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海飞丝×意类:还原刘德华《最佳代言人》幕后

郭倩倩 数英DIGITALING
2024-08-28

海飞丝想拍个“更不一样的明星广告”。
他们又找到意类——半年前,海飞丝品牌升级后第一波代言人campaign,二者合作推出的《新人刘德华》,曾收获不少好评。
佳作在前,第二部想“更不一样”已经很难了,这次的传播任务还很重:

一、继续“用好”刘德华;

二、进一步明确海飞丝“头皮护理专家”的新定位。

难上加难,在刘德华与头皮之间挣扎了许久许久,三个月后,一个真·不一样的新作出炉——

《最佳代言人》

该项目获2023数英奖金奖

▼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盘点近两年的明星广告,《最佳代言人》都称得上优秀。
在广告拍摄现场,当刘德华化身消费者嘴替,向品牌发出连环拷问,各种品牌信息密集输出,居然不让人讨厌?甚至那句“去屑护头皮,当然海飞丝”还以一种狡猾的方式刻进了脑子?
怎么做到的啊?
数英替大家问过了主创。

| 采访嘉宾 |

海飞丝品牌总监 陈日彤
海飞丝品牌经理 王越
意类联合创始人 孙杰
意类联合创始人 钱佳乙

 一、从“头”说起,
 一场关于头皮的品牌升级 

要对《最佳代言人》溯源,就得谈谈片中反复出现的那句“去屑护头皮,当然海飞丝”

这是海飞丝中国去年启用的新品牌slogan。在此之前,这个国民品牌为中国消费者所熟知的,还是那句“去屑实力派,当然海飞丝”。
改了前半句的slogan,背后是整个品牌战略层面的定位升级——2022年底,海飞丝决定将品牌定位升级为“头皮护理专家”。
用王越的话说,这是一次“回应消费者需求”的选择。

“近三年的消费者观察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去屑依然是洗发水品类下关注度第一的关键词;同时,头皮护理、控油、蓬松这些关键词,增速非常快。

我们就思考,是不是用户的需求发生了一些调整?以前大家会觉得我有头屑,那我就去屑、洗掉头屑就是了。现在可能又多一步关心,我的头皮是不是健康,还是有一些更根源的问题?”

当更理性、更精细化的用户需求出现,在“去屑”的基础上加入“头皮护理”的想法,在海飞丝内部逐渐明确。
一来,是跟随用户需求,“把品类做大,把蛋糕做大”。
二来,从“去屑”,到“去屑+头皮护理”,于海飞丝而言,也是沟通层面品牌心智的更进一步。

其实去屑本来就和头皮护理有关,它(后者)是个更深入、更底层逻辑的概念。

这么多年我们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的,本质上也是根植于头皮的去屑。针对控油、头痒、头干等的细分产品也都在做。只是因为去屑的需求更大,我们就以去屑立住了整个品牌。现在我们讲头皮护理,也是告诉大家头皮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海飞丝能解决的也不只去屑。——陈日彤
定位升级的方向清晰了,品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沟通层面怎么把海飞丝新定位,在消费者心中明确下来。讲究“step by step”的海飞丝,先明确了三个问题:
  • 首先,用什么方式?

海飞丝选择代言人营销。虽然传统,却无疑是品牌有明确信息要告知时最有效的手段。
  • 其次,选谁做代言人?

刘德华,是海飞丝“没有第二人选”的首选。

因为有30%市场渗透率的国民品牌海飞丝,自然要同样有国民度的明星才适配。
更因为刘德华与海飞丝的形神合一:二者既是同龄人,同时也“都在某个领域深耕,做到比较天花板(的位置),还会拓展自己的领域。”
还有,“大家也看到了,华哥的头皮确实很健康!”
  • 最后,怎么借刘德华,树起“头皮护理专家”的新定位?

