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阴阳”出名的多邻国营销真的好吗?观察启示录

Ivy 数英DIGITALING
2024-08-28

这只绿色的鸟大家眼熟吗?这样的出场方式是不是也有点熟悉呢?毕业多年,窗后班主任的脸庞依旧难忘(不是)

多邻国阿刁,号称“最自由的鸟”,却爱在别人最自由的时刻突然出现,在你耳边来一句:“你还是不学是吗?”不知不觉中,这个绿色的身影好像成了一个自带音效的“魔咒”,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劝学人设”,是多邻国进入中国市场早期不断强化的一个品牌印象,加上各个流媒体平台的高频推广,成功打响知名度。就连多邻国小红书管好自己也称:“因为疯批的催学行为出名”,且不忘记加上一句:“你不打卡,等着挨打”。

近期,由于频繁看见多邻国会员广告推送,并发现对于这个品牌不同的看法和声音逐渐多了起来,也勾起了我对多邻国品牌营销和产品本身的“解构”欲。

需要承认的是,作为一个2019年才进入中国市场的学习型APP,达成目前成就,成长速度是惊人的。在同类型APP中,多邻国也开辟一种新鲜的营销方式:淡化产品功能,强化品牌IP,集中一个卖点。因而,人们在尚未亲身使用该APP时,对它的印象大概是:能学很多语言,那只绿色的鸟挺好笑的。对于具体怎么个学习机制,学习进程等了解通常是模糊的。而多邻国似乎也是故意弱化学习效果和计划感,突出学习的娱乐性。这与大家长期以来对学习的认识形成反差,“快乐学习”既是一股强大的吸引力,也引出了用户们后来的争议点:营销声响很大,但产品实际使用起来,有进度过慢、系统性不强、部分例句脱离使用场景等情况。

综上,关于多邻国营销的几个疑问主要集中在:
● 劝学人设是否适合作为学习APP长期人设● 当产品定位的“快乐学习”与用户的语言学习进步需求不匹配,广撒网式的营销需要往更细分方向倾斜吗● 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扩大,是否需要适当着重产品功能的宣传

回溯多邻国这几年的营销方式,或许可以找到答案。结合对多邻国多个社交媒体的观察,可以总结出其营销的三阶段,以供参考与帮助探讨。

阶段一:高密度投流,品牌IP增强记忆点

最初知道多邻国,是从抖音几乎每天都能刷到的学粤语的视频开始的。不过几乎所有的视频都没有提及“学习一门外语的好处”“多邻国有多好”之类的学习类APP常规操作,而是呈现学习过程中搞笑甚至有点离谱的瞬间。不贩卖焦虑的多邻国,凭借“轻松感”赢得大众第一波好感,吸引不少人前往下载。

紧接着,多邻国要做的就是留住人。学习型APP想要提高留存率,帮助用户形成使用习惯,可以常用常学是关键。多邻国很巧妙地将品牌IP代替人工“督学员”、“班主任”,既可以减少学员“被学习”的压力感,又能不断强化品牌印象。

当然,靠单一的重复也不是长久之计,毕竟互联网风头过后,就容易引发厌烦情绪。多邻国采取的是“时不时制造一些新鲜感”的策略。比如长期不学习,绿色图标可能会变丑、变老,顺便再加上一句类似“你学还是不学”的阴阳语气,如果时间实在间隔太久,它会直接变成一只“愤怒的小鸟”,光是图标变换就能凑够好几套表情包了。

可如果时间隔得再久点,你再回归,会发现绿色小鸟笑脸相迎,有种卑微又无奈的感觉,这时还真容易让人心生怜意,带着“来都来了”的心态学上那么一会儿。

在初期阶段,除了“劝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门槛低,让更多人可以轻松开始。多邻国的“游戏式学习”的确打开了一扇“无痛学习”大门,闯关、打卡,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种乐趣也有及时正反馈的方式。另外,除了APP外在形象,多邻国在APP内部也利用MBTI人格,打造了有趣的学习人设,在此前人格测试大火的阶段,这一方面增加了APP的话题度,另一方面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推介新事物,更有利于被理解和被记住。从各社交平台的反馈来看,不少人是冲着紫色“拽姐”去的,后来多邻国也干脆把“拽姐”单独拎出来,时常在抖音等平台露脸和互动。

