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雷军近年唯一深度专访,8千字精华省流版
雷军也是一个方法论大师。当他决定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时,他能够有条不紊地确定战略、凝聚团队、定位产品、确定价格和人群,然后发布。
这也是我想要做雷军的详谈的原因,我想知道他的思考、他的策略、他的方法……——李翔
终于,等到了雷军个人的深度专访。
一、为什么造车
我是个长跑型选手,做什么事情特别专注,一根筋干到底。
后来觉得这样不行,你还得抬头看路。”
2、小米造车,由危机驱动。
反正你不干,干汽车的就会来干手机,就这么简单。特斯拉要做手机,蔚来已经做了手机。”
这十四五年里,手机行业都相信赢家通吃,互联网更是如此。
原理其实挺简单的,就是边际成本。
汽车这么复杂的行业,未来可能全球只有5-8家能活下去。
赢家通吃可怕在哪里?如果你活不到最后,还是死路一条。”
二、立项执行
4、前期开了4次高管会,2次董事会,投入100亿美金,折合等于650亿人民币。
行话叫撺车,其实绝大多数项目组就只做个外观,然后项目集成,
从这个角度讲,大部分车厂都像系统集成公司,手机反而是研发公司。
所以我想,小米是有机会的。”
只有抢占了核心技术制高点才能活到最后。
所以我们下决心从最复杂的开始做起。和14年前做手机相比,这次是反着来的。
在最开始(还不太懂行时),秉持贵的就是好的。
大家以为小米做车是出奇,但结果发现雷总的守正是“尊重汽车工业规律”。
先把汽车工业这套整明白,再出奇。还是反着做的。
不要一上来就要石破天惊地颠覆。
就像大家对苹果的期望值很高,苹果对自己的期望值也很高。
可能一上来就要颠覆,就要把桌子掀了!
可是这个桌子有140年了。(经历了140年发展的汽车工业。)
不要还没上牌桌,就把人桌子给掀掉了。
所以策略就是,守正出奇,先上牌桌
你想想,做手机的、做车、做互联网的,大家坐在一张桌上,连语言都没法统一。
如果不解决这个融合问题,小米汽车肯定要完蛋。
这场会开了二十几天。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会怎么死。
以及为什么500强做新业务都很容易死。
英特尔做CPU,十几年前强大的不得了,却怎么做都做不成,就很不可思议。
(脑补他聊到兴起时略微高频的声调)
偶像包袱:我们有钱、有人才资源什么都有,
但忘了自己进入的是一个新行业,自己是zero 0。
所以我们反复讲,对汽车工业行业要有敬畏之心。
偶像包袱这件事落在业务上,就很容易体现在目标定得过大,
就不认为自己要从0-1、1-10、10-100。
第三是认知错位,对自己在当下阶段,理解有偏差。
当时达成共识就是要杜绝这三点,没有那段时间的共识,这个仗没法打。
车又是一个需要高度协调的行业,一辆车里有无数子单元……”
关于质量问题,也有4点。
我们是不是找到了全球最优秀的研发团队,因为他们的能力和经验决定了(质量)。
2)找最优秀、也是最贵的供应商。
我记得当时有一个行家看完车以后说了一个词给我的印象很深:全是人民币的味道。
3)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和流程。
4)测试。极其复杂、充分的测试。
前期花了大量时间补课,去借能借到的所有车,借了170辆。
也会和车主聊,为什么买这辆车,好在哪,不好在哪。
有一段时间每个季度都会买辆新车,挨家体验学习。
特地考赛车执照,专门学漂移,我也强制汽车部门所有高管去考赛车证。
总之,把所有流程都走了一遍。”
因为初期为了确保成功,很多东西是用传统车厂方法干的,
还没用科技企业的模式干,为了确保能上牌桌,打法上会偏稳健。
以后小米就会提速了。
1)对造车这件事的复杂度,我们有足够认知,投入也足够大。
2)当研究透了人车家生态的重要性,几乎认为车不得不做,它是个生态闭环。
小米是个生态企业。所谓的生态企业就是围绕核心用户展开。
最好你的家就是被小米产品包围,生态式展开,这是我们的重要战略。
战略之间能互相带劲,尤其是底层的技术共享,包括销售网络的共享,
比如iphone做carplay。我们知道手机和车的融合不可避免。
华为是一种模式,苹果的carplay又是另一种模式。
但是像小米这样把底层技术全部打通,那种整合程度很不同。”
三、上市之前
11、这中间有没有自我怀疑的时刻。
没有后退的余地。前面是悬崖也得跳。
所以328发布会上也说,造车很苦,成功一定很酷。
那是由衷的,必须得自我激励,否则真的活不下去。
从这方面来看,可能也是靠骄傲感支撑下来的。”
作为一个工程师,我傻吗?天天说自己全身的营销功夫。
还有些人是故意黑我的,就不点名了,特别坏。(雷军难得激动得有了大幅度肢体动作。)
能够很敏锐地知道,什么能说服消费者。(说到产品时,立刻恢复到冷静的工程师一面。)
我们知道这是痛点,极具穿透力,做成后它的效果会超过平常的很多广告。
有了这些后,再凭借市场上的一点点技术手段,就能给你表达得活灵活现。
可能,大家真正接受SU7(而非现在的车的话题性大于车本身)还需要一点时间。”
我现在都成爽文第一男主了,你知道吗?