这又是个“一步步”的过程。从打出新定位、到明确新定位、再到新定位下品牌心智的渗透、落地……一个成熟的品牌,当然不会觉得这是一波campaign就能达成的事。
广触达的硬广要长期铺设,social化的、内容化沟通也要同步进行。
海飞丝把后面这部分工作,交给了意类。

 二、从「新人」到「最佳代言人」,
 在沟通中逐步明确新定位 

  • 第一步:用“新人精神”开头,快速打出新定位

《最佳代言人》之前,意类收到海飞丝第一个brief,是“官宣”。
直白说,就是把刘德华这个人,和海飞丝这个品牌链接起来,并将海飞丝“头皮护理专家”这个新定位,输出给用户。
如前文提到的,海飞丝与刘德华这对“天作之合”,共同点不要太多。但怎么结合双方特质、搭上品牌定位,同时又稳妥(毕竟是首次官宣)又兼而有话题性呢?
大量翻看刘德华的访谈资料后,意类找到了答案——讲“新人”。
孙杰说,创意灵感起于华哥给迷弟魏晨写过的一句话:“做天王要从做新人开始。”

《新人刘德华》

▼ 扫码查看项目详情

文案

或许你要问
出道40几年了,怎么还叫自己新人
这么说,不是因为我谦虚
而是我真的真的,享受当一个新人的感觉

新人的心总是热的
无论什么事
别人做到100分,我就要做到120分
还有,新人的头总是硬的
不管怎么难
别人停下来,我却还要往前冲一下
有些难题,碰上我这种问到底的新人
总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在我看来,新人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种状态
正是因为这一种状态,让我一直走到今天
每个人都曾经是新人
而我会一直是个新人

试试看,和我和海飞丝一起
从头开始,从新人做起
为我们2023年开个好头

以“新人精神”为切口,意类将刘德华的新人精神、海飞丝求新突破的品牌精神,和节日下的公众情绪一一串联。《新人刘德华》让大家认识一个出道40多年的“新人”刘德华,“求新”的精气神鼓舞下,“新”海飞丝和新定位也被记住。
  • 第二步:让一位问题很多的代言人,问出明确的品牌认知

一段“新人精神”演说,为新年、也为海飞丝的品牌升级沟通开了个好头。4亿+的品牌曝光,没有让团队双方头脑发热,因为新的沟通任务已在眼前:

新定位输出后,下一步和用户说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又有一连串的新问题产生:

“为什么去屑专家要变成头皮护理专家?”

“头屑和头皮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海飞丝能说自己是头皮护理专家?”……
双方的聊天记录,
关于头皮和头屑的讨论实在有太多
前前后后对了两三个月,双方好一番“十万个为什么”的问与答,总算弄清楚了里里外外的逻辑关系,也明确了这次沟通的重点在于:既不抛开海飞丝“去屑”这个,同时也要说明白海飞丝“头皮护理专家”的新定位从何而来。
但是——自己内部都一脑门的问题,这些复杂的、又全都是重点的信息,怎么抛给用户呢?
答案还是从代言人身上找到的。
在《新人刘德华》,有这么一句话:“有些难题,碰上我这种问到底的新人,总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其实第一波合作下来,真正与传说中的刘天王接触过后,大家就发现:刘德华本人确实“问题很多”。虽然不会在自己非专业的领域质疑或干涉创意团队的工作,但这位却会不时发问: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想象着刘德华提问的“认真脸”,思路有了!

