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谁在等待“窃·格瓦拉”的第一场直播?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554篇文章
非常喜欢,推荐听听。
(一)
有“窃·格瓦拉”之称的周先生,一度是中文互联网某个非主流群体的“精神偶像”。
因为一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
这个酷似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的男人,入狱前的江湖作为,是让1000多个人失去交通工具“走路回家”。
两天前,这位在高墙内却身处流量顶层的男人出狱了。
流量商人闻风而动。舆论传言,当天有超过30家直播和网红孵化公司竞争与他签约,甚至有公司开出200万的天价签约费。
幸得疫情期间的特殊政策,周先生被警方直接送到家里隔离。否则他望着监狱门口迎接他的跑车和天价合同,多半会发出“人间已千年”的感叹。
媒体不会放过这种全民大型猎奇的新闻现场,有记者专程跑到周先生的家里去采访。面对出狱掉馅饼这件事,周先生秉承了革命者一贯的本色,坚决对打工说不,表示自己打算在家务农。
“签约(网红机构)就相当于给他打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这个回复又引发了一波舆论热潮。
我对这个回复不以为然,曾经火爆全网的杭州租房小吴,刚对记者说完不会选择当网红,转身就对着手机拍起了短视频,还接了广告。
我更愿意理解为4年的牢狱生活,让周先生对这一切缺乏足够的概念了解。一定程度上,世上的确已千年,4年前的今天,抖音还没有上线,还没人听说过什么叫直播带货。
记者问他怎么看待100万的签约费,周先生语调诧异非常:“怎么可能有那么多钱?”
等他逐渐从现实的巨大恍惚中清醒过来,等他逐渐开始适应每天怼到他脸上拍摄的手机镜头之后,也许会重新审视自己拒绝掉的百万签约费。
在我看来,唯一的掣制应该就是《人民日报》的那句“病的不清”的点评,考虑到这家媒体的特殊地位,这句点评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给追逐周先生的资本浇一盆冷水。
但无论如何,都希望他不要再“进去了”。那意味着他个人和我们当下犯罪教育的“双重不幸”。
坦白讲,我已经在等“窃·格瓦拉”的直播首秀了。
(二)
面对“百万签约费包装一个出狱偷车贼”的新闻事实,相当一部分网友表达了愤慨。
“社会病了”。“时代畸形”。“毫无底线的流量思维”。……
不一而足。我倒不以为然,猎奇永远是眼球经济的刚性需求,如果你有基本的经济学思维,就该明白,资本永远追求利润,不会做道德评判。
更何况,在我看来,周先生的人生故事,以及那句“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本身就在一些“非主流社会群体”中拥有数量极广的拥趸。
须知:“非主流群体”,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群体的数量相对稀少,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不被主流价值观和舆论评价所承认罢了。
如果你曾了解过“三和大神”那样一个群体,想必知道我正在谈什么。
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努力,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欣赏努力和勤奋。
很多人无所事事,乃至惯于一些蝇营狗苟之事,但内心却深信“我只是时运不济,老子和马云之间,也就差那么点运气。”
对于持此想法的人而言,通过关注一些不劳而获的人,说服自己相信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大量不劳而获的捷径,是一种精神上的“刚需”。
所以,“不可能打工的”周先生是很多人的精神按摩仪。
你要相信,一些人在真诚地期待着“窃·格瓦拉”的人生逆袭,最好是一副香车美人相伴,桀骜不可一世的模样才好。
(三)
2年前,杨超越获评《中国新闻周刊》“影响中国年度人物”。
舆论反响强烈,我写了《杨超越有资格影响中国社会吗?》。
文章里写了这么一段:
杨超越展示了在中国阶层鸿沟里,不同阶层的年轻人,内心隐秘处共同的一种情绪:
你不必过分努力,不需要有艺术天赋,十年寒窗苦读或者痛苦难堪的台下十年功,你甚至不必乖巧听话,想哭就哭,想耍脾气就耍脾气,你只需要保持着单纯、真实、善良、三观正这样的“简单特质”,自有一股巨大的浪潮将你推到舞台和世界的中心——你瞧,那个叫杨超越的女孩,不就在一夜之间,戴上了公主的桂冠吗?
任何社会阶层的人,都会喜欢逆风翻盘的故事。而思维和行动力呈双重懒惰的人,尤其喜欢这种故事。
而流量经济下,一夜爆红的网红及五花八门的变现故事,在某种维度上放大了小人物一夜翻身的可能性。
人们喜欢这样的故事:从被势利眼的人瞧不起,到被势利眼的人仰望、巴结和膜拜。
在抖音快手中,同样也充斥着无数这样“社会情节”:
嫌贫爱富的漂亮女友俯身钻进了宝马车,男孩在爆哭中完成华丽转身,多年之后,在跑车的轰鸣声中再度遇见当初抛弃自己的女友,而她一定是落魄而不得意的……
人们喜欢这样“现世报”般简单粗暴的意淫情节。
虽然现实中的例子,多半是自己依然落魄,而当初嫁入豪门的女孩却未必悲惨。
一定程度上,这是个体心理层面的一种“平衡保护机制”。
小人物做不到“我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得不到”,于是不免要在被刺痛的心脏包一层保护膜:
“我得不到的东西,别人得到了也不会幸福。”
在被命运选中的“流量网红”的映照下,在社会传统价值观之下从小苦学,十年寒窗,辛苦工作,疲惫加班的“社畜”,反而成了一种可怜的“落魄者”。
“好学生”的落魄和不幸,从来都是“小混混”的兴奋剂。
所以,我历来觉得:
与其说不学无术的人一夜暴富,是对勤恳奋进者的嘲讽。不如说,这样的故事更像是不学无术之人渴望的又一针“麻醉剂”。
末了,说点题外话:
无论是流量商人对周先生的追逐,还是“普通民众”对大衣哥朱之文无意识的“恶”,人们总是惯常感叹“价值观都被流量绑架了”,“畸形的流量思维”……
这些批评的话看起来没错,只是其实很少有人反思自我——流量,是否也绑架了正捧着手机的自己?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