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也谈上海这个“防疫优等生”的陷落

慧超 思维补丁 2022-08-07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680篇文章

很好听,推荐听听。

头图为疫情下的上海街头。


“你愿意生活在哪种叙事之下?”



(一)

 

针对上海的批驳之声,已渐呈汹涌之势。


从疫情的数据看,上海疫情仍深陷胶着之中。3月29日,上海再增确诊病例326例和无症状感染者5656例,这样的数字,换做其他城市,一套“封城组合拳”恐怕早已打出来。


疫情三年,上海向以“科学防疫,精准防控”著称。在这波汹涌的疫情之前,“全国防疫学上海”已成民间津津乐道的共识。
武汉之后,全国多次出现疫情反复。在兄弟省市混乱之际,每每有人在网络上拿上海来做正面举例。言外之意,自是希望自己的城市,能够向“防疫优等生”上海学一些科学防疫、精准防控的精髓。
纵观上海三年以来的表现,公允地说,确有其独到和优秀之处。在诸地多城抗疫乱象四起之际,上海没有动辄搞全城核酸,没有进入所谓的“战时状态”,没有大规模封禁限制人员流动。
上海承担了很重的境外输入病例,面对持续冒出来的零星疫情,无论是反应速度,筛查精准度还是对市民正常生活的侵扰度,都保持了疫情下难得的科学态度和城市温度。


曾经只封一家奶茶店的“精准”之赞,声犹在耳。那晚迪士尼乐园盛放的烟花下,高效布控的极速排查,历历在目。
也因此,无论是舆论还是上海人,面对这一波上海疫情,态度一度是轻松甚至是诙谐的。
上海疫情一度成为段子手的盛宴,在深圳打工人哭诉“我不打工拿什么养一家老小?”和吉林疫情下满屏求助的帖子时,彼时关于上海的热搜是“上海 我要买咖啡啊!”


这不仅仅是人们对上海这一“防疫优等生”的态度自信,还折射了一种公众深陷疫情三年之久后的“去严肃化”心态。
人们越来越渴望疫情前的正常生活,人们愈发无法忍受层层加码和“顺手牵羊做核酸”这样的荒诞故事。
直到上海的新增病例屡创新高,直到一系列个体所遭遇的极端困境曝光于公共视野。
(二)
上海东方医院护士周盛妮之死,是公共舆论对上海疫情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月23日,周盛妮突发哮喘,在反复拨打120却叫不到救护车的情况下,家人决定开车带她自行前往医院就诊。
疫情当前,一家人的首选当然是周盛妮所供职的东方医院。但是这位东方医院的护士自己也没料到,自己所供职的医院面对因哮喘而命悬一线的自家护士,并没有特事特办,开辟绿色救助通道。
周盛妮及其家人遭到了东方医院保安的驱赶。
无奈之下,周女士只能转求别家医院,最终于当日23时,因抢救无效去世。
在这样的惨剧面前,即便最坚定的“沪吹”,也难免心生愤怒与失望。
它以一条人命的代价,提醒人们重新审视对上海的乐观预设——在西安孕妇流产事件之后,很多人相信,各地定可以及时吸取血泪教训,类似的事故不会再次出现。
但它不仅再次出现了,而且,还是在“防疫优等生”的上海市。


在事后东方医院的那纸通报中,寥寥数语很难感受到周盛妮和她家人的急迫与绝望。
但从“19时许”到“23时许”,中间这四个小时模糊却刺眼的就诊时间,向公众呈现了如哮喘发作般的窒息感。
通报的第二部分,对周女士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在某种意义上,这更加剧了这场悲剧的讽刺效果:
任劳任怨的优秀白衣天使,在哮喘发作时,却被自己所供职的医院拒诊,被自己曾经捍卫和保护过的阵地“抛弃”了。
这不仅仅是疫情下一个普通人所遭遇的求救无门,还以坚硬的态度,展现了一种宏大叙事面对无助个体的冷漠面孔。
周女士生前本是精密运行的“医疗体系”的一部分,本是这场抗疫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
这样的惨剧之下,有唇亡齿寒之感的不仅仅是普通人,恐怕那些仍在抗疫前线疲惫地坚持战斗的“大白们”,面对周护士之殇,心底也免不了要发出一个悲凉的自问:
“如果命悬一线的是我呢?如果不幸遭难的是我的家人呢?连自家医院的护士都求救无门,我辈又当如何?”
(三)
一个标志性的时刻是,当下网络上,再一次涌起对张文宏医生的攻讦与谩骂。
今天,一系列评论截图在微博和朋友圈刷屏,张医生的骂名早已经超脱于“网红医生”,而滑向了更不堪的“汉奸”和“张精卫”。