如果连这点缺点都没有的话,都不模仿乔布斯和马斯克的话,
大家岂不是觉得很无趣,都没有素材了。”
大家关心的是,3年能不能准时发布。
股票都跟着涨了很多,但是过程中就抱怨我们,慢。主要是华为比较快。
我跟分析师、很多投资人沟通时,发现大家都有点着急。但还好,自己没乱。
但是这个情况我预想过,它是能推演出来,不是你想侥幸就能避免的。”
有欢迎入场,也有批评的声音,也有建议我们先从配件开始做起。
在我看来汽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业,最后或多或少会有各种各样的合作,所有大家态度上都很开放。
有人还说,小米让很多原本不关心电车的人开始关注它了。
所以尽管业务上竞争得很残酷,私下里我们能成为朋友。
兄弟划船,各比本事。该怎么竞争怎么竞争,但是要是格局高一点、层次高一点的竞争。
总之,我相信小米会用格局争取越来越多的朋友。
我想,发布会是一个契机,可以展现行业的团结。所以就去邀请了之前帮助过我们的朋友。
11月8日我们先内部开了一个供应商发布会;12月28日对公众办技术发布会;
从第二天开始,就是无边无际的批评,让人特别绝望。
接着又给我找了二三十个媒体朋友,除了两三个表示支持外,其他都是批评声。
差点给我整抑郁。
当时市场上的主流是理想L789,华为问界也是(都属于大车,家庭SUV)
我们像是市场上另类的产品。他们就说高性能轿车,肯定卖不动。
批评点主要在于方向选择。
为了说服他们,原本约了一个半小时的会,我延长到3个小时,但还是没说服。
1)从技术上讲,做轿车难。
但是我就要做难而正确的事,先苦后甜,
轿车做成功以后,后面就轻松了。这是第一个研发逻辑。
所以我们采取了对角线战略。大家都在卷这边的时候,可能另一边是还没有开发出来的富矿区。
人的需求是很多样性的。只是没有人开垦成功,就被说小众了。
我相当于直接找了个利基市场去干,从0-1开始干。(市场逻辑)
但是我们没想到扛住以后,好到一个阶段后,它产生了一个核爆炸(口碑效应),
最后的结果超过你想象的很多倍。”(排队买车)
这跟14年前做手机不一样,14年前我们是要做速度最快、性能最好。
还有一个定义,14年前我们为了追求性能、发烧,无意间成为一个直男品牌。
绝大多数用户是男性,这次我们一定要让一半的女生喜欢我们。
他们(以李田原和外饰负责人仇臻为例)加入小米做电车,肯定想做一款颠覆性产品。
最开始的设计也都很先锋,我们评审时也觉得这样有问题。
一直到2022年初,设计被否后,我陪着他们一起梳理。
先确定第一个原则,做一辆好看的车。(即产品定义中的“颜值是王道”)
第二,总结好看的原理是什么,我们发现好看的第一件事是,比例。
所以后来我们讲轮轴比、轮宽,好看是可以推导出来的,像做数学题。
比如奔驰、保时捷的女车主很多,他们的车很圆润。每一个细节我们都有考虑到。
就像在这次发布会上,一共有200个卖点。刚开始讲得特别碎,大家听得也特别累。
最后我们挑了几个点,色彩讲了20多分钟,防晒讲了七八分钟,小爱同学讲了5分钟。
同行不答应了:防晒是个啥子,你不讲武德(笑)。”
或许,我们定25w OK?
但是还要考虑用户期待。那时候大家猜19.9万、18.9的都有。
最后综合豪华车的定位,必须保持在21w+。
那我们决定比特斯拉便宜3w,再另外送3大件。
四、更多讨论
21、为什么用小米汽车命名,有没有想过用改名的方式实现高端化。
汽车行业内有很多都是通过改名/收购来实现高端。
比如,丰田有雷克萨斯、奔驰收购迈巴赫、宝马收购劳斯莱斯、大众收购保时捷。
小米汽车是小米生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要赢一起赢,要死一起死。
我们做这件事就是推动小米品牌高端化、全球化,
如果换个品牌名,对小米有什么帮助呢?
