牌消费品和互联网企业。

在全球的分工中,中国企业整体定位于中低端制造业,除了成本优势没有护城河。因此资本涌入越多,价格战越厉害, 形成低ROE行业的“烂肚皮”格局,很难创造自由现金流来提供长期分红。

同为制造业立国的德国和日本,长期筛选出来的是高度差异化的高端制造和服务型企业。
一将成名万骨枯的漫长筛选周期,并不是大多数投资人所能忍受的投资周期。

因此,我们的核心资产还是要定位在ROE不高却稳定,因为估值便宜而分红极具优势的微笑曲线左侧,资源和基础设施行业。

   2023年看错的资产主要来自于哪方面?

 归江  看错的是制造业企业,就是微笑曲线底部的一些所谓的专精特新公司。实际上它的竞争优势和护城河水平都很难判断。

比如**公司,买入后我们才发现,资本消耗不少,但是ROE一直上不去,而且有些过度多元化了。幸好这些资产持仓比例低,亏损在三五百万之间。

我们在成长和价值,相对和绝对回报之间怎么去做平衡交了些学费。在熊市手痒带来的断指之痛也值得反思。
做好称重机功课,耐心等待击球点还是值得我们去持续修行。如果只固守头部的高分红资产,我们的回报可能会好不少。

尽量去买那些摔了跤的蓝筹股
   组合里面,港股为什么比A股还高?

 归江  一家公司很不错,分红在提高。但它最高价是90块钱,最低的时候40块钱,你非要去90块钱去买一家好公司,你的投资人也赚不到这个钱。

所以就跟我们过小日子一样,能出国旅游去免税店买的就尽量不要在国金中心买一个道理。
作为投资管理人,也要尽量帮客户去免税店买资产。所以我们买了七成的港股,就是看到了估值折扣大。

而且尽量要在市场挨了板砖、别人吓得瑟瑟发抖的时候去买,而不是在大家头脑发热、利好出尽的时候去买。
这就是我们的定价能力,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同时还要有耐心等到这个价格的出现。

谁先跌我先买谁,尽量去买那些摔了跤的蓝筹股。

   只做多头吗,有没有用到杠杆?

 归江  我的产品从契约来看,向下的仓位可以降到60%,但我们从来没有降到过60%,基本都是全仓运作。
去年我多留了5%左右的现金,这是过去9年来现金最多的时候。多点现金就是为了暴跌时,不用卖股票马上有流动资金可以抄底。

我们用杠杆,但历史上仅用过两次。我们都是在超跌时候,而不是涨的时候加杠杆。

一次是某大行转债跌破90块的时候,还有一次是某股份行跌破1倍PB的时候,都是确定性机会,看得很清楚后加了杠杆。

定价做好了,很boring的资产也能玩出花来
   高仓位,且要保持这么多年,但最大回撤在20%左右,怎么做到的?

 归江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投资管理人要攻守兼备,股债兼修。

作为从业25年的基金经理,我经历过四次上证指数遭腰斩的熊市。过程比较痛苦,但最终能幸运地躲过这些大坑,就在于在人声鼎沸时往往要高度警惕,赚到合理收益就要逐步离场。

其次是对公用事业类的高分红股票保持长期研究。这类资产大家觉得很boring,研究这些很low,做债券的、做股票的(很多人)都没兴趣研究这些。
现在看来,这些boring的资产也能玩出花来。

最近的商业地产,大家说房地产不行了,但是我们研究了全球的REITS,实际上全球优质REITS的回报跌到6%基本上也到底了。
美国和日本的REITS,和国债收益率有着高度确定性的规律可以遵循。

所以对“资产的锚”定价有能力,对国债、对地产、对金融、对财政有常识性的理解,都有助于建立整个资产的定价体系。
这就是格雷厄姆传下来的称重机体系。

   过去信璞在地产投资上赚了不少钱,未来还能找到机会吗?

 归江  很早以前去意大利调研一家保险集团。山上的酒庄和山下米兰广场都是这家保险公司的。
他们说经济危机的时候,别人上亿资产1块钱就卖给他们, “我们拿着债券活到最后,成为信用最后的提供者。”

往往在经济危机中会有很多皮夹子可以捡。

房地产也是这个问题。早年大家加着经营贷要去买房,现在大家又觉得全部不能碰。

但是发达地区的持有物业从来是黄金业务,价格合适就可以投资啊。

房地产也是生产要素的刚需,每一杯咖啡,每一笔网购,每一个活人,都离不开房租。
当大家不喜欢开发业务,把持有物业全部划为0,这也是情绪化的一种表现。

我们把开发和物业拆开。如果持有物业的现金流足够补偿开发业务的利息,我们还是可以去算算其中剩余的现金流价值的。”

能用数学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情绪去解释
   1月份市场超预期的大跌,怎么看?遇到超跌资产有没有调仓?

