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元2020,人们开始议论《大卫》有伤风化

慧超 思维补丁 2022-08-07

那些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580篇文章

很喜欢的一首歌,推荐听听。

头图by 《英国病人》。


(一)

 

“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B站那则已经快被人遗忘的《后浪》演讲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台词。


依着我们中年男人的尿性,喜欢,往往是因为得不到。没错,我想表达的遗憾就是:
当下嘈杂的舆论生态下,人们不是变得更加开放,而是退步的更加保守。
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的边界不是变得更加多元立体,而是变得更加逼仄单调。
昨天我刷到一条短视频,是一个中学生跳拉丁舞,小姑娘舞跳的很棒,可点开评论区,更多人不是在讨论舞蹈,而是在讨论小姑娘的身材发育,你还能看到这样的评论被点赞顶到前排:
“家长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小女孩练这么骚的东西,就是为了将来卖个好价格吧。”
更难想象的是公元2020年,在5G通信网络上,人们正严肃且愤怒地声讨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并一致建议这么下流的作品应该从公共视线中删除。


很遗憾,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舆论生态和审美水平。
我前几天在网络上看到这些评论时,是真的有恍惚之感,是穿越了吗?
当年超超还泡天涯论坛的时候,网友们对给艺术品打马赛克这类事,可是会给予群嘲的。
怎么时间滑到2020,人们的道德标准和审美水平却突然倒挂了?
500年前米开朗基罗雕刻的《大卫》,有着令人赞叹的优美曲线和几近完美的细节表现。


石像饱满的肌肉、逼真的血管和经络,赋予了一块大理石喷薄欲出的生命力,要知道这样的雕刻完成在500年前,米开朗基罗没有3D建模,也没有数控雕刻机和任何电动工具。


瓦萨里这样赞美《大卫》:
“这件作品真正摘走了从古到今其他所有雕塑的荣誉,不论是希腊的还是拉丁的,其他任何雕像都无可匹敌。”
但这尊无与伦比的石雕所展现出的艺术造诣和线条之美,他们都看不到,他们只能感受到自己的眼睛被“污染”了,义愤填膺地骂:
“这就是耍流氓”。
诸如“美术生为何要画裸体模特” 这样的问题,自大清亡后,文化界已经科普了200年,1965年前毛主席就美术学院的裸体模特问题还专门批示:
“男女老少裸体模特,是绘画和雕塑必须的基本功,不要不行。封建思想,加以禁止,不妥。”


他老人家可能想不到,义务教育几十年下来,当代年轻人的审美理念又魔幻般地遭遇了“道德督查”的拷问。
这么一群人对一尊裸体石雕都这么讳莫如深,超超真诚地想问一句:
你妈你爸是不是当初握个手就把你生出来了?
(二)
而当我们望着那些抱着屏幕长大的一群人,竟然发现很多人甚至放弃了最基本的事实判断和是非逻辑,将道德审判的大锤同时砸向虚构和现实两个世界。
最典型的例子,是那些在影视剧中扮演反向角色的演员们,因为剧本的设计,他们的工作是扮演出轨的丈夫、妖媚的小三、奸诈的老板或者恶毒的婆婆。
比如最近大火的电视剧《三十而已》,剧中小三林有有在弹幕和微博上被骂的体无完肤,如果说人们对角色的愤怒还尚能理解,那么众多针对林有有扮演者张月的恶毒攻击,就显得异常幼稚可笑了。


众口铄金,演员张月被骂到微博关闭评论,其内心惶惑与不安,可想而知。
类似的事情,娱乐圈遭受“三观警察”粗暴执法的演员不止张月一人,此前,俞灏明也因为剧中角色被喷到怀疑人生,以至于忍不住站出来怼喷子。


你瞧,在“开放、包容、多元”的互联网精神熏陶下,我们神奇地遭遇着越来越多的“牌坊精”和“三观警察”。
越来越多的人沉浸在自我设限的信息茧房里,无视自身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学品味的巨大滑坡,还将这种狭隘的保守,誉为“三观正”。
把《大卫》骂成流氓的大环境下,很多经典的文艺作品也遭遇了“三观警察”们的检查和攻击。
《英国病人》这样斩获9项奥斯卡大奖的经典电影,被他们骂得一文不值。
“绿茶婊和渣男的纪录片,恶心人”。
“明明就是没有道德底线,还在歌颂伟大,现在的人都怎么了?”