“既然我们有这么多问题,又有一位爱问的新人,这次的故事不如就从天王真实的工作状态切入,把我们想告诉大家的信息,让对工作格外严谨的刘天王去提问、去寻找答案,让他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嘴替。

真实、直给,意类与客户一拍即合。担心的问题只有一个——“这么硬给的内容刘先生愿意这么玩吗?”
一直不畏突破的“新人”,却是欣然同意。

数英:你们好像特别会抓这种反套路的视角,让从业40年的大咖又是当“新人”、又是做“嘴替”。有没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

意类:我觉得大家做创意,应该都有想反套路的。但要说我们有什么方法、经验,其实很难讲。(此处两人沉默/思索一分钟)如果真要总结,可能就是一个筛选的过程吧。拿《新人》来说。打个比方,刘先生跟海飞丝可能有 100 种结合方式。但是如果再加上新年节点,可能就 20 种了。然后再看里面的结合度、话题性,可能又会少。就这么一步步筛选缩小范围,一直到最后选一个看着稳妥的,大家还都比较认可的一个方式。就是讲新人了。另外,既然说反套路,那就先看目前有什么套路,再推翻对比刘德华之前的代言广告,怎么拍出不一样?基于刘德华在大众心中的形象,怎么去反抗?基于商业广告的常规操作,怎么反套路?每个层面都去思考怎么反着来。

这不能说是方法,只能说是一种基本的常识,也是我们的作业习惯。

 三、细节里填满有趣,
 硬广也可以让人看得下去 

意类和海飞丝的言谈中,关于《最佳代言人》,双方都更倾向于将其定义为一个“硬广”。
像前面说的,明确阐释品牌新定位,或者说让消费者记住那句“去屑护头皮,当然海飞丝”,是项目核心的传播目的。但这又是个被期许“不一样”的硬广。在海飞丝的预期里,与传播铺量的产品向TVC不同,这波品牌向沟通应该更social、更有talkability,也更能“让消费者看的开心”。
既要又要,就需从创意到执行,反复推敲。

1、确立框架:一种视角,三个问题

数英:以幕后视角拍代言人广告,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意类:一个是为了打破代言广告雷同的形式。另外就是还原大家更感兴趣,也更真实的视角,把品牌想要传达的信息,更加平易近人、饶有趣味的讲出来。
数英:整体的内容框架怎么确定的?
意类:“海飞丝不是去屑的吗?”
“到底是先去屑,还是先护理头皮?”
“为什么能说去屑护头皮,‘当然’海飞丝?”
这三个问题,刚好是这次品牌想说的信息。我们再把这些问题,都放到广告拍摄的情景里。从ppm(摄制前会议)、到拍摄现场、再到后期剪辑,内容分为三集,整体就是一个广告片的制作周期。在这三集里面,你会看到刘德华的人设是一致的,他一直在研究、提问,品牌信息的重复好像也因此变得很合理了。

热心课代表总结

数英:但最后呈现出来,其实并没有完全按照广告的作业流程去?我们先看到的是拍摄现场。
意类:其实拍摄时候,是按常规流程来的。但后面我们把现场这块,放到了第一集。因为这些流程,说起来更多是广告人熟悉的。那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大家的认知逻辑是怎样的呢?肯定是从海飞丝“去屑”这个大家最熟悉的点开始,然后再说去屑和头皮的关系,再说为什么海飞丝可以“去屑护头皮”。
而且这么反过来一看,剧情回溯,反而更有意思了。

2、填补细节:两位配角,亿点有趣

数英:视频脚本有哪些部分是花了很多心思打磨的吗?
意类:其实就是每一句话、每一个梗,都推敲,再推敲。看怎么把故事打磨的有趣一点,尽量让更多人都喜欢看,觉得好笑、有意思。
数英:为什么“有趣”、“有意思”是重要的?
意类:我们得先保证大家都能看得下去吧。
这个项目,我们还是把它当作是一个硬广。事实就是,消费者并没有那么关心头皮专家是干嘛的、头皮和头屑的关系是什么。但这是品牌一定要说的事情,那我们就要想想,在有这么一个大牌明星的情况下,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吸引大家听完我们这些很干、很硬的信息。
所以我们会考虑,怎么让这些话刘先生说出来像他自己的话,和他本人的形象统一,但是同时又有一些反差,让大家觉得不那么套路。
另外就是会不断加一些有趣的角色,埋很多很多梗。这样品牌信息穿插着输出,也更容易被记住。
数英:有趣的角色,比如那位可爱的茶水阿姨,还有卑微的剪辑师?
意类:阿姨其实有点像所谓的弹幕。把她加进来,就会觉得好像有个人跟你同频在一起看这个视频,她会把你想吐的槽、想说的话都说出来。