在这阶段,多邻国完成了提知名度和扩规模的基础任务。

阶段二:内容共创,携手品牌放大social影响力

在和用户混脸熟之后,多邻国也开启了“向上社交”,联动各大品牌,扩大营销覆盖面。不过,多邻国的联名仍然是以品牌IP为主体。一方面基于品牌自身前期积累的辨识度,便于提升营销热度;另一方面,IP具有相当强的灵活性和社交属性,这与多邻国提倡的“玩着玩着就学会40种语言”也具有一致性。

例如,今年618前夕和淘宝合作推出《外国友人淘宝购物指南》。

时不时勾搭一下隔壁钉三多。

和淘票票成为好朋友,混迹电影院,时不时“客串一下”,之前大热的《芭比》,后来的《飞鸭向前冲》还带上了拽姐。
前段时间还去GQ走红毯了,回来就恨不得昭告世界。

有时也会碰上“敌蜜”,百词斩总会在“恰当”的时候出现。

在这一阶段,多邻国发力强化自己的“品牌感”,进而为产品背书,使用户从“认识”过渡到“信任”,增强用户粘性。

阶段三:完善激励机制,提高用户参与度和留存率

有效的学习反馈是坚持下去的动力,多邻国在用户留存方面,采用了很多隐性方式,建立系统的激励机制是重要一环。多邻国的激励机制分为内部和外部。

内部主要是与品牌定位的“玩着玩着就学会了”相一致的游戏闯关设置,将长学习周期切分成小任务,并生成关卡地图,与游戏解锁高度相似的学习进程设定,增强娱乐属性,也让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的当代人有碎片化学习的选择,同时,连续完成的小任务也可以提高用户成就感,利于继续学习。而学习过程中奖励的宝石,小火苗则作为更直接的“学习货币”可以有添置道具、延长免费学习时间等直接惠利用户的功能。

外部主要是多邻国有一套自己的语言测试系统,并且被很多海外大学认可。如此一来,权威性有一定背书,许多用户也会带着相对明确的目的来学习,吸引留学等赛道等更细分的用户。测试系统也可以作为其他用户阶段性检验学习成果的工具。小红书上搜索“多邻国考试分数”,可以发现许多用户自发分享的帖子,“成就分享”亦能间接促进自传播。

如此,多邻国构建了一套获客-留客-分享-获客的内循环系统

 总结 

纵观上述阶段,可以发现多邻国的营销呈现出连续性、递进性和较为清晰的阶段性目标,而品牌人格化则是贯穿其中的特征,这一特征既对品牌辨识度、差异化起到积极作用,也让品牌在对外沟通上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比如有段时间,多邻国的图标变丑了,很多人吐槽抽到要卸载,而后多邻国迅速反应,一条#多邻国 花粉症#的微博词条,不仅把自己送上热门,“因为花粉症过敏所以变样了”“错过年审改不了头像”这样的解释巧妙化解了不满,还让人觉得怪可爱的。这种时候了多邻国还不忘抓住机会劝学:“有用户说,原来你是花粉过敏,不是因为自己没打卡。真会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啊。”

就目前营销结果而言,多邻国是成功的。

不过当前市场上对于多邻国的分化评价声音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个人的使用感受是,多邻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搭子”,主力还得是另外的系统课程。简单分析了一下造成不同声音的原因:

● 营销弱化学习功能,但又拉高了学习成果期待,导致落差感

● 即便IP和social出色,过度的促学印象会带来抵触情绪。

● 产品使用体验上的选择性和主动感弱,未充分考虑个体学习差异性,与营销上所营造的“不同人群适配”氛围存在一定偏差。

从长期来看,随着品牌逐渐走向成熟,营销模式大概也需要有些变化。而无论怎么变,都无法忽视营销与产品的适配感。也许在未来,多儿的人设会变得更丰富,产品的学习模式更加开放,不过,真正的答案只能交给品牌和时间来作答啦。

【往期回顾】

1.奥运收官,想给国家队文案颁个金牌

2.上半年网络热词,大家冲的是不是同一片浪
3.对话TBWA,MINI新广告的幕后有点儿意思
4.奥运品牌营销案例合集,场内外齐呐喊

5.「营销看点」7月精彩案例复盘,给你好看!


这就是数英:

这里聚合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优秀营销人才,共同探讨创意进化、品牌增长、商业力量与企业间合作;这里聚合国际与本土一流广告代理商,发布即时动态、分享优质案例、进行人才招聘;这里聚合业界资深作者,以全面视角洞悉行业生态,创作有价值的内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数英DIGITALING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