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表现的不再是人类命运精妙的微积分,也不再是社会跌宕生活波澜中的加减乘除,而变成了简单粗暴的“三观不正”、“爱慕虚荣、婚内出轨的女人活逼该”……


这是豆瓣读书上,一位读者给《包法利夫人》写下的读后小感:
“这根本就是一个爱慕虚荣的白穷美三番两次千里送逼结果被人拔屌无情的故事吧……”
而这位粗俗的“三观警察”的评论,收获了123个赞。
可是,文学作品最为迷人的一点,难道不就是展示和探讨更为复杂、立体和多变的人性吗?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记录时代激荡和生活波澜,更重要的是体现人性的诡谲:
当欲望和责任在撕扯时,当情感和道德在碰撞时,当月亮和六便士在内心激荡时,“渣男”、“绿茶”和“三观不正”这些刻板浅薄的标签,在厚重幽暗的人性探索面前,实在是一种亵渎。


在三观警察的世界里,除了伟光正的道德宣讲片,世间一切文艺作品皆可喷:
贾宝玉无疑是个渣男;祝英台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绿茶婊;《水浒传》就是一本散发着男权恶臭的吃人之书;《西游记》更不得了,整本书阴阳怪气讽刺玉帝昏庸天庭腐败混乱,全是负能量;莫言这样的人怎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写得那么淫荡黑暗,全都禁了才好,免得教坏小孩子……
“三观”越来越像一把锤子,可以砸向任何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粉碎任何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
无论是游戏、综艺节目、影视剧还是虚幻小说,你到处能发现“正义感”奇高的道德审判员们拎着“锤子”满世界寻找“靶子”。
“enmmmm……,就,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这样的内容不合适吗?真的不会教坏小孩子嘛?”
对于类似这种已然能够引发我生理不适的网络俏皮回复模板,超超觉得有识之士应该统一口径,把这种风气扼杀在摇篮里——
是的,宝贝儿,只有你这种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怎么见过世面,却整天戴着“三观警察”的帽子满世界执法的白痴才这么以为,是的,只有你一个人!!!
(三)
如今很多人的问题在于:
智商不高而道德感奇高,求知能力不强但批评欲却极强。
脑子里一团浆糊被人整天塞屎浑然不觉,可内心却极度敏感每天睁开眼睛就开始哀嚎这个世界又堕落了……
大街上看到个穿超短裙的姑娘都直呼不行这个社会乱套了就没人出来管管吗再这样下去小孩子都要变成强奸犯了啊……
对世界的见识不多,可脑子里的敏感词却很多,以巨婴的世界观要求所有人,渴望一个地球上70亿人都是圣母玛利亚的纯洁之境,并且真诚地相信这一切可以实现。
奥威尔有言,无知即力量。愈加极化的“三观督查”,常常呈现出一种气势磅礴的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
实际上,这也是“三观警察”愈加壮大的原因之一,即他们能够在行动一致的攻击和谩骂中,获得一种“力量感”和“权力感”。
“保守”的思潮常常表现为暴力和攻击,历史上,保守思潮的兴起,一般都伴随着对少数群体和个体的严重暴力行为、侮辱、乃至杀戮。
相反,开放的环境则呈现出和善与包容。
一个越保守的社会,个体就越是缺乏安全感,对待他人越是刻薄,社会上也越是容易出现因道德评判而激发的极端暴力行为。
一个越开放的社会,个体则越能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自由度,对待他人越是能够给予尊重,更多元的道德维度使得人们面对与自己“三观不一致”的个体时,能够克制厌恶暴戾情绪并进行自我审视。
一个包容丰盈的社会当然会出现很多奇葩、怪物和令人不适的现象,但它永远、永远好过一个狭隘刻薄的社会。
(四)
史书读多了,再乐观的人看待未来,也不免要惆怅地感怀一句:
这个世界,并不总是进步的。
站在大历史的纬度上,其实,很多时候时代关上那扇通往丰富的大门,只在一个瞬间。
比如1970年代的伊朗姑娘可以随便穿牛仔裤、短裙、比基尼,大方地展示自己的新发型。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伊朗女性)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历史的一个回眸,几乎就是在一瞬间,伊朗姑娘就丧失掉了这一切,连看一场足球赛都成了奢望。



当然伊朗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宗教原因占主,我们很幸运没有陷入到那个深不见底的泥潭里。
但我们的问题是,如今很多年轻人,为自己的眼睛主动蒙上了一层“黑纱”。
为什么我要强调是年轻人呢,是因为原本在我内心里,年轻人代表的本该是更开放、更多元、更包容,更能够尝试接纳和自己“三观”不一致的事物。
从这个角度来说:
我愿意欣赏所有的“奇葩人士”,包容法律框架内所有的所谓“出格”行为,但却对所有整齐划一的事物保持警惕,哪怕这种“整齐划一”是自己所欣赏的。
关于文明、关于文化、关于多元的价值观和开放的世界观,我们或许正在丧失一些宝贵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付出了很多代价之后才终于获得的。
如今我们丢掉它,像丢掉一包腐坏变质的垃圾一样,还要鄙夷地啐上一口唾沫。
这一切真的太令人遗憾了。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继续阅读】


全网群嘲的《平安经》,也曾被人认真对待


中美之间,旧秩序何以崩塌?


牛市里,写给“新韭菜”的一些忠告


一个资本和“小丑”都在狂欢的时代


那道“墙”越来越高了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思维补丁】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