另外有个比较深的点,粉丝会知道。有位得过金像奖“专业精神奖”的茶水阿姨,刘先生和她之间有不少暖心的故事。我们当时也专门去请了这位阿姨,后来是没请到,所以就另外找了一位阿姨来演阿姨。

阿姨确实是一位阿姨演的

剪辑师的话,像Logo放大、放小这种梗,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了。其实演员本人是演舞台剧的,但我们选角的时候,就觉得他就很合适。整个形象一看嘛,就是班味很重的那种。
传说中“班味儿”的具象化

数英:还有个细节,就华哥时不时捋下头发的镜头,不知道为啥特别有印象。

意类:其实也是为了让硬广不那么硬。你知道洗发水广告,一定要有一个这样的镜头,展现洗头效果的。我们就故意让他没来由地撩一下头发,放在“花絮”里面,有点自嘲和调侃,也更有意思。

  • 还多亏了一位真·最佳代言人

数英:和刘德华一起拍片,是种什么体验?
海飞丝:最大的感受,刘德华真的就是那个刘德华还有就是不知道说刘先生是一个平常人他会不会开心,但确实拍摄的间隙,他会跟我们一起聊天,聊他最近的片子、最近的生活,让人觉得跟他合作特别放松。另外也放心,因为确实敬业、专业。通告上面说要 10 点到,他是一定会提前五分钟等着,甚至会配合我们赶进度。
意类:真的巨敬业、巨认真,而且完全没有偶像包袱。像前面拍《新人刘德华》的时候,我们只有2.5h死亡时间的拍摄。当时他是在片场角落里默背好几遍才开拍。拍摄时全程不看提词器,最后提前半小时收工。

《新人刘德华》拍摄时“默背”名场面

《最佳代言人》拍摄期间也是。我们换灯光、调设备的时候,他都一直在现场等着,没有说就回休息室了,而是坐在那里熟悉台词,或者就一些问题会不断和大家讨论。真的,提问的架势几乎一比一还原广告片。
《最佳代言人》拍摄的“挠头”名场面
对了,他还有教我们那位茶水阿姨普通话,虽然自己也差点被带偏(笑)。
合照的时候也是亲切。老实说我们之前拍明星都不太合照,因为会觉得“我们要专业”,但这可是刘德华诶!所以就很多人求合照,他也一直等大家一个个来,没有不耐烦、也会把口罩拿下来。
还有一张大合照
(华哥真的好靓仔!)

数英:短片中有刘德华指导海报设计的情节,比较好奇,拍摄执行中确实存在“天王指导”的情况吗?

意类:没有。剧情上这样设定,是为了多一些话题性。刘先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很专业,但完全不会对别人专业的事情指指点点。从ppm、到拍摄、成片,整个创意部分,他和团队都没太大异议,非常配合。
他只是会问一些自己不太理解的部分,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微调一些台词,是为了看怎么更好演绎。

 四、品牌沟通,
 是个不断丰满、不断拉长的过程 

  • 一次campaign的出圈,前提要有尽量铺满的机会点

在数英评论区,关于《最佳代言人》的好评很多。各种角度,都很有理。
有人说项目“打破了代言人的使用方式”;

有人称赞,“创意别出心裁”:

还有人评价,“代言人选的好,就成功了一半。”

在海飞丝的自我总结里,反套路的创意内核、有趣有料的内容、精准的传播策略、“200分”的品牌代言人……没有哪一点可以单独成立,主导这波campaign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如今的传播环境是复杂而难预料的,人群分流、情绪波动、注意分散……即便再专业的传播公司,也很难100%判断下一波流量入口在哪里。但哪怕没有十分的把握,我们还可以尽量把“八分”的确信铺满。
有专业技能傍身,品牌和代理商能够确定的是,什么样的创意是好的。再之后,围绕这个内核,用意类的话说,