 归江  信息的互联网化使得各种情绪在瞬间达到“双十一”高潮。这种情绪驱动的市场反而可以买到一些便宜货。

我们的大部分资产都已经调整到位的时候,像这几天(1月20日左右)的下跌我们就不必看了,我们的资产够便宜了,大可不必再折腾了。

分红这事情很简单的,如果能用数学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情绪去解释。

我投资也是这个逻辑,如果我真的买到了分红有10%的资产,再便宜的差价我就不考虑了。

打个比方,房价再跌,如果租户能准时交房租,10%的房租能收回来,我们也大可不必听房产中介的呱噪,操心买卖这套房子了吧?

至于超跌这件事情,我们不会割肉去换资产,除非我们把基本面判错了,即使判错了,我们也希望有个合适的价格去做再平衡。

我是1998年入行做B股的。有一只叫粤高速B的,过去10年涨了5倍。它没有流动性,也不需要资金的认同,它只是一个足够便宜的,跌到0.5倍的净资产。
其次,它把分红率从45%提到75%,股价翻了一倍,分红又赚了一两倍,就5倍了。

有些资产是不需要考虑流动性的,买了以后能够舒服地睡觉。

人口结构会下,但不会下的那么快
   从更大周期的角度,就是对于人口问题的担忧,认为这对投资影响大吗?

 归江  中国人上千年形成的生育观不会轻易被打断。新生儿从2016年的1786万急剧下降到2023年的902万,后面不会下得那么快,会找到个平衡点。
中华文明中有阴极而生阳的自然哲学底蕴,这是对自然的修复能力心存敬畏。

中国只有一种真正的出清,就是大家都“摇头”。大家对老能源“摇头”的时候,老能源是最佳买入的机会。

因为同样的教育、同样的文字、同样的互联网、同样的微信、同样的信息,使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过热和过空都存在着过度反应。

好的投资管理人,需要有逆向思维能力。但即使反向,我们还要找到它的逻辑所依存在哪里,这个逻辑不只是别人不干我就干。
在里面要找到自己的逻辑,是可以逐步去加仓的。

基础研究很重要,但要管钱,必须有不同资产类别之间的定价能力。不单是定价能力,更加是逆势而行的勇气。不单是逆势买入的勇气,还要有面对失误及时认错的勇气。

高学历和专业认知都不足以成就投资实践,唯有罗泽南所说的“乱极时站得定,方是有用之学”。

投研的关键,是对资产本质的思考和实践
   关于投研人才的培养,投研能力最关键是什么?

 归江  我们公司成立以来,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培养年轻人,公司才会生生不息。

研究和投资最关键是你的思考力,对资产本质的思考。

研究员的培养,包括基金经理的培养,是要从事中磨炼。格雷厄姆、巴菲特和芒格都是从事中磨炼出来。他们躬身募集客户,自己做研究,自己做投资,甚至自己做交易。
巴菲特投资的前10年,年化回报25%,怎么做出来的?专业分工还是团队协作?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资产的本质,可能更重要。

有的时候,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家更多的方法去锻炼、实战,这一点是我这些年很重要的感悟。

   怎么看待持有人沟通?

 归江  即使我们在个股上赚到钱,也不代表客户都能够赚钱。历史我也会有20%的波动。
即便我买了算得清楚、睡得着觉的资产,我们基金走势也只能像狗啃一样上下波动,这就是市场规律。

但是沟通是必要的,越差的时候反而大家要多做一些沟通,把彼此思考和关注的点讲清楚。
是那些优秀的现金流资产,支撑着狗啃一样的净值曲线缓慢前行。
—— / Cong Ming Tou Zi Zhe / ——

排版:唐唐责编:艾暄
 




 - 小彩蛋 - 

价值投资者如何做时代的投资?聪明投资者视频栏目《IN咖》,信璞投资归江与中泰资管姜诚做客现场,呈现一场很燃很尽兴的“灵魂交流”点击下方围观完整回放~


转载开白,请联系小编微信【fanxiaocom】,添加备注“转载+新媒体名+姓名”,按顺序邀请加入媒体转载群

商务合作,请添加聪明牛牛【微信congmingtzz1/ 手机13262200706 】,添加备注“合作+机构名+姓名”具体商议
 点击下方让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