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动绿色发展(17)丨云南哈尼梯田:千年传承谱写新时代田园牧歌

点击标题下「河北生态环境发布」可快速关注

9月的哈尼梯田,稻谷金黄,烟笼雾锁。站在山顶俯瞰,层层叠叠、蜿蜒而上的梯田如天梯倒悬,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在漫天的雾气中奔腾。


哈尼梯田坝达片区


  哈尼梯田景区


“千种古规由哈尼先祖定下,千层梯田由哈尼先祖造出,台台梯田是哈尼发家的宝贝,诺玛阿美是哈尼永远的家乡…”9月10日,伴随着传统的哈尼古歌,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活态展演——哈尼古歌之四季生产调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拉开帷幕。


这是国内唯一以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为背景的实景展示,也是红河璀璨民族文化的缩影。红河州生态环境副局长张嫦介绍道。


哈尼古歌展演现场


哈尼梯田惊艳世界

  

红河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位于红河州元阳县,有1300多年的历史,2013年6月22日,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唯一一个以民族命名、以农耕稻作文明为主题的世界活态文化遗产。2018年12月,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又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古老文化的魅力从此揭开面纱,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在申请世界遗产的理由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描述:哈尼梯田是千百年来农业文明在极为有限的自然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极致与巅峰,其展现的世界观在今天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我们这个民族是很敬畏自然的”,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朱文珍告诉记者,在一千多年历史中,哈尼族始终与自然和谐共处,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在中、梯田在下、水系贯穿其中的生活环境,因此呈现出特有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惠远表示,这种“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较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彰显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哈尼梯田顺应地势、因势利导,山顶种树涵养水源,山坡梯田种养结合,山下坑塘截污减灾,这是一种传统农业耕作‘道法自然’的生产方式。”张惠远认为,哈尼族生活观念中“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的生态文化,使梯田的绿水青山一脉相承,被世界所认可。

  

留人方能留田


然而,大自然是公平的。要想守住绿水青山,就必须采用可持续的耕作。前些年,梯田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谋出路,只剩下老一代人固守着“老本”。作为世界活态文化遗产,一旦传承千年的稻作体系崩塌,对哈尼梯田来说,可能会是毁灭性打击。

  

阿者科村是传统的哈尼族村落,有160余年历史,是哈尼梯田遗产区5个申遗重点村落之一。村里留存的60余栋传统民居“蘑菇房”,被专家们认为是元阳县保存最为完好的哈尼族建筑群。


哈尼族传统民居“蘑菇房”


据2018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阿者科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属元阳县典型贫困村,且“空心化”严重,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难以为继。全村64户479人中,有一多半劳动力在外打工,有的村民甚至还将传统民居出租给外地经营者,自己搬出村寨。研究人员在调研报告中写道:“如果不尽快改善该村经济状况,未来有很大的弃耕可能:劳动力外出打工,下一代进城读书”。

  

为了改变当时的现状,2018年1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团队应元阳县政府邀请,为哈尼梯田旅游发展作战略规划,规划完成后,团队专门为阿者科单独编制了“阿者科计划”。

  

这个计划借鉴了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发展村落旅游的成功经验,实行一种被称为“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对村寨进行整体改造并统一向游客收取费用,收入归全体村民所有。

  

但是,由于许多村民不会说普通话,文化水平较低,如没有专业人员的帮助,仅靠村民自身的能力,也很难使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为此,保继刚教授随即派出技术人员协同县政府派出的青年干部,出任村长,指导村民执行“阿者科计划”。

  

他们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管理、售票、检票、清洁、向导等9个就业岗位,其余农户则经营农家乐餐馆、织染布艺体验、野菜采摘、哈尼家访、梯田捉鱼、哈尼婚俗表演、红米酒品尝等旅游项目。

  

按照“阿者科计划”,经营利润三七开,村集体公司留30%用于后续开发建设,村民分红占据70%。

  

村民高烟苗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哈尼梯田越来越被认可,游客也逐渐增多,今年3月,他把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乐,平均每月能增收2000-3000元。“我家有5口人,3个孩子都在上学,过去家里的3亩地是主要经济来源,为了补贴家用,农闲时我必须得外出打工。”现在一家人不愁吃,不愁穿,每月还能得到‘阿者科计划’的分红。

  

说完,高烟苗兴冲冲的带记者去看了村里的公示板。公示板上,事无巨细的记录着近期村里的每一笔旅游收入,以及每一次分红,各家各户的所得明细。据了解,如今,高烟苗已经是村里唯一拥有面包车的“富裕户”了。