这个决策本身能使商业利益最大化。
要知道,有很多人买SU7时,他们没见过真车、没试驾过,
都不知道店在哪,就买了一辆几十万的车,
这需要什么样的信任才能实现。
有人说,这哪是卖车,这根本是在卖手机。
而且还要抢,还要排队买。令人发指……”
在未来,我会希望这两个能慢慢分开。因为本质上,小米还是一个多人的舞台。
(相比苹果神话和大家神化乔布斯这类)好处是用户对我没有那么高的期望值,
我也希望我什么都不会。
他是个很刻薄的人,我可能愿意示弱。我认为示弱是强者的行为。
而且在做车以后更老实了。汽车实在很复杂,我认了。”
大家可能也觉得我们是最后一班车(人才也想抓住机会)
这次能成功,还是体现了小米强大的组织力和强大的执行力,
整个集团也给了很多支持,光靠汽车部6000人,搞不定这么复杂的事。
他(苹果)可能还不如外面的start up (初创公司)。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限制,如果没有先享受大公司的好处,反倒先被限制
这…你能明白吧。大公司的部门墙很重,内部斗争也很激烈。
所以大公司做新业务,都干得七零八落,很难干成。这个情况放到国内,也一样。”
不,我们2016年就all in AI了(大手一挥)还投了三四千人,只是讲的比较少而已。
加上自己学软件,我应该对AI通识还算有一定认知。
无论是大模型、还是应用,都是全覆盖。这样能确保我们对行业的敏感度。”
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汇聚小米集团的优势。
如果它独立上市,就不容易和小米的战略融合。
这也是西方大公司,很少分拆的原因。
子公司为什么要听母公司的战略,会不会扯皮?
说回来,“整体战略重要还是局部战略重要”,是个激励问题。
本质上是管理问题。不要试图用一些简单的办法去回避管理问题。
去面对问题,设计合理的激励制度,让大家觉得值得为这个事业拼命。
用上市来激励大家,但是上一堆有什么用呢,反倒越来越乱。”
比如,核心技术自己做、平台自己做,直接从轿车做起。
我觉得让大家意外的是,没想到我们会这么较真,
一上来就上狠活,真的做到首战即决战。”
这样也会让我更轻松,人有一点点缺点不是坏事。
年度演讲是讲给小米粉丝的,重复讲:小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它认可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我认为这次su7 的成功,也跟连续4年的演讲有关。
如果光靠我们的发布会,很难洞穿用户心理。
除非我们的产品能像当年苹果那么惊艳,得承认,我们离惊艳还有差距。”
我说小米市值400亿美金,他们3万亿。但凡我有1万亿,我就能比他惊艳。
但是苹果的厉害,阻挡不住小米的光芒。有差距没关系,比着比着就接近了。
华为才在舞台的中央,我们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
①国民的认可程度 ②行业内的引领性。
不在舞台中央的这段日子里,我们忙着救火,解决问题。
管理一个大公司,很难的~(回忆了前几年小米的不顺利)
无论怎样,你都得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做点有趣的事,这不需要在舞台中央。
而且人要奖励自己的人生成就。
朋友们评价我最多就是两种声音。要么夸说我‘劳模’,另一种就是说我没什么生活乐趣。
五、后记
在故事和勇气之外,
想知道雷军的更多方法
希望雷军能分享超出发布会之外的更多内容,不想它只是一场加长版的1V1演讲。也期待这是一场由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共同深度参与的平等对话。
它涉及顶层的商业认知,每一个决策背后的逻辑推演,以及个体层面人心幽微之处。这个个体可能是创始人,可能是一个具体的车主用户,抑或就是每一个消费者、普罗大众。
图源:李翔李翔
与其一棒子打死,闭眼不听回避问题,我想或许可以反问——方法论为什么能如此流行,或者说为什么能被如此需要?
在这样一个缺乏大共识,人与人之间不容易达成哪怕一个共识的情况下,方法论为什么总是能找到它能击穿的接收者?哪怕另一部分人并不认可它。
想起来,雷军在聊到“被评为营销之神”时自我调侃:“我不如去开一个公关公司、广告公司,动动嘴皮子就能挣钱。”如果开玩笑地话——雷总还是低估自己了,他应该去开培训、咨询公司,至少能多挣一个数量级。
【往期回顾】
这就是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