“把所有该做的、该讲的做到位,机会点都抓住了,赌中的概率就会大很多”。

刘德华的疑问脸也好、把logo放大的行业梗也好、茶水阿姨的吐槽弹幕也好,当这些拉满内容触点分别找到“就好这口”的人,短片的出圈就有了。
甚至还有意外收获——片中刘德华“亲自指导”的海报,真正落地后意外出圈。全屏重点的“反向设计”,吸引了很多设计类KOL的自传播;
广州线下投放的户外广告

系列海报投放到朋友圈广告,也收到了一个“远超大盘的溢出率”。

朋友圈投放的动态广告

  • 出圈是结果不是目的,代言人营销也需要长期经营

出圈是结果,但对出圈这件事,意类和海飞丝都很坦然。

“现在的传播环境,其实大家都有流量焦虑、出圈焦虑。但出圈不应该是唯一目的。很多节点性、热点类的项目可能很火,但我们还是会问,怎么能让每一波内容传播都有叠加有积累?

对近一年的代言人传播项目整体复盘后会发现,海飞丝更强调一种策略的延展性。

《新人刘德华》,引出“新海飞丝”,重在打出品牌定位;

《最佳代言人》,进一步梳理品牌定位,更强调品牌认知的打透。

今年年初,基于海飞丝发起的《头皮健康中国行》公益项目,“海飞丝×刘德华系列”又更新一则《无实物表演》。用无实物表演,传达“头皮健康”的重要性——到此,这位“头皮护理专家”,已经将品牌定位践行于社会责任之中。

《无实物表演》

三波品牌沟通,策略层层递进,创意“稳中带皮”,每一次传递的信息都有轻重缓急,每一次传播任务都在上一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更重要的是,“出圈”之外的传播价值,也得到验证。向来注重“回归消费者”的海飞丝,复盘发现,无论品牌各平台的进店,还是海飞丝关联头皮护理的消费者认知度,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据此,我们也看到了一种,意类口中“不只有代、也有言”的明星营销思路。

当明星不只是作为明星出现,而是作为一个角色出现,一个“话题”故事里的角色,一个去撬动流量杠杆的角色……他是他本人,他也可以是他代表的某一个平台/行业/圈层/话题内容的符号,化身为IP,如果这么去想,那么明星的营销玩法就可以打破原来的思维。

——意类

最后,一些花絮放送~~

无数次的视频会议共进晚餐

有些时候品牌团队自己也满脸问号

跟头皮打交道久了,大家的发色也越来越离谱
无数次的视频会议甲乙方逐渐长得一样
愉快收工(某个凌晨4点)~

海飞丝说,

“同一个代言人,要一直做下去还要一直做好,确实不容易。”
“我们就尽量每次想多一些,不管是策略上还是创意上,把消费者沟通做好。”
意类说,
“我们希望还是都能做到真诚且有趣,真诚是爱自己,有趣是爱受众。”
采访:倩倩、七七
撰文:倩倩

【往期回顾】

1.凯乐石什么来头,坐上国货户外TOP1的位置

2.钟薛高濒死,13亿是怎么消失的?
3.《你的顾客需要一个好故事》:七个关键步骤,打造故事品牌
4.专访电通创意:拿下戛纳铜狮,对科技的理解很轻巧

5.18组户外广告,内容越做越“轻”,越做越具体


这就是数英:

这里聚合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优秀营销人才,共同探讨创意进化、品牌增长、商业力量与企业间合作;这里聚合国际与本土一流广告代理商,发布即时动态、分享优质案例、进行人才招聘;这里聚合业界资深作者,以全面视角洞悉行业生态,创作有价值的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数英DIGITALING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