张文宏医生是上海“精准防疫”的标签式人物,在过往民间对上海模式的赞誉声中,都大量掺杂着对张文宏医生本人的褒奖和肯定。
曾经,舆论中甚至有人将上海面对疫情交出的优秀答卷,一股脑全部归功于有“张文宏坐镇”。
这样的赞美实有捧杀之嫌,将上海过往的“精准防疫”全寄身于张医生一人,自然是名不符实,想必张医生自己也不敢接这顶“帽子”。
我依然敬佩和相信张文宏医生,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来的专业主义(面对疫情,我们除了相信专业主义还能相信什么?),作为为数不多的仍坚持在公共平台上发声的专业人士,单凭这一条,张医生就展现了非凡的勇气。
毕竟,他本不必站出来发声和安抚人心的。
在刺耳的辱骂声中,张文宏在最新的一条微博,仍在坚持呼吁:
不能抱着咱就是不过了也要把病毒弄死的心态要既控制好疫情,又保障居民生活,保持就医通道畅通,同时还保障民营小微企业的生存。”


在我看来,舆论当下对张文宏的谩骂和对上海的批驳,与其说是一种公众情绪的“反噬”,不如说群体情绪的转变背后,暗含着两种态度迥然的“防疫思维”的角斗。
显然,上海这个“防疫优等生”的“失败”,令那些高呼不计成本、不计代价抗疫的人,再一次占据了“理论上风”。
恰如张医生所喻,疫情三年之后,面对“长期共存”这个毫无争议的事实,有不少人仍抱着“不过了也要把病毒弄死的心态”。
在“动态清零”的目标下,这种群体情绪也成了滋生诸多魔幻防疫政策的温床。
病人的手被猫挠了,就有人高呼“截肢,赶紧截肢,要是感染了怎么办”,就这,旁边还一群不愁吃喝的人鼓掌点赞,高呼“好有安全感”。
这几年,类似的过度防控,类似的借抗疫之名,侵扰普通人正常生活的“硬核防疫”,还少吗?
各地在执行防疫政策时,在科学精准和“一刀切”之间,本有巨大的腾挪空间,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层层加码,以及各种魔幻般的抗疫乱象层出不穷。
动辄全城停工停业,动辄断粮断菜,动辄医院停诊公交停运,动辄全城封禁——这样的一刀切式防疫,我们当然会取得胜利。
但为此所付出的巨大成本,在“刚性抗疫”的宏音中,连“算账”本身都变成别有用心,沦为舆论警惕和攻讦的对象。
但掩耳盗铃并不能防止铃儿响叮当,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也注定会由无数有名有姓的普通个体所承受。
这样的“硬核防疫”,除了不愁吃喝,照常发薪的体制内公务员,有多少人还能岁月静好地,一直困在家里喊加油?
别忘了,“法拍房”激增的城市已不止一座。别忘了,“裁员”一词今年以来已反复登上热搜榜——你不能指望统计口径下的所有“灵活就业人员”,都去跑滴滴做美团吧?


所以,我不敢嘲笑上海,作为遥居北方的普通人,我只是非常遗憾,遗憾于“防疫优等生”面临大考的失常表现。
但我更清楚,在另一种“防疫叙事”下,类似西安孕妇流产、上海护士不治身亡的极端悲剧,可能还会不断上演,至于那些手停口停的底层劳动者的悲怆呐喊,恐怕更是数不胜数。
我想,应该不止我一个人,其实寄希望于上海的“精准防控”,能够为全国各地在面对大考时,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
期望上海凭借其优势资源和先进的防控理念,趟出一条让许许多多的普通人,都能轻呼一口气的“防疫新路”来。


如果连这座“精准防控”盛名在外的城市,都无法为我们探索出一条能够让更多人“正常生活”的抗疫之路——
那么,面对传播性不断增强的病毒,我们的“硬核防疫”,还要进行几年?
或者,十几年?
写到这里,刷了下微博,又看到廊坊安次区一份红头文件,要求“捕杀所有阳性患者家中宠物”的文件。


我想,疫情对人无疑是起到了某种“驯化”的效果。
很多时候,在底线一再被突破之后,我们不得不让渡一些正当的权益,但问题是,这种让渡,会不会也迎来层层加码?
你愿意让渡多少,又愿意让渡多久?
作为人,你愿意生活在哪一种“防疫叙事”下,我无从得知。
但如果是一条狗,我肯定知道它愿意生活在哪里。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PS.「超慧选」小店今日上新,可点击下面文字链接购买。





【继续阅读】


写给还会坐飞机的你


丰县那条铁链上的“锁”,全部解开了吗?


丰县内外,那些“锁链”之下的女人


西安寒夜下的那滩血


欧金中面临的困境,至死也未能解决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思维补丁】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