阿者科村公共信息公示区

  

据统计,随着当地经济水平的持续走高,近年来,元阳县已有近40%的村民选择回乡就业或创业。

  

“作为一项农业文明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对环境进行治理,也需要留住人来耕种梯田。”在朱文珍看来,村民就是梯田的一部分,是森林的一部分,是资源的拥有者和保护者。没有他们,哈尼梯田也就不复存在。


哈尼梯田遗产区82个村寨分布图

  

特色农产品搭乘电商顺风车

  

作为千年的农耕文明,稻作梯田红米是元阳县当地村民的主要种植对象。但一年仅收一季的生长周期,注定了红米这种稻作的年产量偏低。

  

大鱼塘村民李正福告诉记者,家里共有2.5亩地,以前亩产的300多公斤红米稻是全部的经济来源,收入属实偏低。“过去每公斤收购价只有2-3元,但自从县里的电商产业园建起后,每公斤集中收购的价格达7元,收入直接翻了好几倍。”

  

此外,为提高梯田价值和村民收入,元阳县政府推出了“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即按照水稻、鱼和鸭自身生长特点和规律,依据时间节点在水稻梯田中养鱼、养鸭。鱼、鸭的游动、采食和排泄活动,可以抑制杂草生长、疏松土壤;提供有机肥,有利于水稻生长,还能减少饲料投放。从而实现稻、鱼、鸭三者之间互惠互利。

  

李正福表示,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后,他将土地流转给养殖公司,每亩可获1200元;帮养殖公司打理日常事务,每月可获3000元工资,并且他还将闲置房屋出租给养殖公司,每年可获38000元租金,年收入大幅度提高。

  

据悉,自2017年起,元阳县政府计划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免费发放鱼苗240吨、鸭苗50万只,示范区范围内按每亩600元标准给予扶植稻种、鱼鸭苗等物资。据统计,“稻鱼鸭”模式可实现亩产值1.1万元,扣除亩产成本4460元,亩产值6540元,比单种水稻亩产值2500元增收4000元。

  

另外,配套的哈尼梯田农产品产业链也在进一步延伸。目前元阳县注册了“阿波红呢”和“元阳红梯田红米”等系列商标,形成了哈尼梯田红米产品的系列品牌。在着力开发哈尼梯田红米、梯田茶、稻鸭蛋等生态农产品的基础上,还成功推出了红米糊、红米茶、红米酒等系列产品,目前正积极研发红米牙膏、红米洗发露等红米日化产品。由此,还引进了“互联网+特色农业”销售模式。

  

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党委政府打造了电商扶贫县域平台,运营有赞商城平台、元阳商城及APP、微信公众平台、天猫店铺、淘宝店铺、全员微小店等分销代理平台销售梯田红米、梯田鱼、梯田鸭蛋等稻鱼综合种养相关农产品。

  

元阳县电商产业园事业发展部李晓文透露,在9月8日电商助农直播中,梯田咸鸭蛋在5分钟内销售额高达56万元。

  

伴随着当地经济发展的陡然上升、旅游文化的急速涌入,哈尼梯田也在试图走出新路径。但这种急速的“变脸”,是否会使固有的道法自然受到冲击?是否会让绿水青山也收到威胁?

  

对此,红河州委书记姚国华明确表示,我们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旅游方面,每日入村游客量,会根据哈尼梯田的实际承载量,进行有规划的限流,确保量入为出。同时,我们也将运用现代手段与传统相结合,大力留存原汁原味的生态环境,使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按照‘生态兴农、农兴文旅、以旅带商、以商促农’的发展思路,哈尼梯田绿色生态品牌和文化旅游品牌正大力打造‘一产助推旅游、二产服从生态、三产激活全局’的生态模式。”张惠远认为,哈尼梯田现已初步走出了一条保护开发、规范建设、科学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图文:韩飏

新闻背景


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上世纪九十年代,原国家环保局(总局)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2000年以来,原环境保护部在生态示范区工作基础上,推动开展以生态省、市、县、乡镇、村、工业园区为抓手的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2013年,经中央批准,“生态建设示范区”更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命名了两批共9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2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初步形成了点面结合、多层次推进、东中西部有序布局的建设体系。示范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推动绿色发展(16)丨红色圣地谱写绿色篇章 看贵州赤水如何践行“两山”理念


推动绿色发展(15)丨阿尔山:捧好生态环境的“金饭碗”


推动绿色发展(14)丨元阳哈尼梯田成群众增收致富“聚宝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